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嬛嬛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湖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数感指的是学生对于数字的感悟能力,简单理解为辅助人们进行判断的工具。作为数学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数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将数和形相联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未知内容都抱有突出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学会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引导,认识到小学时期是是培养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过程比较繁琐,必须从实践、交流中建立。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抓住培养的黄金时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并不强,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动地跟随着老师的教学引导所开展的学习,数感的培养亦是如此,这样僵硬化的数感培养会禁锢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对其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在对学生开展数感培养的策略不够完善,流于表面。在新课改背景下,“数感”以此被多次提出,教师对其并不陌生,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也多次开展对数感培养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数感的理解过于表面,使得对学生的数感培养一直无法得到落实,教师投入了精力,但是一直看不到效果,使得教师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也逐渐丧失信心。
1.2 小学阶段能够用于培养学生数感的资料比较匮乏。数学教材中对于数的学习内容设置了大量的篇幅,如小数、正数、分数等等,对于这部分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其开展详细的讲解,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与生活关联密切的数字,教师会进行详细讲解,而其中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关于“万以内的数”,教师对其讲解缺乏深度,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使得学生对此的理解不都深入。
1.3 教师在设计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时,缺乏与生活的练习。小学数学的内容设置是基于生活实际建立起来的,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对于相关案例的挖掘局限于教材中的例子,并没有采用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学生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无法解决,对学生数感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第四,教师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侧重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新课改背景下对于教师的备课、授课环节提出新的要求。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还是偏重于对基本理论的讲解,让学生背诵数学公式和数学的定义,缺乏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工作,直接导致学生的数感培养出现偏差,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1]。
2.1 联系生活,建立数感。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学问题,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环节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开展教学,将数学中抽象的内容以直观的事物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提炼总结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为学生的数感培养奠定基础。以生活经验为依据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思维。
比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中“正负数”,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对于视频中个别地区出现零度以下的气温时,教师可以将负数引出,通过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开展探究。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据,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让学生利用课间时间数一数校园中有多少个公共板凳、垃圾桶,数一数校园中有几栋教学楼等等,从生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对数字有初步的认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内容开展,利用生活中与数学教学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主动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来理解数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上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中关于“玩具”,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班级中的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中,在课上开展教学时,根据学生所带玩具的种类开展教学,将其以照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教师根据玩具的种类给学生相关问题,如“照片中,毛绒玩具有几个呢?”学生们带来这么多的玩具,大家可以互相观察一下哪些玩具和动物相关,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被最大程度的调动,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感知,为数感的培养奠定基础[2]。
2.2 自主探究,体验数感。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的方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其中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数学学科的学中抽象性的内容比较多,让学生在体验中开展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时,可以将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抽象的数字比较难理解,不过,老师们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字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数数,以直观的感受来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另外,教师在组织相关环节时,可以进行扩充,在学生中开展小型比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关于“分数的大小”,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将抽象的分数转换成具体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将分数的大小转换成正方形中的小格,然后将两个分数对应的在正方形中的占比进行比较,对于“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采用这样的比较方式,可以给予学生直观地感受,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3]。在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数感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更好的发展进步。传统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是依托教材内容自发性的进行学习,虽然有明确的方向,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一个指导。在当前情况下利用信息化平台技术平台的模式优化,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相关的信息化平台上,围绕教材具体内容,老师就可以设置相关的导学案,让学生围绕导学案以问题为模式进行深度的研究。在研究分数大小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分数和一份蛋糕的快速划分相联系,利用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对分数有更具体的认知,通过提出的问题对比分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的数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3 小组合作,培养数感。新课改大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引导,让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用到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要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展开深度挖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同于以往的小组合作,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明确学习的实际,让小组成员可以做好有效的分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熟悉问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数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5人,然后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抛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数有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将数学的知识点进行简化,便于学生理解,在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感能力。
比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关于“分糖果”,在学习这一章节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小组,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自身的数感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分糖果”的主题,给学生抛出相关的问题,如“现在桌子上有40颗糖果,要将着40颗糖果平均分给6个人,可以怎样分呢?每个人可以分得几颗糖果?最后会剩下几颗糖果?”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并维护好课堂秩序,让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在展示环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学生们对于糖果的分发大同小异,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6个人每人分得6颗糖果,还剩下4颗糖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数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影响[4]。
2.4 注重实践,强化数感。纸上得来终觉潜,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数学和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传统模式下,老师的讲解大多是依据课本所开展的,没有明确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惑,不了解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当前,只有关注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只有做好实践,才能让学生的数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打破课本教材的限制,在实践中发现数学,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数感能力也会得到加强。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讲技巧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实践过程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不断强化数感。
比如,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中关于“1千米有多长”,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感知。比如,教师可以先让感知1米的距离,然后逐渐加长到5米、10米,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拉手和脚步丈量的形式切身的体会。接着可以让学生站在学校的塑胶跑道上,尝试通过手拉手的形式达到100米,100米需要走多少步等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后可以让学生步行测量从教学楼到校门口的距离,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以这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数的理解,还能对学生数感能力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数感是相对抽象的概念,不是学生们一蹴而就就能够掌握学习的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老师们就可以发挥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联系,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及时的联系,生活中的内容。例如在常州活动,超市购物就会涉及到数量、大小、多少、元、角、分等相关的数量关系,在居住房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平方米、平方厘米的面积含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过程并非一时之作,需要教师投入足够的精力,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来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托教材,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数感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方向性的进行学习。这样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