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娟
(启东市东南中学,江苏 南通 226200)
公共参与意识属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就是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与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等。公共参与意识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的综合体现,能更好地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与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更好地促使人民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提高青少年的公共参与素养,促进青少年了解民主管理的流程、感受民主决策的意义及民主监督管理的价值,强化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及参与意识。[1]
现阶段,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是指学生在生活中具备关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与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精神及社会公德意识等的内在表现。但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书本中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的重要性,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较低,甚至对身边发生的公共事务采取漠视的态度。[2]
公共参与意识相关的知识主要是指公民掌握合法及有效的公共参与措施、规则及模式等。学生可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练习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调查显示,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方面的知识储备较为欠缺和薄弱,学生了解的公共参与途径较为局限,未能完全掌握与公共参与意识相关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意识强化及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有些教师未能按照思政课程改革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不符。在实际的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更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未能将重视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使得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需求脱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3]
研究显示,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影响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因素较多,如教师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理念较为薄弱、传统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体验、高中思政课实践活动环节的时间和空间不足等。这些因素均使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限制了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形成。[4]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材属于较为重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师应深入研究思政课教材,优化整合原有的课本知识,并重新进行编排,将整个高中思政课堂分成四个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材授课的基础上将课本中设置的讨论议题、活动探究等环节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使这些环节发挥其教学功能。教师还应将课本上的观点进行细化,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优化,开发课本资源。将相关环节的知识拓展编入教材中,将思政课教材由之前的过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转变为实用性较强的工具类书目,将书本内理论性及抽象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例证的方式加以解释和说明,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与公共参与意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主动意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清晰、准确地理解公共参与意识的相关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会不断强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预演平时的生活,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深入理解和感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筛选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并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公共事件中分析、思考和讨论,让教学素材回归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公共参与意识。[5]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除了教授课程知识点,教师还应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方式,拓宽学生公共参与的途径,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6]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校内社团活动、引导和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让学生的政治素养及公共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总之,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并深入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发掘高中思政课本中有关公共参与意识的教学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公共参与意识教学情境及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等教学策略,有效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及政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