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香
在第五届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和“双减”背景下,创设“微辩论”学习情境,通过“诵读”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进行思辨,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积累、培养口语能力的重要方法;思辨能培养理性思维。为此,在《马说》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设置了三个任务:创情境,夯基础;读文本,品文意;微辩论,展风采。
课前,笔者批改学生的导学案时,看到了一些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有些学生并不赞同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于是,笔者带着这一辩题,通过创设“微辩论”的情境来组织学生学习《马说》这篇课文。这样的情境创设紧紧围绕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以学生为本,这就让学生立刻有了课堂主人公的意识。
教师用导学案问题带入,首先是错误率较高的“字”:祗,骈,石,见,食。此环节的讲授方法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来读并讲解字义。接着,教师引入错误率较高的“断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上讲台讲解停顿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做适当点评。通过学生预习导学案,教师批改导学案,再将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文言文学习自然离不开诵读。教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文本,然后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语气停顿,启发学生向朗读教师学习,读出情感,向更高水准努力。
教师引领分析:“在学习《陋室铭》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一个‘馨’字来解读陋室不陋;同样,今天学习《马说》这篇文章,我们也抓住一个字来解读,请大家带着问题略读课文,思考哪个字最能体现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学生在略读文本的过程中,又将课文浏览了一遍,很快找到“辱”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辱”字放在整篇文章中看,能不能表达千里马的现状?教师顺势给学生补充,在《古代汉语字典》中,“辱”字有三种解释:耻辱;侮辱;辱没,埋没。学生异口同声地选择了“辱没,埋没”。教师提问,千里马被奴隶人埋没了,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叙述了千里马这一不幸遭遇呢?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大屏幕: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教师引领分析,找到相关语句后,如何读出情感?教师设计小情境,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走进角色,让学生更深入地体悟情感后,再走出角色,读出情感。大屏显示:如果我是千里马,我会说:“_______。”(用第一人称谈谈千里马的感受)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千里马的内心世界,请同桌合作,其中一人扮演千里马,另一人扮演食马者,角色可互换。教师请几名学生说说千里马的心里话,此时要读出千里马的委屈,就容易多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在停顿的基础上,运用连读的方式,读出千里马的委屈之情。
教师引领分析,看到如此委屈的千里马,韩愈会袖手旁观吗?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自己也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在唐代,还有人为了一匹传说中的千里马鸣不平,着实少见,他用了多少个“不”字来表明自己的不满之态呢?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11个。
大屏显示: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这些“不”字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不满之态?学生开始小组讨论,教师请一名学生重读“不”字并要读出不满之态,请他带领大家一起读该句。学生掌握重读的方法后,纷纷试读、齐读,很快就把韩愈对食马者不满的态度读了出来。这一环节使得学生在停顿、连读的基础上,又学会了重读,读出态度。
教师引领分析,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作品被誉为“韩文如潮”,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从语气词的角度发现,课文中用了5个“也”字。“也”字在句中有强调或者短暂停顿,提醒读者注意的作用;在句末的作用则是增强气势。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教师请学生画出“也”字句,小组讨论如何朗读。
大屏显示: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请一名学生读这句话,其他学生评价并分享自己是如何读这句话的。通过同一名学生前后的朗读对比,教师启发大家思考、总结朗读技巧。全班学生一起运用朗读技巧进行连读、齐读,最后师生共读,读出浪推千里的气势。学生在停顿的基础上,通过学会连读、重读、语调上扬的诵读法,读出感情,读出态度,读出气势,在诵读中体悟作者情感,感知作者态度以及“韩文如潮”的意义。
要想更立体地了解韩愈这一历史人物,就必须把他放到当时的大背景下,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马说》从何而来。教师引领分析:正因为韩愈心中有“不平则鸣”的呐喊,为此他写下了这篇绝世名篇《马说》。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并作适当讲解。韩愈仅仅是为了写马而写《马说》吗?“由马及人,托物寓意”,学生自主总结出了文章的中心。
教师引领分析:千里马渴望遇到伯乐,就像作者渴望遇到赏识他的人,我们刚刚学过读出“辱”的委屈,读出“不”的态度,读出“也”的气势,试着用刚刚学过的连读、重读、语调上扬等方法,把课文朗读一遍。男女学生合作朗读,抑扬顿挫,将“韩文如潮”的气势又一次推向高潮。
教师总结评价:一个“辱”字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不”字将作者对食马者的不满之态表达得鞭辟入里;一个“也”字将作者如潮般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把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对食马者无知的愤怒以及不平则鸣的呐喊,通过朗读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引领分析:课文学到这里,依然有部分学生并不赞同韩愈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场课堂“微辩论”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课前,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了正反两方,其他没有参与“微辩论”的学生做评委。
“微辩论”分为三个环节:双方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微辩论”结束后,大屏展示正反方辩手代表的手稿。紧接着小组合作讨论点评内容,每小组推选一人点评。教师根据学生“微辩论”过程的表现及小评委点评的具体内容进行实时评价:在唇枪舌剑中,“微辩论”提升了我们的知识素养,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辩论中,同学们敢想敢说,据理力争,妙语连珠,做到了学以致用;小评委们的点评,精准到位,言简意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这正验证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最后,大屏显示教师寄语:同学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但在遇到“伯乐”前,我们首先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千里马”,机遇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奋斗中的你,才是最美的!奔跑吧,少年!未来可期,一路生花!
教师引领学生再读课文:我们带着韩愈的感情以及态度,读出气势来!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读书方法以及对本课的理解,齐诵《马说》,声音洪亮,铿锵有力。
笔者的整个教学过程是紧紧围绕“新课标”和“双减”的要求来设计的,设置的三个任务群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又各有侧重。学生易生发出新思想,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学习。从“读”到“辩”,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成长的过程,更是助力学生成长为一匹智慧的“千里马”的过程。
总而言之,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言文,能够学会一类文言文,举一反三,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这正是笔者设计本课的初心。通过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通过思辨,让学生再走出课文,能与作者共情并生发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今后,笔者将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更多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将“读”与“辩”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