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盈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在进入小学之前,其绝大多数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积累皆源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大都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很多没有学习经验的小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数学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因此,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必然选择,它摒弃了传统数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将数学教学生活化,通过行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手段,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数学的正确观念和意识,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的重点在“学”上,而非“教”上。强调了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角色,将学习之道教予学生,并运用有效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1]在小学低年级实施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特点及发展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使其逐渐产生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情境性是生活化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熟悉感和新鲜感,进而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在实施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实例,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学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2]
数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便是这样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因此,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不应拘泥于小小的课堂,还应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发现数学问题,使其逐渐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3]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考试分数是所有数学教师的“主要追求”。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教学理念已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数学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需将教育的重心落脚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使学生学会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4]因此,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生活化”,在发掘教材中生活元素的同时,把数学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衔接起来,将教学内容拓展到生活中,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一课中,教材中出示了各种标准的长方体、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这些图形都过于书面化,很难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而产生共情。对此,为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笔者提前准备了水杯、魔方、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等物品,并用一块布盖了起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好东西”,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认识它们吗?(说完,掀开布,露出事先准备的实物)
学生们看到各种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一一抢答着说出了物品名称。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物品都很熟悉嘛,那你们结合书上的知识,说一说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状呢?(邀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为其他学生介绍物体形状特点,并准确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生1 拿起了乒乓球介绍道:这个乒乓球是球的形状,可以滚来滚去,它只有一个面。
生2 拿起魔方介绍道:这个魔方是正方体的形状,它有6 个方方正正的面,它每个面都一样大。
生3 拿起茶叶罐介绍道:这个茶叶罐是圆柱的形状,它倒下后也可以滚动,它有3 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这两个面一样大。
……
(学生介绍完毕后)
师: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都非常棒!不仅准确地说出了物体的形状,还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那大家再来仔细观察、总结一下,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可以滚动的,哪些是不能滚动的呢?为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后,基本上都一致认定乒乓球和倒下的茶叶罐是可以滚动的,而其他物体之所以不能滚动,是因为它们每个面都是“平平”的。
师:大家总结得很棒,这些物体都是属于立体图形,而它们的每个面都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平面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将这些图形“请”到纸上来吧!
显而易见,结合生活中的实物,可将平面的教材内容变得生动而具体化,有效解决了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数学知识间的矛盾性,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还能够让学生借由生活化的元素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数学有着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容易让学生学习时产生枯燥感,加之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好玩、好奇、好动,难以在上课时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教师是数学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顾着知识的教授,还要将重点落脚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要设法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可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由境入学,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丰富、趣味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位置》一课中,为让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能准确地区分和描述出基本的方位,笔者事先在校外,拍了一张学生经常去买早点的早餐店照片,待上课时用教室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来,当同学们看到早餐店的照片时,一下有了熟悉的感觉,很快便进入到了笔者构建的课堂情境中。
师:这个早餐店大家都很熟悉吧?都吃过他们家的点心吗?
生:是的,他们家的烧麦和豆角包特别好吃!
师:我们来看一下,早餐店的蒸笼一共有4 层,从上到下,依次是烧麦、馒头、豆角包、酱肉包,现在,大家能不能描述一下这几种早点的相对位置?如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中间,谁在谁的上面?
学生们此时都争先恐后地描述起来,课堂氛围也愈加浓厚。
生1:烧麦在馒头的上面,馒头在豆角包的上面,豆角包在酱肉包的上面。
生2:酱肉包在豆角包的下面,豆角包在馒头的下面,馒头在烧麦的下面。
生3:馒头在烧麦和豆角包的中间,豆角包在馒头和酱肉包的中间。
这时又有学生说道:“我们还可以说烧麦在豆角包和酱肉包的上面,酱肉包不仅在豆角包的下面,也在烧麦和馒头的下面,而豆角包和馒头在烧麦和酱肉包的中间。”针对学生的回答,笔者予以肯定和表扬:“真聪明,是的,上下不一定都是挨着的,也可以是相对的。”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产生了新的思考方向。在这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到了“上中下”的位置概念,在接下来,笔者再以类似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了“左右前后”的位置概念,深化了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小学阶段,布置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课堂所学的重要途径。然而,仍有不少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作业就一定是“书面”作业,要么自己出几道题让学生课后练习,要么就是让学生对教材中附带的练习题进行解答,指望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实现“熟能生巧”。[5]诚然,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进行简单的巩固。但是,这种作业方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渐渐失去做作业的兴趣,或完成作业时敷衍了事。实际上,数学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作业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与其生活相关的作业,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新鲜感,还能让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大用处,进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一课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根据本课学过的图形,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是本课学过的图形,并要求学生对应每种图形找10个以上不同物体,并整理记录到笔记本上。等下次上课的课间时间,笔者组织了分享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有哪些图形,以及这个图形属于哪一类,有什么特点等。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能培养其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逐渐学会以数学的思维和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尝试将书面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布置综合性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时、分、秒》一课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用绘画的方式,在纸上画一个表盘或钟面,同时要画出12 个大格和60个小格,并将1 ~12 点清楚、准确地标识出来,将时间设定成9 点28 分15 秒,学生要根据这个时间来画时针、分针和秒针。又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以及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综合性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书桌、课本、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等物品的长度进行测量,对每个物品的具体长度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大小单位换算,如“书桌:长=1 米(m)=10 分米(dm)=100 厘米(cm)=1000 毫米(mm);宽=6 分米(dm)=60 厘米(cm)=600 毫米(mm)”“文具盒:长=25 厘米(cm)=250 毫米(mm);宽=8 厘米(cm)=80 毫米(mm)”……通过设置这样的作业形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不仅能让其在实践中感受到做作业的趣味和快乐,还能强化学生对不同数学单位的转换与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与现实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而数学教育的开展就不应脱离生活,而是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即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便不成教育。”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就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数学教学植根于生活,通过发掘教材中具象化的数学元素,将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形式等手段,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让抽象、平面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让单一的课后作业变得多样、有趣,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其对数学本质的认知,最终促进其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