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深玉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 福建 宁德 352200)
1.1 童话与儿童。童话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那天马行空式的想象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低年级学生的显著特征是好奇心强,积极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幻想。童话以夸张、象征、拟人为主,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编织成趣味十足的情节,塑造出生动传神的形象,易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们能从这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等等。因此童话是适合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文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2 童话与教材。童话故事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单元的童话,是所有体裁文章中比重最大的。说明了编者对童话的重视。我们应该要利用教材中的童话范本作用,筛选出教材中最有示范价值、最简明、最具含金量的语言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建构,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1.3 儿童对童话的接受过程。儿童接受童话的过程是由内到位,由表及里的。“阅读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文本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阅读心理过程的趋势,是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解析品味和阅读客体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和营构艺术。”[1]王泉根学者将儿童对童话接受的过程分为:直觉、品味和领悟三个阶段。
直觉通常就是人们所指的第一感觉。童话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儿童进行阅读,儿童对童话的第一感觉非常深刻,能够直觉中形成较为完整的影像。“在阅读实践中,文章总是作为整体感知的形式在阅读者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影像。”所以在现实的童话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第一感觉,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注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品味是低年级儿童接受童话的第二个阶段。品味就是品尝语言、揣摩意味,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情感体验,是在儿童对童话有整体感知之后的所有心理过程。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童话作品中的人事物存在许多不确定点与空白,召唤着儿童的想象,因此,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感情体验,而应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内容中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地进入文,激发想象,填补空白。
领悟是低年级儿童接受童话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领悟是读者对文本的内在理解,是作者本意与文章的全部意义等方面通通合成再构一体,让内在意蕴统贯全篇,重现文章以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完整体貌,对其进行宏观性的审视和鉴别,从而领会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文体的营构真谛。对于童话而言,领悟便是低年级学生在整体感知、回味内容之后,对整体故事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主题内涵的领悟。简而言之,就是在回味之后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童话故事里人物动作语言的含义所在,并从童话故事中明白道理。[2]
低年级童话范本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正确解读童话,充分发挥出童话在低年级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童话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童话范本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阅读童话,让学生产生对生活向往,促进学生形成美好的心境,并且让学生能够关心自然,尊重生命,对于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够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有效促进学生与人之间的交流。童话范本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感受童话,喜欢童话,教师要将这两点作为童话范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童话范本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利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地朗读童话,并且需要在朗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对童话的理解,了解童话内容清楚童话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使童话能够发挥出自身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童话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喜欢阅读童话,产生阅读童话的兴趣。教师在进行童话范本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使用正确阅读方法进行童话阅读。通过读童话、想童话、演童话、走进童话的世界,感受童话世界的美好,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同时,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依据以上对童话与儿童的分析,儿童对童话的接受经历直觉、品味和领悟三个阶段,那么,在教学中就遵照这一规律进行教学。下面以《狐狸分奶酪》(部编版第三册)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童话文本的教学策略。
2.1 角色朗读,学习语言。朗读是小学阶段要培养的主要语文能力之一,在低年级是教学朗读的起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童话,是角色作品,童话朗读要多采用角色朗读,特别要读好角色是“怎么说”的。角色朗读中“角色”就是童话作品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朗读就要读出“鸟言兽语”及神话般的奇丽。
《狐狸分奶酪》一课以对话为主,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并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的想象,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从而对这则寓言故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分角色朗读的前提是初读课文并分清角色,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即直觉阶段之后,然后再指导分角色读,进行品味。指导朗读要提醒学生以下三个方面:
2.1.1 对话提示语功不可没。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
这两处提示语都提到了狐狸的笑,狐狸为什么笑了笑,她心里在想什么?这是不怀好意的笑,提示语起到提示动作神态的作用。
“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
“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这三处写熊哥儿俩的语言,提示语都提到了“嚷”,在读的时候要读出着急生气等语气。
2.1.2 标点符号也有感情。新课标中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本文的对话中,多次用到感叹号,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如:“你分得不匀!”“你可真会分!”体现出小熊着急生气的心情,提醒学生朗读时语气重一点。引导学生对标点所表达情感进行思考,丰富了对角色内心活动的理解。[3]
