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燕 王跃平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在作业管理中减“量”提“质”,提出作业“双增”要求,即“增‘思’增‘智’”,用智慧和创意点燃学生的作业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强大引擎。
就作业“双增”工作而言,学校的基础如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推进工作从哪里切入?具体措施是什么?工作目标和物化成果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该如何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学生是否可以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这些问题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在实践层面进行反复试验。
如,学校语文组组织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演讲内容由师生共同设计——可以是美文欣赏,可以是好书推荐,可以是朗读展示,也可以是演讲辩论。其中,“同讲一本书”活动成了特色品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从中也获益匪浅。化学组开展“化学微写作”和“化学微活动”,创新作业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组通过手工制作、思维导图和短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思维活起来,兴趣“燃”起来。其他学科组也都在作业设计上开动脑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要布置作业?怎样设计更有质量的作业?什么样的作业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布置作业前,教师需要对作业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学校多次开展校级主题研修,先后印发《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有效作业推进有效“减负”》《作业设计能力:影响作业质量的关键前提》等校本研修材料,供教师学习研讨;同时,各教研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关注作业形式、作业时长、作业题的选择、作业的批改和反馈等问题,力求改变传统的机械式作业的模式,促进教师对作业进行主动思考,尽最大可能发挥作业的多维价值。
通过研修,教师理解了作业的内涵,认识到“作业即游戏活动”“作业即教学巩固”“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任务评价”。通过学习,教师充分认识到:要设置合理的区分度,发挥作业的能力区分价值;紧扣课标和教学,发挥作业的问题诊断价值;丰富作业形式,发挥作业的兴趣激发价值;作业有引导,更有梯度,发挥作业的素养培育价值;重视作业的批改,发挥作业的信息交流价值;及时反馈和矫正,发挥作业的纠错补漏价值。
“双减”对学校的作业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利华中学积极响应,不仅在全校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在活动中逐步推进。学校有针对性地监控作业总量和作业质量,促进学科组和每位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质量。学校多次进行宣传发动,并对各学科每天布置的作业量做出具体的规定。在作业质的方面,学校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多布置有思维含量的作业,不能布置机械式作业等,提醒教师在作业管理上多思考,多尝试。
“双减”工作如何真正落地?“双减”思维如何深入教师的头脑?去年秋学期以来,学校针对三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现阶段作业存在的难点问题,利用“大数据”对三个年级组进行不同层面的监管:七年级采用“周监制”,每周做一次调研,主要监控作业设计的趣味和创意,充分发挥作业的激趣和助学功能;八年级采用“日监制”,每天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主要监控作业量,杜绝作业超量;九年级采用“月监制”,每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综合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相关度、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效果、学生做作业时的心情等角度,了解作业的“双增”推进情况。
在作业量情况分析图中,我们用不同颜色对不同的作业量进行标注,并将其反馈到年级组、备课组和一线教师。所有的管理者和教师一起研究,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校作业“双增”工作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抽阅《自主学习效率手册》,每天进行作业管理。学生在手册上记载每日作业,班主任和家长利用该手册,监督、了解学生作业总量和完成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班主任对《自主学习效率手册》进行每日查阅,对作业布置过量或不符合规范的任课教师进行提醒、上报;另一方面,学校教务处对各班每日上报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反馈,对作业时长超过基准分配时间10%的学科,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分别提醒教师本人、备课组和教研组;此外,学校信息中心做好阶段性的数据汇总和反馈,重点关注相关班级、学科超标的次数和等级,对严重超标次数过多的班级、学科,进行公开提醒,并关注相关教师(学科组)的整改情况。
作业管理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一环,是关乎学生成长的大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新时期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学校将不断完善作业管理系统,实施科学管理,遵循学习规律,以“双增”促进“双减”工作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