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长远地对待特色学校创建

2022-11-20 10:44楚江亭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教育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变革课程体系

楚江亭 | 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近几年来,有关“学校特色名目繁多”“特色创建贴标签”“一校一品有折腾之嫌”等方面质疑、批评的文章不断见诸媒体。在一些人看来,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双基”,搞好课堂教学及育人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摸着石头过河”似的下力气抓特色、促个性。显然,如何深入理解并合理进行特色学校创建,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认识及实践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教育而言,人们的需求也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基于此,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同质化、千校一面等问题,长期以来,国家通过颁布系列教育政策,推行新课程改革、学校治理现代化等举措,在强调管办评分离的同时,注重激发办学活力,引导并支持学校特色发展。

改革毕竟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师生素质变化中体现的,因此,改革的成效常常取决于学校,特别是校长、师生员工、家长等的认可程度与积极性。正如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指出的,世界各国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教育改革大多成效甚微,因为教育变革是一个非线性、不稳定、涉及权力利益等在内的复杂动态过程,只有激发基层、组织、个人和群体自下而上的探索或创新,才能有效推动变革。无疑,作为自主探索的特色学校创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必须付诸行动。

同时,特色学校创建也是学校内在发展的现实需要。如同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一样,学校通过挖掘自身资源、走差异化之路,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进而赢得师生、家长及社会的赞誉,既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教师教学自主权发挥、学生素养养成的必然要求。

特色学校创建的价值与意义毋庸置疑。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特色学校创建呢?

第一,尊重教育规律,因地制宜。针对个别学校一味追求“特色”、忽视实际等问题,学校首先要摒弃“一蹴而就”“揠苗助长”的观念及做法,认识到特色创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避免“为特色而特色”的舍本逐末、“贴标签”式的随意杜撰,也要摒弃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故弄玄虚地制造名词或概念。

第二,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作为一项涉及整个学校系统、全方位变革的活动,特色学校创建既要重视学校章程与规划的制定、管理者的引导与推动,又要充分激发师生员工的自主性,使大家体验到探索的价值和内在发展的力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醒的:“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力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一个由计划者或学者从外部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重构课程体系,塑造高效课堂。课程体系变革,教育才会高效;课堂教学优质,学生才会卓越。因此,学校要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改变原有单一、封闭与陈旧的模式;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等观念,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构建民主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学校创建不仅强调办学理念更新、课程体系重构,而且重视扁平、分权、制衡型的学校治理体系及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保障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消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使教师真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总之,特色学校创建是在学校走过“规范化阶段”之后,通过特色项目培育,逐步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学校文化融合成为统一整体,并历经“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才呈现出来的独特育人风貌和良好教育品质。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变革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革之路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三个经济”体现“三大变革”内涵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教育部启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