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转
(安徽省来安县第二小学 安徽 滁州 239200)
作业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再认知和巩固,高质量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更好地内化,对技能加以巩固,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基于学生视角,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内涵深刻、素材丰富的作业,才可以让学生通过作业更为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从而彰显出作业的功能。特别是“双减”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课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教师来说,如何通过对作业设计的不断优化,而实现减负提质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样,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也应该在“双减”背景下重视作业设计的优化,从而使学生的作业兴趣得到激发,在真正使其作业压力得以减轻的基础上,促进其个性潜能的发挥。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应该遵循“双加”和“双减”原则,从而确保作业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1.1 应遵循“双减”原则。
1.1.1 减少作业设计的重复性。“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低年级的作业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减少作业的重复性,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价值。“双减”政策出台以前,不少教师不但布置了大量的数学作业,其中还包括不少重复性的练习,例如50道竖式计算、五十道口算等等,而导致学生不仅要完成较多的作业,还会在此过程中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乐趣。所以,双减背景下,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来说,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首先要遵循的就是应减少重复性的作业,针对同一个类型的内容,要让学生在合适的作业量中达成练习和巩固的目标,这不仅能让小学生的作业量降低,减少课业压力,还会调动学生对作业完成的积极性。
1.1.2 减少作业设计的机械性。在以往的数学作业布置中,经常比较单一和机械,这不但不能对学生的兴趣加以调动,还会导致其厌恶无聊、重复的超多作业。所以,“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一定要避免无效作业的布置,除了要减少作业的重复外,还应该重视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减少其机械单一化。
比如在布置“四则运算”作业时,为了避免作业布置的机械化,数学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过数独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作业,这不但会使学生在游戏的探究中充满乐趣,还会积极地探索不同的算法,在完成四则运算的同时还让不同组合的数字计算得到了巩固。
1.2 应遵循“双加”原则。
1.2.1 加强作业完成的自主性。“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性的充分调动,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本人的实际学习情状况,给自己安排作业,形式不要求统一,可以多样化,但需要结合本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设计。比如,当完成长度单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关于长度的作业。有的学生所提交的是课本中课后习题的答案;有的学生提交的则是对家中不同物品的测量结果;有的学生提交的是对不同书本的测量结果,甚至有的学生直接上交了“实物”,并在上面做好了长度标记……,学生们所交的作业内容五花八门,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作业,并在此过程中对其思维的自主和主观能动性进行了充分激发。
1.2.2 加强作业完成的协同性。以往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都是由教师统一给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单独完成。而“双减”实施的背景下,为促进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教师可摒弃以往的固定思想,强化作业完成的协同性,通过“作业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作业。比如,可以让低年级小学生用配对学习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如何能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这不但有助于作业完成质量的提高,还能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其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真正使其作业压力得以减轻的基础上,推动其个性潜能的发挥。
2.1 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凸显个性化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想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就要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思维规律加以重点关注,为此,教师可以基于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以及作业的目标和训练主题,对数学资源加以拓展和挖掘,丰富作业素材,从而确保所布置的作业中可以更为全面地呈现文化素材,并由此凸显出所设计作业的个性化特点,彰显作业的特色。例如,数学教师可利用网络对一些较强趣味性的数学故事进行收集,由此来丰富作业的内容;同时还可以融入实际生活当中趣味性强的数学图形或较为经典的数学案例,创新作业的多样化形式。比如,在对“观察物体”这部分作业进行设计时,数学教师就可先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各种数学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然后整合各种图形模型,为有趣的学习创造资源,建立更生动的图像,为了向学生展示真实有趣的数字,自我总结和观察相关的数学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在教师工作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还可结合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合理绘制思维图式,对不同图式形式及其特点进行分类,确保形成严格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不同图形间的差异和联系。
2.2 拓展形式,丰富学生作业选择的空间。“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的凸显,基于学生兴趣需求得到满足的原则,拓展作业的形式,从多元视角对其进行创新,由此使学生的选择空间得以丰富,可以结语自己擅长的地方和自己的实际认知对作业进行选择,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当中。例如,为了使学生的认知基础得到夯实,教师可结合数学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定理对作业进行设计,并增设趣味化的实践练习,从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趣的表演、研究和实践等形式,拓展作业的不同形式,进而从不同视角对学生的数学潜能进行激发。例如,当对“20以内进位加法”方面的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对基础的计算问题进行合理设置,还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设置应用型学习任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面的拓展,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其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堂等手段,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多元数学文化和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而后分模块地对数学作业进行布置,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和完成相关任务,并在微课的指导下,将有关作业任务规范的完成。
2.3 基于学情,重视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为避免数学作业布置的机械和单调,需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调动,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在对数学作业进行设计优化时,应该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情,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为此,作为数学教师来说,除了可以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导学案之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同时还应基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设计情况,对趣味性作业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基于此,首先,数学教师可基于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践和熟悉的事物,对作业进行设计,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活动、生活和思维探索当中,和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经验相符,由此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作业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需求,还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进而激发其数学思维,强化其探究欲望,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比如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学完以后,教师可采用“擂台赛”游戏的方法,让不同的小组互相合作力争上游,然后对每组的正确率进行总结,让学生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反思,从而通过比比、晒晒的方式,让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也能使重复机械作业所产生的压力与烦躁情绪得到缓解。比如,当学生学完了两位数加减法以后,为使其可以对所学知识点更好的巩固,教师就可以创设和生活情境相贴近的数学练习场景,对我们日常消费必需品——钱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这样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对基本的理财知识有所掌握。
2.4 因材施教,重视作业设计的分层。“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凸显出对学生个体的尊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整个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彰显个性化的思想,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基于此,教师应对学生数学作业理解和完成的差异性进行充分认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不同层次的设计,由此促进作业总体适应性的提高,使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作业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内化,增强数学解题与实践的技能,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当对“一百以内加减法”这部分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提问以及调研等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进行充分了解,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设置较为简单的作业,如50+30、20+60等。对于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作业难度,并设置复杂一点的作业,如43+61和39+55。而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则应重视知识运用方面的考核,例如“一年级有26名学生,二年级有33名学生,一二年级共有多少学生?”通过组织分层作业,可以实现学生整体数学思维的提高,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5 立足应用,凸显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从本质上来说,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吸收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在于合理、科学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数学的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作业形式,这不仅会导致作业的设计缺乏创新,还会导致小学生没有较强的驱动力来完成数学作业,进而出现了作业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也难以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双减”背景下,要想解决以上问题,作为教师,就应该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参与,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获得才会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注重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出发,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助于促使学生利用新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数学知识的实践者,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整理和分类”这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里的衣服、学习工具等加以整理和分类,并在课堂上交流他们的实践过程。在学习了“购物”这部分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购物”知识更好地调养,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亲自体验购物,并记录下来带了多少钱?买东西花了多少钱?剩多少?而后在课堂中以小组的方式对购物体验以及怎样对物品价格进行计算加以讨论,从而通过实践作业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
总之,“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要实现减负提质就必须重视作业设计的优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遵循“双减”“双加”的原则,从资源整合,凸显作业设计个性化;拓展形式,丰富学生作业选择的空间;因材施教,重视作业设计的分层;立足应用,突出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基于学情,重视作业设计的趣味性等方面对作业进行优化,彰显出数学作业的价值和功能。此外,在“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要做到减负不减质,还应基于小学生的认知与年龄特点,对其内心世界以及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在充分掌握不同学生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严格控制作业总量,然后再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和内容使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助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