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杰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教育局 甘肃 陇南 746000)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而这一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有显著效果。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或是对生活化教育认知不足,或是缺乏生活化教育经验,作文教学未实现深度的生活化,有待进一步改革,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卓越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就当前作文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存在问题仍然较多,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情感,比较机械化,而且素材单一,难以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而且读者在阅读后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这有教师层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先就教师教学方面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重写作技巧轻生活体验,即写作过程与现实生活脱离,这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短板,也是阻碍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绊脚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传授,目的就是追求时效性,旨在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写某一类文章,尤其是具备写某个文体的能力。如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会写记叙文,教师通常将记叙文知识教给学生,再讲几篇优秀的记叙文案例,学生有了初步认识然后就开始写作。经过几次练习,辅以教师几次点评,他们就自认为具备了较高的写作水平。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让学生短时间内学会写作,但忽视了写作的本源,也就是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容易出现写作模式化、写作内容陈旧等问题。
作文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除了教师层面的原因以外也有学生自己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动机。很多初中生在面对写作任务时怨声载道,抵触情绪严重,在交作文的时候经常出现拖拉问题,写作态度不够端正,甚至一些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类似的作文,然后抄袭其中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拼凑的方式组成一篇新的作文。由于内心比较抗拒写作,所以多数初中生将写作视为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围绕作文题目将心之所悟、目之所见写出来,所以在作文中经常出现素材单一、无病呻吟等问题,敷衍应付的痕迹严重。二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作文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都是重要的写作材料。如今初中生语文作文中存在的情感虚假、内容空洞、素材单一等问题,究其根源,是他们对生活缺乏感,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停留在表面。以《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出游》这个主题的作文为例,很多学生在开头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从小我就跟着爸爸妈妈玩过很多地方,我去过青岛看过大海,去过泰山看过日出,去过北京看过长城,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海。”学生们去的地方不一样,但是开头形式几乎是一样的,接着写在上海看到了哪些景点,完全忘记了作文题目中的“印象深刻”,没有将这次出游中印象最深刻的行为写出来,也没有重点去阐述它与其它次旅游的不同之处,更没有针对这次出游的独特感悟。很多学生在诸如此类的命题作文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写出具体的出游过程,忽视了旅行感悟,停留在出游表面。深入剖析这些作文的问题可以发现,学生没有完全进入到生活中,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只是生活的旁观者,对于生活缺乏自己的认知。所以他们在面对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时,最先想到的并不是作文题目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经历过这类事情或产生感悟,而是回忆一下自己是否写过类似的作文或者看过类似的作文,这些作文中是否有值得本次写作运用的技巧和方法等。实际上,对于优质作文的生成,掌握写作技巧是一方面,但是更关键的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观察。若是作文内容缺乏生活感悟,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这样的作文是很难激发读者心理以及情感共鸣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回归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就当前初中生语文写作情况来看,缺乏素材、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写作兴趣等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学生甚至谈“文”色变,对写作抱有逃避、畏惧心理。而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将作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能够从心理层面缩短学生与作文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消除其畏惧、抵触等负面心理[1]。更关键之处在于,切切实实的生活体验能够让学生在表达上更加真实,更能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与情感共鸣,这才是写作的初衷。此外,生活资源非常丰富,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处景色,一个人物,皆可以成为写作对象,也能成为作文中的一个素材。换言之,有生活打底,学生不用担心没有素材可用,相反,他们写出来的内容丰富、充实。
3.1 写作命题生活化,激发学生书面表达兴趣。在初中阶段,教师通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经典的题目,方便他们写作,而学生则围绕题目展开思考,调动所储存的写作知识,从而完成一篇作文。这样的教学流程是最简单的,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效果也非常显著,但是大多数学生在这样的写作环境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也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写出来的作文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主题突出,但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缺乏真情实感。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抒发情感的过程,所以教师先要揣度学生对于哪些东西是有话说的,再去设置相应的题目。具体来说,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先要保证他们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考虑他们个人的想法,然后去命题。初中生的写作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不同于小学阶段写作模式性、依赖性较重的特点,也不再喜欢灌输式的作文教学模式,而是乐于写视角独特、引人深思、贴近生活的作文[2]。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清楚认识到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表达的过程,所以对于题材的选择尽可能选择一些让他们有话可说的,比如让他们反省自己、畅谈未来理想、评价社会道德问题等,鼓励学生自己去命题,自己去选择方向,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会少一分模式感,多一分真情实感。
例如,在寒假结束后的第一个星期,笔者对学生说道:“我们的寒假肯定过的多姿多彩吧,今天就来写一篇关于假期生活的作文,题目自拟,好不好?”学生们很开心,学生A说到:“太好了!我的寒假过的太有意思了,有好多好多话想说,这样的作文我很喜欢。”学生B说到:“我正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寒假呢,这个寒假我学会了一个新技能就是滑雪,我刚好可以通过作文将这个有趣的运动分享给大家。”学生C说到:“这个寒假我过的太开心了,收了很多的红包。”“看样子大家的寒假生活都很精彩啊,每个人都有开心的、独特的经历,有很多想要倾诉的想法,那我们接下来就在作文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吧。”这样的生活化命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每个人都认真、专注、开心地投入到写作中。
