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洁
语文素养的理论已经提出了较长时间,尽管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实践都做出了较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语文素养缺少一个准确的统一的定义。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手段还不健全,缺少典型的教学案例,一线教师在加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中总是无法准确把握核心内涵,无法有效实施核心素养教学。鉴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对其综合能力和性格的塑造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对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
当前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成绩的提升从而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而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上来,只是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从而与现实严重脱节。这样便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的语文教学忽视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忽略教学效果和教学规律,缺少从知识到逻辑再从逻辑到实际的循序渐进。只是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系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设计和安排。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的素材就是来自于生活,它是每一个人对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想要切实地提升语文素养,就要用心去接触、感受语文的内涵。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个部分,学生没有从课本到现实的感悟和实践,就没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运用,自然就无法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做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多联系生活情境。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生活情境内容相联系,便能够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情绪,从而促进其语文素养整体能力的提升。同时,只有联系生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对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情景化教学也使其潜在地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1]。
例如,在二年级下《枫树上的喜鹊》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鹊!鹊鹊鹊”一句的改变,根据情景触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提升思维的可塑性,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对喜鹊都是真的喜爱啊!但是,我更厉害,我能通过它叫声的长短、语气的不同,感受到喜鹊话中不同的意思。你们能感受到吗?”下一步教师出示课文,然后在“吃虫子”一段中,请同学展示朗读想象的内容。“鹊!鹊!鹊鹊鹊!”学生1:“太好吃了!快让我来!”教师可以评述肯定同学的表现:“同学的想象很合理。”接下来要具体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模仿更为生动形象的语义环境,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对思维品质的塑造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学切记不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对于学生的教学,尤其是语文素养这样综合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的提升,更是要注重循序渐进,注意从逻辑到教学,从教学再到逻辑的引导。
例如,在《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片段,“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便可引导学生充分地去思考,香瓜是如何冲破坚硬的外壳的?没有阳光,为什么说没有阳光?这和香瓜想要获得生的希望有什么关系吗?阳光能干吗?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是也需要阳光呢?我们在写作中又该如何运用这种差异化的转折来提升强调作用呢?这样做便能够深刻地引导学生从逻辑到思考再到逻辑地认识事物。同时,这种逻辑与思考之间的循环往复,也离不开教师一步步深入浅出的引导。教师可以进一步结合课文中的主题,询问学生还从哪些角度看到了香瓜对生命的渴望?学生1:“‘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我觉得这段话也能体现出它对生的渴望!也很好!”教师:“你分析得不错,这句我也觉得好!可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学生2:“我认为好在‘即使’,这个词好。”教师:“‘即使’很好?为什么好?还能用什么词替代吗?”学生3:“即便、哪怕、虽然、尽管……”教师:“你们的小脑袋都很聪明啊,那大家都想一想为什么这个词在这里就很好,就能凸显出一种强烈的气氛呢?”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方法,一方面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在于学生通过引导,进一步地产生了语言的逻辑,通过思考作者言语中的逻辑,增强自身的语感和语言能力。
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并且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同学之间可以相互阅读、观看读书笔记。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在长时间的阅读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行为习惯都会得到改善。
语文教学出自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草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要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实践,没有实际领略过草原的风光,便无法切身体会老舍先生的心情。全文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以及进一步刻画反映了蒙汉民族之间深厚的友谊。但是对于从小未曾见过草原的学生来说,难以直接通过文字领略到草原的风光。同时,“渲染、勾勒、迂回、天涯”等重点难点词也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了阻碍,难以通过字眼本身感知到壮丽的风景。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无法实现学生的身临其境,无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草原的真情实感,没有情感上的共鸣,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导致学生不能进一步去思考,缺少实践的互动、浅薄的思考均会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阻碍。因此,此时就需要通过在课前穿插播放短片、宣传片,在阅读时加入听配乐朗读等环节,来逐步勾起学生对广袤草原的认知与向往,通过搭建这样的渠道和平台,让学生能够获得进一步接触实际现象的机会,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老舍先生当时身处草原时的那一份喜悦[2]。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生活,并且在教师的鼓励下健康成长。教师在当前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思维,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技巧的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文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例如,让学生锁定首段首句,如果不行,再跳到文章的最后一段,如果在最后一段也无法找到答案,就阅读每一段的首句,然后进行自主概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概括时选择“什么人+ 什么事”的结构,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习的最终效果。教师也需要做好启发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的语文学习习惯。
无数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是种种措施相互联结、种种能力相互融合,最后才有了质的飞跃——语文素养的养成。好的习惯,伴随终生;好的素质,改变终生;好的能力,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