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丽
基于现有的教育背景,对小学语文课程也提出了全新要求。早期教师在授课时,喜欢强行进行知识讲解,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成绩得到提高,但对其个人语文素养提高帮助不大。为此,教师就要转变态度,分析当前授课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尽管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素养的价值,但实际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便是方法应用不合理。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了应试理念的影响,单纯觉得学生们只要取得好成绩便是成功,所以总是强行进行内容传递。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但对其能力提高以及积极性强化都没有什么帮助,同时也会限制自身的个性发展,自然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
从目前来看,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同时由于对一些有趣的事物较为好奇,因此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如此一来,即便教师十分努力,尽自己所能进行内容讲解,强行传递,学生们也很难保证全身心投入,没听多久,就会出现思想抛锚,进而导致学习的效率下降,同时也无法对其语文素养起到培养的效果。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在进行处理的时候,教师不能对其直接展开怀疑,毕竟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提出的问题可能会相对较为幼稚。若教师盲目对其进行批评,自然会使其积极性下降,未来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变得畏首畏尾,不敢提问,进而影响了自身的实际发展,导致语文素养的培养效果下滑。
小学生年幼,自身心智水平、认知能力的发育都不够健全。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可以使其自身情感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强化其精神境界,让其体会到文字内容、语言表达渗透的美感,使其个性层面的未来发展得到满足。如此一来,学生们就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人心态,在增强自身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使自身综合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做到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来说,通常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展开。通过授课之后,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本质乐趣,从而逐步转变个人态度,由原本的被动学习慢慢转变为主动投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就会达到更高层次,进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习惯是每个学生都要具备的素养,早期在授课时,由于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合理,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变得过于被动。而在对学生语文素养展开培养之后,就能使其逐步转变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继而为个人能力的提高创设了条件。
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早期采用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过时,与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全不符。为此,教师就要转变个人观念,立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将市场作为基本导向,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教师教学生们逐步转变态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能够积极投入,在强化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其中,情境教学便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进行课文《草船借箭》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篇文章展开通读,了解其中的故事内容,感受渗透的真实情感。之后,让学生们通过小组的方式,基于课文本身,融入自己的想法,对文章的故事进行重现,在课堂中进行舞台剧表演。不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所区别,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使得最终呈现的表演有着明显区别。大家通过相互分享之后,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得到强化,逐步使自身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长期阅读之后,学生们就能积累大量素材,使得自身语文素养得到增强。当前,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进来,让学生们明白语文学习的价值,并提高个人阅读能力,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方面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渗透传统文化和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理应结合现有的课文本身。
例如,在对古诗《宿建德江》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按照大纲的要求展开讲解,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诗歌内容渗透的真实情感,强化理解。之后,再将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歌引入进来,让学生们一同学习,比如《春晓》《凉州词》《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以此了解孟浩然诗歌的创作特点,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明白其文学层面的历史成就。不仅如此,学生们接触的知识内容也有所增加,拓展了知识范围,强化了素材积累,未来再参与考试或者写作时,都能更好地完成,继而使自身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都是其中的关键部分,不仅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高的分数比,而且能够直接考查学生的综合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理应注重写作教学方法的调整,激发学生的个人热情,强化写作能力,逐步完成语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对课文《少年闰土》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展开全面引导,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自身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同时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在阅读了文章之后,仿佛少年时期的闰土就呈现在自己的眼前,明白了作者优异的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相似的写作模式,尝试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描写,比如同班同学、父母、老师、小时候的朋友,以此练习人物细节的刻画。在掌握具体写作方法的同时,还能积极尝试各种不同的修辞方式,以此让人物表现和故事描述也变得更为生动,更为传神,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依靠这一模式,学生们会逐渐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所在,即便没有教师要求,也会在课余时间进行写作尝试,基于自身的想法,完成内容表达。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知识获取本身源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之后,才能有效掌握相关内容。同时,知识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对实践活动展开指导。所以,当前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对现有的课程结构持续优化,以此对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展开培养,逐步完成知识学习的目标,增强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理应对实践活动和理论讲解的时间合理分配,二者的时间占比都不能太多,以此为学生的能力提高创设条件[2]。
例如,在对课文《鸟的天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户外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们来到城市的动物园中,观察真实生活中存在的鸟。而教师则可以扮演导游的角色,一边进行介绍和分析,一边带着学生们赏析文章,思考作者是如何完成文章描写和情感表达的,以此更好地进行文章体会。相比于早期强行传递知识的方式,这种实践模式显然更有效果,在帮助学生加深个人印象和强化实践水平的同时,还能提高语文素养,继而得到了全面发展[2]。
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自主性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毕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待在其身边,催促其学习。只有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在业余时间也能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因此,教师就要在方法层面展开引导,尝试对学生的自主性予以培养,让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对古诗《山居秋暝》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整个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让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逐字逐句地分析,思考诗歌传递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若遇到问题,可以和周围同学展开交流,彼此分享看法。若双方意见不同,就能产生观点冲突,实现思维碰撞。而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室中来回走动,观察学生们的探讨情况,多数时候不要参与,直到学生们实在无能为力,无法得出结论或者出现了思路偏差时,再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其重新思考。如此,学生们的主动性就会得到提升,明白了语文学习的价值,形成了优良习惯,对其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都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理应在方法层面进行调整。除了要进行知识讲解外,还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让其具备优良的个人能力。通过长期努力,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就会达到更高层次,为未来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