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新都路小学 秦 贻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同时,能够用快乐填充少年儿童的生活,使他们从繁重的课业中走出来,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双减”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工作步入新的阶段。
“双减”政策出台之前,音乐作为艺术类科目,其地位无法与语文、数学这样的知识文化科目相比。为了学好文化课程,学生不但要在课内完成大量与之相关的作业,而且,其课余时间也被学科类培训填满。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国家教育部门以政策为杠杆,使小学教育从原有的以知识课程为主转变为各学科“平分秋色”,这样一来,音乐课的地位较之前有所提高。
“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一代中小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使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非学科类艺术课程,各学校纷纷调整学科结构占比,从而使音乐课较之前,课时更长。
以往,学生和家长对于音乐课要求不高,甚至有的人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的,学生上音乐课就是为了玩。这些都是对音乐课的误解。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音乐课的意义也随之增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音乐类的基础知识,还要通过音乐来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等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其形成健康人格。
音乐教学主要由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组成,而音乐社团就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教学拥有一样的教学目标,但两者形式不同。课堂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社团活动注重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社团活动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掘学生创造力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双减”背景下,教师在组织社团活动时,应该牢记以下几个原则:
作为艺术类科目,音乐社团活动并不像英语、数学等社团活动一样,能够通过学生记住单词的多少、口语水平的好坏、数学成绩提升的快慢等来精准地评价效果。音乐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对美的鉴赏、压力的释放,这些都是不容易丈量的,需要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体会,长久受益。
正因为如此,组织社团活动时,教师的心态要放平,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关注音乐对学生成长的长远影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谨记“求长”原则:激发学生艺术感知力、创造力,代替纯粹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用音乐点燃生活的热情,代替简单地哼唱与演奏。
相比于音乐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更强,内容和形式也没有太多的限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的这一属性,使社团活动涉及范围尽量宽泛,内容尽量丰富。
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社团活动时,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的声乐、器乐之外,还将京剧、黄梅戏等国粹文化引入社团,使学生对这些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多接触、能欣赏、懂内涵。
音乐社团活动教学立意在于“树人”——通过音乐活动塑造热爱生活的人、有艺术鉴赏能力的人、能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内心情感的人,以及人格健全的人。
正因为如此,音乐社团活动的意义也要与此相对应,力求深刻。
例如,笔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表达其内心的看法、思考活动所带来的收获,再顺着学生的想法向深发掘,使学生对活动目标、成长方向有准确的认知。
社团活动看似灵活,活动内容不设限,但是,相较于课堂教学,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教师要想有效开展社团活动,就必须同时了解美学、教育学、音乐学等三个科目的知识。
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能使教师本身拥有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对社团活动涉及的内容能起到把关作用,将真正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带入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学习兴趣;了解教育学知识,使教师对每个年龄段、每一种类型的学生的成长需求了然于心,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熟练应用音乐学知识,是社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此方面更是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韩愈在《师说》中提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过去,小学教育中,尤其文化课的教育,过于注重“受(授)业”而忽视了“传道”。现在,“双减”政策的下达,向我们传递了未来教育领域发展方向的信号:“传道”将回归教育优先地位。教师不管从事的是哪个科目的教学,最终都是为了传授学生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生活之道、快乐之道、成就与奉献之道。教师只有自身重视“传道”,在行为中才能有所表现。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主意识的萌芽阶段,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其以引领,成为他们前行的重要参照。
让音乐归于“道”,学生在社团活动进行中才能保持轻松的心态,不为眼前的得失所困,不急于求成,才能举一反三,将从音乐社团活动中收获到的知识与经验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想要成功组织社团活动,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除了掌握美学、教育学、音乐学等相关知识,还要在组织活动前多了解相关活动的成功案例,从中汲取丰富经验。
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实践,并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保持“自省”和“阶段性总结”的好习惯,在探索中前行。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幼儿阶段向学龄段的过渡期,相比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二年级的音乐社团活动,要以“迎合学生兴趣”为契机。教师可以利用艳丽的色彩、有趣的声音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意愿。
例如,笔者在活动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习演奏乐器兴趣不高,认为学习乐器枯燥乏味,其过程又很艰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投影设备给学生播放了一部以“中外乐器”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以学生为主要人物,和参与社团活动的小学生年龄相差不大,较容易引发共鸣。同时,影片中有趣的情节、轻松的氛围以及演奏者们在聚光灯下出神入化的表演,瞬间将学生吸引住。一些学生忍不住向教师表决心:“我也要学习弹琴,我要弹得比他们还好!”“老师,我喜欢吹笛子,我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去参加表演!”
而在欣赏京剧、川剧、黄梅戏等传统剧目时,一些学生表示“听不懂”“没意思”。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为学生找到了一段“川剧变脸”的视频,还制作了一些“脸谱”,分给参与活动的学生。脸谱明艳的颜色和“变脸”有趣的表演,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些都为社团活动的后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尚未形成,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秉承“由简入繁”原则。社团活动也是如此。最初,社团组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容易完成的小游戏来引领学生,使他们能够融入社团,并建立起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学生参与社团的意愿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适应,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例如,在以“学数字简谱”为主题的活动中,笔者就是先从《小乌鸦》这样简单的歌曲开始教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简谱并不难,提升其参与活动的意愿,再逐渐地在活动中渗入有点难度的内容,使活动能够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开展音乐社团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的特点,投其所好,引入生动情境,辅助完成教学。
例如,在“学数字简谱”活动中,笔者为学生做了一些标志着单个音符的头饰,设置“妈妈过生日了”“新年到了”“宝贝要睡觉了”等场景,引导学生选取相对应的歌曲——《生日歌》《新年好》《摇篮曲》,再让学生根据这些歌曲的数字简谱排好队形。学生们对简谱掌握到了一定程度,并能对其进行简单应用时,教师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加入“猜猜猜”环节,将参与活动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队,让其中一队通过头饰排队,再让其他队来猜歌名。
除此之外,在之前的社团活动中,笔者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再投其所好地设置“动画片主题曲”“音乐剧表演”“经典歌曲模仿秀”等活动,使学生充满热情。
小学生具有“想要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对待竞赛活动,他们总是特别认真和投入,集体荣誉感也很强。针对这一点,我们在社团活动中巧用竞技,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理,提高了活动效果。
例如,我们的社团活动组,会将每学期的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各阶段都有主要的活动主题。每个阶段结束之后,我们会举行一次针对上阶段主题的比赛,比赛分为个人组和团体组两种形式。此类小比赛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而比赛的举行也能反作用于日常社团活动,敦促学生认真对待活动,不断汲取音乐给养。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社团活动,顺应“双减”政策趋势,适应学生成长需求,值得提倡。想要使音乐社团活动有效开展,真正达到助力“树人”的目的,教师需要明确底线、原则,应用科学方法,更需要在知识上、技能上、意识上不断完善,实现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