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颜 甜
所谓“音乐与美术的融合课程”,是指在美育的大背景下,由学校主导的在美育相关的音乐和美术学科之间实施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音乐、美术这两个学科打开了各自森严的壁垒,努力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成全、相得益彰”,从而给学生以整体的艺术和美的熏陶与感染。
党和政府倡导加强美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中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提升、落实美育教育,我们就必须找到突破口。而音乐与美术融合课程的开发,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为大美育做好积淀,以小入大、以点带面。
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等)一直处于被相对轻视的地位,同时,艺术的不同门类之间也是阻隔重重,几乎很少有人去思考在美育的整体目标下艺术教育的融合、交叉和互促,因而,整个社会在艺术领域内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了凤毛麟角。实际上,艺术教育及其相关的融合课程是开启素质教育最好且最有效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在音乐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模块,以实现开放、兼容、整合的课程与教学形式,最终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有了更加丰厚的土壤,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他们用兴奋而好奇的目光环视四周,这无疑为学校的美育探索提供了宝贵契机,自然也给音乐与美术融合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现实的可能性。
1.依托特定的人文主题来实施
首先,我们要将融合课程开发的“主战场”放在课堂上、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生活、情感、文化等领域,选择最能表现相关主题的图像、声音等,不断探究音乐与美术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其节奏、比例、重复、渐进等艺术规律方面的相通之处,促进学生通过体验、探索、合作、表现、创造,感悟美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和享受,形成对美的系统认知和创造体验,从而形成综合素质。
2.依托经典作品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活动来实施
我们可以从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中选取经典作品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活动作为学习内容,将艺术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增加审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着眼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经典作品和活动的依托下产生促进学科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艺术课程于人文素养的内涵而言,主要指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爱国等品质,以及审美素养等。这些品质对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也是个人在社会中得以发展的重要 “软实力”。
3.依托艺术实践的各种平台来实施
如学校的大型活动,包括艺术节等,还有教育系统的艺术类比赛,以及多个层级的公益演出等。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舞美设计、服装道具与音乐表演的编排中来。
1. 课程内容应该丰满而有趣、有美
吸引学生是一门好课程的必要前提。要做到吸引学生,则一定要有好的内容,就音乐与美术融合课程而言,一要有趣,二要美。对于美,人类都是没有免疫力的,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首先,音乐和美术本身都是美的课程,一种是流动的美,一种是相对静止的美。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打开课本赏心悦目、唱起歌曲洋洋盈耳。同时,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课程便要去贴近学生的生活,相关内容应该是学生期待了解、内心需要的。另外,艺术应回归生活。我们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方便将艺术带入生活。当学生心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去认识、评价、欣赏、创造美了。美便落到了实处,落到了人的灵魂里。
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去旅行,去观赏美景;也可以于音乐中认识某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去感受音乐作品和建筑作品与时代文化的联系;还可以尝试给杯子做手绘,将音乐的感受通过绘画设计在杯子上,使其更具温度和厚度。
2.课堂设计应该相生相美
课堂能否更有趣?能否促进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开阔?能否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向更深处延伸?如果你的教学设计是新颖的,灵活运用了听、看、画、唱、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如果你的设计能围绕主题形象,帮助学生在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时形成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并及时画出来,你的教学设计便做到了相生相美。比如,教师给出“一座房子”的图片,让学生听音乐做联想——脑海里出现了由远山、流水、小桥等元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美丽的画面。尽管每个学生联想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同样有对音乐的感受过程,其专注力、想象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都得到了锻炼,美术与音乐也实现了相辅相成。我们还可以试试欣赏画作唱作品、赏析画作创作词、根据词作来写曲等,如此这般,该是何等的趣中有美哦。
3.课程应重视以力借力、美上添美
我们可以尝试实施“大单元+项目式”教学。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多维度、立体地拓宽知识层面,深入到品格培养和情感塑造,以实现对教学目标的渗透、巩固和加强。如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与色彩”,引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色彩,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依托大自然的色彩和声音构成的美丽世界,去感受许多著名作曲家谱写的非常好听的音乐作品,如聆听肖邦《雨滴前奏曲》,乐曲采用三部曲式,A段清新而充满幻想色彩,伴奏声部的节奏型生动地模仿着雨滴的声响,晶莹剔透;B段的色彩随着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雨滴”音型,显得深沉而神秘;而后A段再现,重回静谧、田园的氛围,持续到尾声。我们应引领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打开想象空间,用画笔描绘音乐给予的心境画面。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精灵,他们会酝酿自己的情绪,他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在通过自己创作的画面来表达丰富美妙的内心世界。
4. 教材的设计宜汲取精华、深入浅出、张弛有度
(1)提取的灵活性
教材内容除了要有宽度、有厚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方便灵活提取、组合、应用。相关材料宜便于不同专业和能力的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条件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取和调整。
(2)便于分层教学
每一单元,对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多维度、多层次来组织实施。比如,聆听乐曲片段表现乐曲情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等。
(3)重视传统文化之美的传承
我们可以大块地植入中国传统精粹艺术文化。如大单元:美丽的汉服(国风音乐+服饰设计+走秀展示);国粹之醉(曲艺+脸谱+戏剧展示);茶艺(陶艺+古琴+茶席布台)。
(4)聚焦中国,放眼世界
在本课程的设置中,我们既要有民族的,也要有世界的,宜引领学生开阔视野,去了解艺术更加广阔的世界。如可以围绕对世界艺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去展开,设计《到欧洲去旅行》(名曲+名建筑+小导游)等单元。
1.任何学科都不是单线条的,学科之间均有联系,音乐与美术也必然有联系。所以,课程的学习不应被割裂开来。互相融合的课程能解决课程内容单一、无趣、以本为本、知识面窄的问题,使艺术更加厚重、立体。
2.站在普及艺术教育,而并非培养专业人才的角度,我们主张开放式的课程融合,课程内容及课程难度应贴近学生,可以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融合的美育教育日渐重要,这是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4.融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更高,相关教师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教师应根据“双减”背景下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