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开展艺术类社团活动的思考

2022-11-20 06:07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古诗双减素质教育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朱 静

“双减”政策要求给予学生充沛的、支配的时间,鼓励学校多提供社团活动,从而加强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艺术教育成为选择的新热点。开展课后社团活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不仅丰富了学校文娱生活,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而音乐、美术、体育等,作为实施美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学校活动的核心组成内容。如何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的条件下,避免社团活动再一次成为学生的负担,且如何高效地开展课后社团活动,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实践。

一、“双减”政策的解读与理解

“双减”政策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取消各类学科培训,减少了家长焦虑,减轻了学生负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化成主动学习者,将选择权交予学生。然而,随着教育阵地的回归,艺术教育的重任势必会落在教师的身上。教师若想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更专业、更具针对性的艺术教育,培养他们的艺术爱好,就应上好每一节社团活动课,去拓展学生的视野,选择、研究和创新适合学生喜欢的艺术类课程,如音乐律动、儿歌诗歌趣唱、趣味童声合唱等,不断整理,不断融合,形成生动有趣的新内容。

不过,“双减”政策也给教师带来一些与往常不同的挑战。试想,教师开展课后社团活动,却吸引不了学生参加,或学生不乐意参与,“双减”的落实形同虚设,必然就发挥不了其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如何提高课堂社团活动的实效,如何营造课堂活动氛围,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成为教师日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艺术类社团的尝试与教学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要求孩子多参加课后艺术课程培训,而这大大背离了“双减”政策的宗旨。身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中又该怎样把握这个平衡点,既不让学生感觉到“累”,又能让学生开心加入,高效开展校内课后社团活动。

(一)以生为主,调动学生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实现自我教育。而兴趣是自我教育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如果学生兴趣不高,那么,课堂将会是一盘死水,课堂气氛难以维系,课堂实效自然不强。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前,根据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加入课后服务,克服盲从,以生为本。低年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容易情绪化。因此,教师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应突出他们的个性,基于他们的独立性,结合他们的想法,借助创新的教学手段和精彩的教学互动,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来调动他们的直接体验,让他们自主参与进去,协助他们养成优质的学习习惯。

以实际教学为例,低年级学生虽然在幼儿园学习过儿歌和古诗,但他们好动、专注度不高、容易开小差,且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游戏教学和绘本教学已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和接受程度,笔者尝试把游戏教学、表演教学和情境教学融合在一起,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气氛,通过刺激他们的兴趣点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培育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把儿歌、古诗用歌舞的形式表达,或用旋律的形式来诠释,鼓励学生诵古诗、唱古诗、演古诗,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无形中增强课堂实效。

(二)创设情境,营造快乐氛围

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内容,演绎成鲜活的画面,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知识变得生动,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入导,步步为营,启发他们去思索、去探求。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亲切化;创设游戏情境,让课堂生动化;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主观化;用语言讲故事,让课堂形象化。

以《咏鹅》一课的教学为例。《咏鹅》本是一首学生都熟悉的唐诗,内容通俗易懂,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但普通的吟诵显得特别单调,纯粹的记忆让学生疲惫不堪。于是,在上社团课时,笔者决定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笔者先找来一组鹅的图片,有站立的,有浮水的,有展开翅膀的,让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编一段故事,说一段印象,或背一首古诗,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随后,在音乐的感染下,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仿佛穿越到古代,在优美的旋律中,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创设情境,趣味教学,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让他们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学会知识。在教学《咏鹅》时,笔者采用了易于上口的中国古代五声调式,在抑扬顿挫间表露感情,同时配合简单的韵律动作,在表述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融合间,赋予了古诗立体感、层次感和画面感。课后,学生纷纷围在一起,说自己已经记牢了这首诗。

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情境不是毫无目的地创设,而要注重学校班级情境创设的选择和呈现,注重情境教学的应用及变通,以教学内容为框架,贴近生活,符合实际,让创设富有合理性、富有趣味性、富有实效性。

(三)重视评价,创新师生互动

“需要”是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导火索”,“渴望被肯定”是学生养成优质品德的“牵引力”。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荣誉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学生渴望被教师认可,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通过客观的评价和善意的评述,发掘他们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闪光点。

在鼓励中,学生学会自信;在认可中,学生学会自爱。“双减”政策下的社团活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不吝表扬,给予恰当的鼓励,做出合适的评价,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激励、多辅助,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多肯定、多引导。

评价多以正面的、积极的、激励的言语为主,实行课堂评价,要具有客观性,不夸大、不隐瞒;其次,要具有针对性,不偏离、不跑题;最后,要有策略性,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开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三、活动开展的反思与思考

课后社团活动是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第二课堂。它的开展与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四个方面密不可分,活动开展得成功与否也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是社团活动的组织者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锤炼自身的智慧,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爱、传播爱,在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以美育人”的工作对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45分钟和三尺讲台。素质教育涉及很多学科知识,教师应该完善自身,增长知识储备量,提高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拥有一缸的水”。

课后社团活动是一场有目的的认知。教师在开展社团活动时,要避免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严禁流于形式、区别对待。以生为主,以师为辅,教师要做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观察者和记录者,而不是越俎代庖,胡乱指挥。教师作为一名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活动环境;作为一名引导者,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一名记录者,要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评价。

(二)学校是社团活动的管理者

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应重视各类社团的建设,给予物质上的扶持,如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场地供应等;践行普及,做好前瞻性规划和设想。

学校作为“双减”活动的实施者,应重视对社团活动的科学管理,建立各种相适宜的规章制度,如申报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实时监督,做出专业性指引和规范。

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保障者,应重视对本校社团教师资源的培训和教育。当前,社团教师比较缺乏已成为共识。此外,学校还要注意教师的作息调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防止疲劳教学、低效教学的出现。

(三)家长是社团活动的支持者

家长应支持孩子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自主选择活动项。家长应切实做好家校联动,主动配合教师工作,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提升孩子的生活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对待孩子,家长应减少自己的“功利心”,不要强迫他们去学哪些技艺,取得哪些成绩。总之,以孩子意愿为主,做到目标理性,态度端正,不然会适得其反,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事倍功半。

校内社团活动在管理上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能有效搭建起一座沟通感情和传播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回归本性,做自己喜欢的事。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成为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

“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生回归本性,让素质教育成为新的选择热点。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者和美育工作的执行者,开展社团活动,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改革的践行,不但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舞台,还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古诗双减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拟古诗”之我见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