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平
最近一段时间,“双减” 成为家长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其主要源于焦虑和期待,焦虑的是新政之下孩子们如何培优补短,期待的是学校能否实现减负增效。当然,家长和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现实状况、需求层次各有不同,对落实政策的反映诉求、意见建议也迥然不同。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做好日常工作离不开宣传引导,要推进改革举措落地并见效,更是如此。一方面,“双减” 需要调整和规范的各种社会关系多;另一方面,“双减” 需要调整和规范的各种利益关系深。同时,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以雷霆之势破解当下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失控、失管的难题。
笔者认为,做好 “双减” 政策宣传既要做到 “人人皆知”,更要解决 “入脑入心”,关键是让家长和社会知晓推进 “双减” 是为了什么?落实 “双减” 又要做什么?
首先,要用正反两方面的道理讲清楚 “为什么”。正向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开启 “双减” 改革,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原,让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同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是要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 “九个坚持”,尤其是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防止陷入 “拉美陷阱”。反之,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数量过多、教育功能异化,校外培训机构“疯狂生长”,造成学生、家长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需要通过广泛宣传,让社会各个层面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规律、贩卖焦虑、制造内卷的问题多一些清醒的认识。
其次,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学生、家长和社会各个层面,都需要明晰改革初衷,形成改革思想共识,并以积极的姿态投身改革实践,推进 “双减” 政策落地才有坚实的基础。“双减” 减的是学校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学校的职责显而易见,就是要聚焦作业功能,做好作业管理上的 “加减乘除”,让学生在学校 “吃饱” “吃好”,在减负中实现增效。同时,切实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发挥好学校课后服务 “主渠道” 作用。校外培训机构则是要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守住政策法律的底线和红线,扛起社会责任,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重点是履行好闭环管理、系统治理等工作链条上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层面,关键是要通过宣传增进理解和认同,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协同发展。
“减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负担远远不够,还应当减轻爸爸妈妈给孩子们的负担,应该 ‘三减’”,这是一个成绩居于中上的学生给笔者的建议。“‘双减’ 意见下发后,举报最多的竟然是学生”,教育科的同志根据意见汇总总结说道。“‘双减’ 后我们的家庭经济负担更重了,现在通过线上 ‘一对一’ 付的钱更多” “孩子的××老师不上心,以前我们都是通过培训班补短,现在学校要加强教师管理和培训,唤醒老师的责任心” “中考全市比,高考全省比,高中考的‘指挥棒’ 不变,‘双减’ 能不让我们心焦吗” ……来自不同家长群体的不同诉求,让我们更加坚定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各种平衡。但坚定落实政策的决心不能变,尤其各级党委政府要杜绝对抗思维,教育主管部门不能持暧昧态度。
第一,要把握好家庭和学校间的平衡。从某种角度讲,“双减”拓展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在延时服务过程中还承担了托管的职能。在延伸拓展学校服务功能、缩短压减家庭养育功能的同时,需要重新审视家校间的平衡,进一步厘清 “让渡空间” 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第二,要把握好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间的平衡。“双减” 剑指校外培训机构超纲、超标、超进度违规办学,甚至存在虚假宣传、管理混乱、借机敛财、与学校勾连牟利等行为,但对校外培训机构并非一禁了之,让学生在校内学得足、学得好,是 “双减” 政策实施的重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不惰化思维能力、不影响独立思考、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也未尝不可。第三,要把握好教师付出和回报间的平衡。“双减” 的核心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广大教师责无旁贷。但提高课后服务水平难免牵涉教师更多的精力,要合理兑现教师的 “额外” 报酬。同时,学校和承担课后服务的教师还要承担 “额外” 的风险,需要党委政府为学校和教师补上 “保险”。第四,要把握好 “线上” “线下” 的平衡。当前,重点要关注“一对一” “线上” “线下” 培训。一方面,“线下” 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趋紧,不应成为 “线上” 培训机构疯狂生长的机遇;另一方面,机构团体、班级式培训方式管理趋紧,不应成为教师或社会人员 “一对一” 单兵独进的法外之地。第五,要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平衡。笔者以为,当下各地工作的重点在校外,难点是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压减;未来工作的重点则是在校内,难点是学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双减” 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位推动,相关部门必须要通力协作,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减轻校内作业负担,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责无旁贷,减轻校外培训机构负担则需要多部门联动。实践中,围绕减轻校外培训机构负担,各地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从制度机制上解决有人做事、有制管人、有章理事、违制必究、失职追责等问题。譬如,无证无照培训机构是落实属地责任,还是压实部门责任,在实操层面有一定难度。再如,信息共享与对称需要有个过程,当下群众发现 “问题培训”,举报电话或信件寄达的一定是教育主管部门,但教育主管部门并非 “万金油”。对此,首先,要建立专门机构。当下,通行的做法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议事协调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在实践中效率和效益都大打折扣。建议各地可依托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统筹抓好工作推进。其次,要明确部门职责。校外培训机构从设置审批到停办或取缔涉及多个部门,甚至一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都十分模糊,“无证无照” “有证有照” “有证无照” “有照无证” 实属常态。同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卷钱跑路” 事件频发。因此,要围绕管理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进一步明确宣传、教育、市场监管、公安、金融机构、民政、电信等主管或服务部门的职责,也要明晰银监、纪检监察机关、政法部门等维稳和监督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对群众举报 “无证无照” 培训行为,要坚决防止推诿扯皮,在压实属地责任的同时,应当明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既要围绕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等硬性任务,也要围绕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 年内成效显著”等时限要求,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完善责任落实、制度保障、家校协同、督导检查、社会监督机制,打好 “双减” 工作的持久战。
毋庸讳言,当下困扰 “双减”政策落地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思想层面,改革共识尚未形成,少数家长的焦虑不减反增,家校协同合力不足;二是制度层面,教育评价改革尚需完善,以高、中考为重点招生制度改革仍需突破,尤其是中考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牵引家长的依然是 “分数”,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评价方式是困扰 “双减” 工作落地的关键;三是实操层面,学校作为 “双减” 的核心力量,在确保学生在校 “吃好” “吃饱” 方面还有很大的压力,场地、师资、保障不足等问题客观存在。
抛开宣传引导的因素,确保“双减” 政策落地见效,需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第一,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校际、区域间,甚至省域内的教育均衡是推动 “双减” 政策落地见效的根本之策。要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教师能力素质和学科结构的消费需求,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大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实现由学校单方面供给到区域综合供给的深度转变,用区域教育供给的优质均衡弥合家长内心焦虑与裂痕。第二,要深化 “中考” 改革。“中考” 应当回归本原,要把“中考” 作为检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尺,而不是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 “分水岭”,要淡化 “唯分” 的因素,增强职业规划引领的功能。同时,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实现高考兼具选拔性考试和职业分类牵引的功能。第三,要推动职业教育深度改革。无论是满足国家层面人力资源和人才需求机构的需要,还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职业教育的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关键是改变社会观念,强力推进高等院校分类改革,压减 “研究型” 大学比例,提升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高校比例,深化中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引导全社会形成选择职业教育是因为志趣爱好,而不是 “分不能及” 的观念。第四,要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的顺利要做到“疏堵结合”。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大幅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难免会给一些学有余力和存有 “跛腿” 学科的孩子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推进义务教育阶段 “双减” 工作软着陆,同时,为了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适度放活,提供给孩子培优补短的机会与平台。同时,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 年。因此,建议逐步延长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推进普通高中普及化,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普职分类的 “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