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动走向课程
——基于“德善品格课程”的德育配套活动开发的研究

2022-11-20 06:37戴燕妮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3期
关键词:品格德育素养

戴燕妮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期望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完成对高尚品格内涵的理解,逐步形成符合主流观念的行为习惯。然而,这样忽视了学生在德善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活动化课程理念的提出,对传统说教式的课程形式作出了挑战,倡导教师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对德育内涵的感知、内化。对此,在开展德善品格课程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做好德善品格课程中的活动设计,从而推动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一、把握原则,推动德善配套活动开发

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发,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逐步提升活动的质量。在德善课程中开发德育活动时,教师也应当把握系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从而在把握德育方向的同时,逐步让德育落到实处,提升育人的效果。

(一)系统性原则,把握德育方向

德育活动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在德善品格课程中安排德育活动时,教师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随心所欲”,而是要循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课程中活动的安排,从而在逐一实施活动中收获相对理想的德育效果。而活动目标是教师设计教育活动的参照,一切活动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活动目标。对此,在德善课程中安排学习活动前,教师也应当做好德育目标的设计,以便在系统实施教育活动中保证德育的效果。

以“友善”为主题开展德善课程时,教师便可以透过德育目标的细致设计,引领整个活动。“友善”是学生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友善的品格,能够让学生对周围的人更加亲近、和睦,对周围的环境更加爱护。而为了促进学生友善品格的养成,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德育目标:第一,情感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意志,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从实践行动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第二,认知目标:基于调查、实践探究等方式,认识垃圾污染对环境的恶劣影响,强化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环保意识;第三,行为目标:引导学生意识到做好身边小事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基于自身的行为,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随后,教师以上述目标为方向,合理地安排德善课程中的学习活动,如“生活放大镜”“童眼看环境”“成长甜甜圈”等,促使学生在依次参与活动中,逐步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

只有把握了德善课程的系统性,才能让德育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最终的德育效果达到预想中的状态。在设计德善课程的活动前,教师也应当把握系统性原则,有意识地设计内容明确的德育目标,从而在“一以贯之”中让德育循序渐进。

(二)差异性原则,切实落实德育

陶行知先生曾言“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但是,纵观当前的德善品格课程能够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看做是完全相同的个体,直接采取完全一致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建构道德品质的内涵,然而,每一名学生都是一株独特的花木,需要教师特别地培育,才能够开出芬芳花朵。所以,在德善课程中开发德育活动时,教师也应当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获得教师的个性施教过程中,切实提升品格素养,纠正不良习性。

教师可以借助电子档案的方式,记录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指导。在开展德善课程前,教师先制作包含“姓名”“身高”“家庭成员”“兴趣爱好”等项目的问卷,并将做好的问卷发送给学生。在学生填写完问卷后,教师对学生填写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并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档案。随后,教师对电子档案进行分析,并基于电子档案为不同的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德育指导方案,安排不同的德育活动,如对于自我的学生,教师设定合作互动的活动,对于胆小的学生,教师设定挑战类、冒险类的学习活动。这样,每名学生都可以获得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良习惯、品质,逐步成为高素质、高品格的人才。

教师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形成电子档案,再基于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设定更加精准的德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不良习惯的转变,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二、实践活动,助力德善配套活动形成

德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色彩,倘若教师直接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学生渗透高尚品格的内涵,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自主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透过亲身感受的过程,完成对高尚品行的内化。对此,在开发德善课程的学习活动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为学习活动披上“实践”的外衣,让学生拥有亲身体验的平台。

(一)动手实践,内化行为准侧

教师创建德善品格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品德意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高尚情操,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行是知之始,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动手实践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对道德素养的内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品格素养。所以,在开发德育活动时,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创建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基于亲身体验的方式,强化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践行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地内化为高尚的行为准则。

