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金庸至交,古龙密友,一生著述颇丰,写了超八千万字的科幻小说,引领三十年科幻风潮;他曾为邵氏编了261部武侠片,一手开启武侠电影的黄金年代;他的创作涉及科幻、武侠、侦探、言情等多个领域,曾同时给12家报纸写连载,著有上亿字,坚持多年每天手写数万字,自封为“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他才华横溢,写武侠小说,他有《六指琴魔》闻名;写科幻与侦探小说,他有已成现象级符号的《卫斯理》和《原振侠》;做编剧,他为李小龙量身定做了《精武门》的剧本,使“陈真”这一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他就是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
香港传奇如大团云雾,倪匡与他的家族成员穿行云中,留下踪影无数。他的妹妹亦舒也是著名作家,儿子倪震是著名媒体人,儿媳周慧敏更是红极一时的香港影星。
2022年7月3日,倪匡去世,他一生仰望星空,终赴星空;他写下无数传奇,自己也终成传奇。
倪匡:笔耕亿字 传奇一生
倪匡(1935-2022),原名倪亦聪,字亦明,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著名小说家、编剧。1957年到香港,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他写作面十分广阔,众体皆备,一生写了300多本小说,其代表作为《卫斯理系列》《原振侠系列》,编过400多部电影剧本,当中不乏佳作,如《断臂刀》《精武门》《六指情魔》等,2012年获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颁发的荣誉大奖。
【生平】
热血戍边 畏罪潜逃
倪匡本名倪亦聪,祖籍浙江宁波,父亲叫倪纯壮,是香港荷兰好实洋行业务部的经理,母亲王静娴,是个全职主妇。
倪氏夫妇共育有七个孩子,倪匡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
在12岁之前,倪匡一直住在上海著名的商业街霞飞路,儿时起他便立志要做冒险家,最喜欢李时珍和徐霞客,后来又开始看《薛丁山征东》《聊斋志异》等。倪匡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早年间便显露出来。
1951年,倪氏夫妇带着三个小一点儿的孩子从上海去了香港发展,另外四个较大的孩子则留在了大陆。
倪匡的大哥倪亦方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他考上了燕京大学,即后来的北京大学,还成了一名党员,倪匡从小跟大哥亲近,自然仰慕大哥,虽然成绩不好,但他也一腔热情地投身红红火火的革命事业。
1951年,16岁的倪匡从上海中学辍学,报考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倪匡参加了华东公安部队,成为了一名基层军官。
倪匡先是跟随部队去治理淮河,在倪匡自传《哈哈哈哈》中说,这段修河的历程对他后来写作帮助很大,一方面是吃了苦,锻炼身心,另外一方面,淮河地区一直是中国民间故事较为发达的地区,为他日后写作提供了素材。
1955年,20岁的倪匡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部队组织报名去内蒙古呼伦贝尔种农场水稻,倪匡就报名了。
1956年冬,那一年的呼伦贝尔格外寒冷,一次在运煤途中,遭遇大雪封路,倪匡一行人被困,就快要凍死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倪匡提议把附近的一个木桥拆掉一部分,生火取暖。这个提议救下了一行人,大家一直坚持到救援队赶到,才得以活命。
但是过了几天,一位司机在开车过这座桥的时候,突然发生意外,桥塌了,最后一调查,是有人拆了桥,倪匡特别讲义气,拆桥是他的提议,他如实承认了。于是,倪匡被关了禁闭。
倪匡被关禁闭的地方在草原边上,附近几里都荒无人烟,只有一个送饭的每天来一次。倪匡本来就喜欢自由,这段时间反而让他能够独处,并且思考了很多东西。
有一天,他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养马的牧民来看他,告诉了他一个坏消息:倪匡曾经好奇贪玩做实验,引来野狼和牧民家里的母狗杂交,生下了小狼狗,如今小狼狗把劳改大队书记给咬了,大队书记本来就看倪匡不顺眼,准备借机判他坐牢十年。
倪匡一听慌了,连忙向牧民求助。
牧民告诉他,这附近几公里都没有人,明天送饭的人送完饭就不会来了,有一天的时间可以逃跑,牧民还把自己的马送给了倪匡,悄悄混在旁边的马厩里。
倪匡当天没有逃跑,而是做了充分准备,第二天送饭的人走后,他立马撬开了锁,到马厩里牵了牧民送给他的马,那马已经认得他了,他骑上马就向北走,准备混入蒙古人里面去。