3.2 写作准备生活化,帮助学生奠定写作基础。写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下笔如有神。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下笔去写,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难以激发读者的共鸣。写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立足实际认真观察,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助于搜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初中生作文中,有的学生语言精练、优美,有的学生语言啰嗦、重复,这与他们平时的口语表达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书面语言不同于口头语言,但是它由口头语言潜意识生发而来的,假如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中也会不由自主地体现出来[3]。为了指导学生写出优质的作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生活化准备。
对于搜集写作素材这一层面的准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日记,或者结合实际情况给他们布置一个特定的任务,让他们认真观察和倾听生活。如笔者曾以“倾听声音”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周记,要求他们一周内认真倾听身边的声音,将它们记录下来。通过学生呈上来的作业,笔者发现他们收集了丰富的“声音”,如有的学生认真倾听了雨声,表示淅淅沥沥的雨声让人心情放松;有的学生认真倾听了雪压在树枝上的声音,通过对这个声音的倾听感受到了世界的静谧;有的学生认真倾听了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声音,嘈杂但却让人温暖。养成这种倾听和观察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在运用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而且运用这些的素材去写作会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写作准备,好的作文往往不是辞藻华丽的,而是语言朴实自然、不造作的,即我们生活中的语言[4]。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学生经常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讲话很随意,如“我开门先”“我已经吃过了都”,这样的语言表达很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导致书面表达中也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说话之前要三思。除此之外,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看央视新闻、影视剧以及名著等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做好这一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写出语言形象生动、结构清晰的作文。
3.3 写作过程生活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谋篇布局、语言组织的过程,应当体现生活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写出来的作文具有真情实感,充满生活化气息,而不是单纯地文字堆砌[5]。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很高的雷同率,没有自己的个性化观点,这样的文章即使语言再优美但是没有亮点,也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此外,一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观点比较浅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样的文章缺乏新意。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有作者的个性化见解。而这些能力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学生的,必须通过具有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进行训练,以此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写出有个性化的作文。
初中生思维敏捷,好胜心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活动,通过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在锻炼他们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写出有亮点、有深度的、有个性的作文奠定基础。例如,笔者曾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组织他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我们应该/不应该感谢贫穷”的辩论赛活动。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在辩论赛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对方的提问。这个辩论赛上,正反两派争得面红耳赤,有一个画面让笔者印象深刻:认为我们应该感谢贫穷的小组列举了课前搜集的很多经历了贫穷而最后通过努力实现了人生逆袭的成功人士的例子,由此称颂、感谢贫穷。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论据充分,而且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但是对手却否定了这个观点,其中一个学生说到:“你说的这些人,他们的成功的确离不开贫穷的激励,不置可否,但是让他成功的动力并不是贫穷,而是他们的主观努力,所以应该感谢的是努力而不是贫穷。”接着,该学生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贫穷生病了得不到治疗而离世,列举了一些人因为贫穷忙于生计无法实现人生理想等例子。学生们争锋相对,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思考如何驳回对方的观点,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均得到锻炼。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这类具有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写出有深度、有亮点、有特色的作文。
3.4 写作评价生活化,提升学生语文作文水平。写作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传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己为中心去评价。通俗来说,学生作文的好坏完全凭借着教师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决断,这样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垄断性,不能将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反映出来。而且只以教师的喜好去评判作文的好坏,容易造成全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因此,为了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应对评价进行生活化、多元化处理,让评价更具有客观性,能够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写作情况。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文发送到家校通、微信群等平台上,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将学生的作文推送到公众号平台上,接受家长、其他教师以及诸多网友的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开拓一块展览区,每次写作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为期一周的展览,每个人可以互相提意见。这样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切实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认识到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作文源于生活,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生活化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作文教学进行生活化处理,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促使他们写出有内容、有观点、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实现作文教学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