在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这一品格的培养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旧物改造”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改造旧物中获得成就感,更自觉地对生活中的旧物进行改造,形成勤俭节约的美好品格。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自主收集生活旧物”的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有的学生收集了喝完的饮料瓶,有的学生收集了废旧鞋盒。在活动中,教师先使用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浪费现象的普遍性、严重性。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由废旧物品制作的工艺品、生活用品,点燃学生自主改造生活旧物的兴趣。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改造带来的废旧物品,并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集中集体的创新智慧,如有的学生将饮料瓶制作成“生态瓶”,有的学生用废旧纸盒制作了“海底世界”。在学生完成自主改造、动手实践的活动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最终成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这样,在生活中,学生也会自觉对旧物进行改造,为旧物赋予新的价值,从而将勤俭节约落到实处。

实践活动的创建,不仅凸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效果,促使学生可以基于亲身体验的方式,不断内化高尚情操。

(二)走入社会,获得强烈体验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德育活动只能限定在室内,较少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品格素养的培养,也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主流观念,适应社会生活。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时,教师也应当主动打破以往的教育思路,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基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公共场所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受到意外伤害。

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活动,使学生基于帮助老人的过程,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自觉形成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行。在带领学生进入敬老院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老人提供帮助,避免学生遇到意外,影响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正式组织学生进入敬老院后,教师先指导学生将提前准备好的水果送给老人,学生热情地与老人对话,使敬老院的老人们可以感受到快乐。之后,学生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如擦窗户、整理物品等,让老人们也能够拥有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随后,学生再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进一步为老人们带来欢乐。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历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便学生透过活动的过程,深刻体会到帮助老人的快乐,自觉养成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习惯。

显而易见,教师挣脱传统教育结构的束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社会群体进行互动中,汲取精神层面的养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视评价,健全德善配套活动体系

教育评价环节是检验德育成果的“标尺”。在德善课程中为学生开发了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后,教师能够发现,并非所有的活动都能够助力学生高尚人格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美好品格的形成,有些活动只会消耗学生的精力,弱化学生参与德善配套活动的动力。对此,教师应当借助情境查看学生的品德素养发展水平,并请家长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利用学生的反馈,对德育活动的质量进行判断,并对活动的细节进行优化,以便逐步建立完善的德善课程体系。

(一)设定多样情境,查看学生反应

尽管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但是教师不能时刻陪伴在学生身边,及时地查看学生是否在生活中有效践行道德素养,也就难以对德育活动的质量进行精准判断。而虚拟情境的创建,能够将学生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事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地查看学生的反应,以便透过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品德素养发展水平进行判断。对此,在德善课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后,教师也要主动地为学生拟定多样化的情境,有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反馈。这样,在后续安排德善课程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对活动的形式、内容进行针对性地优化、调节。

在课程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合作素养,发展学生的互助意识、团队精神,教师会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拔河、掰筷子等比赛。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期望学生形成较强的合作意识,能够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对此,在评价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拟定如下情境:一是你的好朋友最近很烦恼,因为学习效率总是忽上忽下;二是平时和你一起下学的朋友,今天脚崴了……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如果是你遇到了上述情况,你会怎么做”的问题,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品德素养,回答出自己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学生合作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在后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时,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准改进。

教师根据德善课程的主题,为学生设定相应的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做出反应,能够让教师直观地感受到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精准改良德善课程的活动,真正放大活动的德育价值。

(二)引起家长重视,检验德育实效

家长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他人”,与教师相比,家长陪伴学生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学生,能够发现一些教师不易发现的细微变化。对此,在德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后,教师要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变化,记录学生的成长,以便透过生活实践的角度,检验德育活动的实施质量。在收集了学生的变化后,家长再将学生的反应反馈给教师,并与教师一同协商,从而逐步促进德善课程中配套活动的完善。

爱心是点燃生命的烟花,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能够让学生从心底接受世界,感受世界的阳光和色彩。在以“爱心”为主题创设学习活动后,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并请家长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爱心。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后,家长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告知教师,如“孩子有一定的爱心行为,会主动地救助流浪猫流浪狗,也会将自己的衣服捐到福利院”。这样,教师能够了解到德育活动的实施质量,并做好后续活动的安排。

教师主动建立与家长的沟通,并透过家长的视角,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能够更好地基于学生的表现,优化后续的学习活动,从而提升活动质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品格素养。

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时,教师也要主动基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特点,做好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细节的优化,以及活动形式的改良,从而在不断健全德善品格课程的活动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美好品格,促使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品格德育素养
《中国德育》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冬季暖男必备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