但是后来倪匡一想,自己长得不像蒙古人,容易暴露,于是,他在齐齐哈尔泰来县用仅有的钱买了一张去辽宁大连的火车票,前去投奔大哥倪亦方。
倪匡在大连见到了大哥倪亦方,倪亦方知道他是逃出来的,吓了一大跳,不敢收留他,给了他钱,又给他买了去上海的车票,就这样,倪匡又回到了上海。
倪匡回到上海后,亲戚朋友们得知他是逃回来的,都不敢长久地收留他,倪匡东躲西藏地住了一圈,只得回家。在上海住了一个月后,倪匡猛然想到,内蒙古那边有他的档案,只需要查到华东革命大学这边,就能查到他在上海的住址,到时候派人来把他捉回去,一定是更大的罪等着他,必须走。
打定主意后,倪匡决定继续南逃,他通过私刻公章、伪造证件、介绍信等方法,开始购买去香港的船票,但当时政策已经开始收紧,大陆人员不再能自由去香港。就这样战战兢兢等到1957年,倪匡听一个朋友说,在广州那边好买到船票,他就辗转到了广州,用尽积蓄买到了一张去香港的船票,而且还是货船,跟海鲜货物挤在一起,终于在1957年7月到了香港。
写作谋生 神速高产
倪匡到了香港之后,正好是香港经济起步的1957年,他本可以去找父母,但他不愿意增添父母的负担,叛逆期的他也和父母处不来。
倪匡开始在工地上做工,自己养活自己,干一天活得到的薪水刚够温饱。那时候没有电视,工人们聚在一起,闲暇时就读读报纸,最受欢迎的自然是那些连载小说了。倪匡看过那些报纸之后,就说:“这种东西,我也会写。”
几个工友嘲笑他:“真的假的,你也能写?”
倪匡笑了笑,不说话。其实倪匡本来就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就读书,所以写小说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要想让工友们心服口服,还要真的拿出作品来。于是他买了纸笔,构思好了之后,花了一下午写了一篇小说。
1957年底,倪匡的第一篇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并得了90块钱的稿费。拿到稿费后,倪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在码头做工,一天只有10元港币,没想到一篇文章这么值钱。
从《活埋》成功以后,倪匡就开始靠文字吃饭。他先是在报馆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后来感觉自己文化水平还是不够,当时香港经济起飞,办了很多夜校,他就报名了,然后开始了白天在报馆上班、晚上在夜校读书的艰苦奋斗生涯。
在夜校读书期间,倪匡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夫人——李果珍。李果珍家境不错,算是香港的中产阶级家庭,1960年,他们结婚,婚后生下一儿一女。倪匡从一个逃港者的码头工人成功变成了香港中产家庭的女婿,终于融入了香港。
从此,有了妻子的照顾,倪匡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倪匡的写字速度很快,1个小时能写6000—8000字,基本上能与打字员相比了,算得上“下笔如有神”,而且从不涂改、从不回看。那时的香港作家多以在报刊上开专栏谋生,倪匡最多的时候,曾经同时在12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他在墙上钉上12枚钉子,小说稿件对应夹好,随便抽出一张,抬笔就能续写,一小时能写满九大张稿纸。倪匡思维敏捷,说话语速更快。有时和编辑沟通,对方希望他说慢点儿,倪匡说慢不下来,太慢了反而不会说了。
后来,《真报》社长路海安找上门来,邀他到报社供职,就这样,倪匡进入了报界,就此成为了报界人士。他什么活都干,情商极高,大家都很喜欢他。那段时间,倪匡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写8000字,早点儿写完可以早点儿休息。
倪匡说的休息,便是看书。一般的小说在倪匡手里根本不算什么,他一天最多可以看完一本20万字的小说。
整个60年代,香港地区的经济都在飞速发展,同时,催生了各种市民的精神追求,武侠小说便是其中最为畅销的一种,倪匡也跟着写,香港武侠小说界本来就不大,互相也举办沙龙,在那里,倪匡遇见了一辈子的良师益友——金庸。
当时的金庸已经写了《倚天屠龙记》,甚至有人想找倪匡为其写一部续书,倪匡后来说,自己不能不自量力去续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此作罢。
倪匡早期的武侠小说并不算精彩,最终也只有《六指琴魔》最为出名,被改编为影视剧。
倪匡本来就不是很精通历史,写古代背景的武侠小说,要么就像古龙一样,完全架空历史去写,要么难免不能像金庸那么精彩,比如倪匡和历史相结合的《南明潜龙传》,也是反清复明的老调子,但是也只是一般。
于是倪匡扬长避短,开始了自己的创新。
