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凤芝
在高中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实现色彩准确分层,在结构、层次与色彩之间实现平衡,以使绘画作品更具空间结构感和层次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区分重难点,通过写生与默写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色彩运用技能,这是在绘画技能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色彩应用能力的必然条件。
美术是一种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形式,兼具空间、平面、结构及色彩创作特点。善于使用颜色是绘画的一项重要能力。通过使用恰当的色彩,学生能够提升绘画作品的意境和品位。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重视色彩教学。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较重,如何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既提升美术学习效率,又缓解学习压力,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美术色彩教学重视色彩搭配技法、色调教学技法等内容的讲解,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美术色彩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美术色彩教学的基本内容就是让学生掌握色调关系、形与色的关系、空间关系及各个色块之间的关系。其中色调就是画面总体的色彩倾向,如暖色调、冷色调、暗色调、灰色调。教师要重视形与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形体基础上,处理好素描关系及色彩关系,使二者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由于绘画具有三维视觉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近、中、远层次的划分,再加上色彩冷暖和纯度对比,使空间关系更加明显。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保持每个色块间的和谐统一。
美术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学习美术能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实学生的生活。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画家,而且要用此方法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由此可见,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丰富自身的情感,促进自身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萌发,在提升文化修养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学习美术对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
美术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扎实掌握基本色彩内容后,会更加容易接受后续学习内容[1]。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和方法之前,教师应安排几节专门学习基础知识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色彩构成、基本属性及色彩在美术学习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色彩构成主要就是将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成基本的要素,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色彩的基本属性包括三种:色相、明度和彩度。这三种属性是界定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条件。灵活运用三种属性变化,是色彩设计的基础性条件。其中,色相即色彩本身的相貌,主要是用来区别颜色。学生掌握这些基础内容,能更好地运用色彩。
刚开始学习色彩时,一些学生不容易把握色调。色调是整个画面中呈现出来的颜色倾向,学生如果对整体画面色调掌握得不精确,就很难把控整个画面,使画面失去协调性。所以,在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画面整体色彩。通常来说,色调依据性质可以分成冷色调与暖色调;依据明暗划分,包括亮色调、暗色调及灰色调;依据色相,可以划分为红、黄、绿等多种色调。在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划分技巧后,在应用于具体物象中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抓住大色调[2]。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掌握物象中占主导地位的颜色,如在课堂上可列举一组静物,使用一块青色的背景布作为背景,在背景布前面放置无釉土黄色陶碗一个,旁边盘子上摆放红色苹果及橘子各一个,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组以青橙色为主色调的静物;然后将背景布换成淡黄色,将旁边盘子中摆放的红色苹果及橘子换成绿色的苹果及一个透明的杯子,使之成为黄绿色调的静物组,以此类推,就会逐渐教会学生辨别色调。通常情况下,教室内的事物一般是以物象原有的颜色为主要色调,这与室外物象的色调有明显差距。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光源与环境对物象本身的颜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物象的色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物象接收到冷光源照射后,其整体的色调呈现出偏冷的特征,但是接受的光源为暖色调时,本身的色调也就呈现出偏暖的特征。在室外进行写生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室外物体的色调与阳光照射角度和季节的变化相关,教师在带领学生室外写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不同时间阳光呈现出来的色彩,如早晨的冷红色、中午的灰白色、冬季的白色、夏季的绿色、秋天的红色等,在不同的时间、季节都要带学生做好色彩的区分。通过知识讲解和实际的色彩分析,教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处环境的整体色调,分析物象所在环境及其影响,而非简单地看物象表面固有的颜色。只有这样,学生在绘画时才能够从更客观的角度把握色调,突显出色调的特征。
除了让学生掌握色彩的知识外,教师还应重视锻炼学生的绘画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绘画练习与实践中深刻地掌握色彩的运用技巧。绘画这种教学上的特征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的差异,色彩教学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通过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学生能够展现出自身对色彩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学生使用色彩的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色彩技能后,可以给学生拟定一个创作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要求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色彩技巧正确地应用到绘画作品中。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当前的绘画水平和色彩运用能力,以及不同层次学生掌握色彩、色调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应制订不同的创作要求与评分标准。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给予学生指导,在色调、色彩应用与把握上要及时纠正学生绘画不到位的地方,使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绘画思维方式,稳步提升绘画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进而使学生绘画艺术作品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为其打牢美术学习基础[3]。此外,除了在课堂上锻炼学生色彩应用实践能力,教师还要重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创作,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逐渐提升其临摹和写生的能力,这对提升学生美术综合应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色彩应用协调性
在塑造物体时,学生应保证下笔方式准确,色彩搭配合理,使每层次的色彩都能够做到自然过渡、整体协调。这样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欣赏者就会被色彩的质感深深吸引。在绘画中,学生通常会使用高光来展现物体的质感,教师要提醒学生整个过程不能太简单、粗糙;如果过于随意的话,就很容易使整个绘画结构失去平衡。在绘画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重视画面细节,要详略得当,不重要及不作为重点描述的地方可以一笔带过,阐明形与色就可以;需要重点处理与交代的结构、色彩,就要多下些功夫耐心地完成,以确保完成的绘画作品色彩协调、结构完整,从而保证整个作品具有层次感与空间感。
2. 突出个性,富有变化
绘画与写文章相同,都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这样画出的作品才能够体现出绘画者的风格。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色彩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个性展现于绘画中,这样绘画作品才能称得上是有灵魂的佳作。此外,在开展色彩教学活动时,由于学生的绘画基础各不相同,教师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针对学生绘画中存在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因材施教,使学生逐渐对美术色彩的学习与练习产生兴趣,不断提高绘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全面掌握班级学生的绘画基础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所以,在写生或默写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掌握好绘画作品色调、色相、纯度、明度等关系。当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后,他们画出的作品才能够更加富有变化性,避免与物象原有的色彩完全吻合,这样的作品看起来才更加有韵味[4]。
3. 构图完整,色彩饱满
在高中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应用写生教学方法。例如,授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绘画结构的准确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一个自己认为最有利的角度进行绘画,在这个角度能够完全掌握构图结构后就可以鼓励学生换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构图,反复训练直至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构图技巧。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静物摆放位置与自己位置之间的关系,物体本身各个部分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比例,在绘画中如何把握层次及疏密关系。在选择色调时,学生要重视好本身色、光源色及环境色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好这几种色彩的关系,才能在色彩过渡时做到自然、和谐。绘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绘画者应准确定形后再勾出基本轮廓,逐渐推进后再突出细节勾勒,把握明暗大关系下再仔细琢磨,这样才能保证绘画作品色彩的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色彩的效果,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正确运用色彩的目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的色彩知识和技能后,还要重视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这样在绘画中才能够得心应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例如,授课中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成员可以就色彩技巧及绘画技能进行讨论,在使用色彩时相互帮忙、提意见,最后对完成的作品进行互评,指出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色彩运用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使用游戏、绘画比赛等多种授课模式,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色彩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绘画技能。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重视帮助学生打牢色彩基础知识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加强对色彩、层次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并在写生与默写的环节中融入情感、彰显个性,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这对高中生正确掌握绘画技能、提升绘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