2.1.3 说话内容必显个性。“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狐狸问道。一个“小家伙们”叫得如此亲切,看出狐狸假亲切的高超演技。“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狐狸的语言亲切,但都是假惺惺的热情。
“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小熊的语言看出他俩是多么的天真可爱。没有发现狐狸的狡猾。
2.2 表演助兴,深入内心。表演是在品味阶段或领悟阶段可实施的。提到表演,这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了,因为表演是有趣的,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在教学故事性强的课文时,就比如童话故事,一般都会适合表演。当然,表演不是仅仅为了好玩有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语言,积极思考,深入感悟,所以表演是带有目的的。
2.2.1 表演是朗读的练习。在读通、读顺角色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可以提议表演,并提出要求: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这时学生们会很认真投入地研究文本语言,自主朗读或小组合作朗读结束后就可以请个别同学来表演。表演中读得好就起示范作用要求全班学着读,读得不好的也可以全班一起讨论怎样读得更好。所以在这种场景体验式的角色表演是对角色朗读的巩固。
2.2.2 表演是角色的体验。表演时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复述,而且通过动作神态心情的揣摩更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角色的性格特点,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表演《狐狸分奶酪》时,教师适时地提问,了解学生对角色内心的感悟。“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演到这儿,请问狐狸,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我想吃了奶酪。”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请问狐狸,你为什么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是真的不知道一半大一半小吗?“我想看看哪块大就咬哪一块。”通过演,学生们真正进入角色,对角色的性格把握得准确。
2.2.3 表演是难点的突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更易于接受学习,学习效率会提高。表演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言,练习表达,感悟课文内容等。
《狐狸分奶酪》这篇童话课文的教学难点是采用分角色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的狡猾,并领会其中的道理: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在表演狐狸与熊哥儿俩的对话结束时,可以问“小熊”:狐狸说,他分得很公平,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你认为狐狸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小熊,你以后如果再再捡到奶酪你会怎么做?还会给狐狸分吗?这些问题回答清楚就攻破了难点。因为学生在表演时已入情入境,所以感受深刻,容易突破难点。
2.2.4 真切体验人物情感。情感与形象是紧密地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读者与读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唤起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的体会情感。课堂表演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主要方式,可以讲学生分成几个表演小组,让学生对回本进行研读,想象是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角色内在流溢的情感和思想,然后进行排练和表演,课堂表演是依靠范本内容和学生自身的感受而进行的。开展范本表演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表演的过程,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完善和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对范本内容进行复述,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范本故事以及范本情节,实现学生的情感迁移,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能够体现作者出情感倾向,但这种体现是通过说进行的,所以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带着较为浓烈的情感色彩,加强学生对范本的情感体会,深入理解范本内容以及范本情感。
2.3 关联生活,拓展课外。“文以载道”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语文教学本身兼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征。课本中的童话,更是被负予重任,很多童话的创作目的就在于将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通过童话故事具体化,使小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受影响,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童话范本的学习目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目标。
2.3.1 联系生活,理解寓意。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童话故事也是对生活的远距离投射,是接近生活本质的真实。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明白做人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学习语言又明白道理这是学习童话故事的意义。明白道理与联系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作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寓意。这也是领悟阶段的目标。
学习了《狐狸分奶酪》一课,我们明白了不团结就会给坏人可乘之机,在生活中有见过这样的例子吗?有没有因不团结而导致坏事的?还有,像狐狸这样的狡猾的坏人是有的,我们不能随意听信陌生人的话。找到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就明白了故事的道理。
2.3.2 拓展阅读,延伸课外。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练习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这番话启示我们,要从教材中提取有范本价值的资源,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和“深度加工”。[5]这样就是范本教学,而不是只在教教材了。
学了《狐狸分奶酪》我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狐狸”的文章、歇后语等,教给学习方法,在课堂内增加课外阅读内容。每个童话故事都是采用拟人手法,就像《狐狸分奶酪》把狐狸、小熊当作人来写,发挥想象,写得生动有趣,读了故事还能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狐狸分奶酪》向我们展示了一只狡猾的狐狸,下面还有几篇童话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狐狸呢?拓展阅读《狐狸和白鹤》、《妈妈的葡萄》、《狐狸的诡计》。课尾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狐狸的书籍《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以及《中国童话大师经典丛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高度评价“童话”之于儿童的意义。童话,形象地讲,这是能够吹燃孩子思想和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童话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正视童话的独特魅力,发挥课文的范本作用,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创新思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