倪匡第一次把武侠小说放到了现代的背景,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后来古龙也有现代背景的武侠小说《绝不低头》,两人是老友,也经常在一起分享创意。
1962年,在金庸的鼓勵下,倪匡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创作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倪匡共著有145部卫斯理系列小说,《蓝血人》于2000年入选“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作。
虽然被冠以“科幻鼻祖”的称号,但其实倪匡不懂太多的科幻知识,灵感不足时他就到《儿童百科全书》中寻找素材。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倪匡也是很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他对稿费、版税要求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
自1957年由内地到香港后,倪匡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平均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罄,读者充其量只会在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
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金牌编剧 扬名立万
倪匡笔下最著名的是卫斯理和原振侠两大系列,多年来曾被屡次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而倪匡自从60年代开始为香港电影创作剧本,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
1967年7月26日,由张彻执导、倪匡编剧的邵氏电影《独臂刀》上映,在香港本土狂收129万港元票房,成为开埠以来首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
1971年,李小龙来到香港,以1.5万元的片酬,和嘉禾签下了2部电影,起初拟定的片名是《唐山大兄》和《大侠霍元甲》。倪匡编剧但未署名的作品《唐山大兄》由罗维执导,于1971年10月上映后,以320万港元票房打破了本土的票房纪录。而《大侠霍元甲》的项目,倪匡认为应当推陈出新,因为霍元甲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除了个人能够发挥的创作空间有限之外,这个人物的气质亦和李小龙不相符。经过嘉禾的同意,倪匡决定抛弃原定的计划,重新创作一个全新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符合李小龙形象的人物。倪匡开始寻找灵感,在翻阅报纸上的霍元甲“讣告”时,看见上面写着霍元甲的众徒弟,第5个叫“陈真”,他灵机一动,就用了这个名字做主角,但电影中陈真的故事,就完全是倪匡虚构的,片名也由《大侠霍元甲》改成了《精武门》。
《精武门》上映后,引起的轰动效应比《唐山大兄》还要高,拿下443万港元的票房,成为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四百万的影片,而“陈真”因此也成了影视作品中一个经典形象,李小龙凭此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功夫巨星,他在电影中那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台词,火遍大江南北。
之后,倪匡还编写了大量的功夫片剧本,在邵氏影业的400多部武侠片中,有261部的剧本是由倪匡一人撰写。
1970年,由倪匡编剧、张彻导演的电影《报仇》上映。这部电影让张彻获得了第16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也让主角姜大卫成为香港第一个获得亚洲电影节影帝的男演员。
1987年,倪匡与梁小中、哈公、黄维梁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倪匡出任会长。
不仅是参与编剧的作品成为经典,倪匡创作的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与“原振侠系列”,也在影视圈留下一道独特风景。
从1962年倪匡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创作科幻小说,到2004年后封笔,倪匡共写了145本卫斯理与32本原振侠系列。
1986年,首部改编自倪匡卫斯理系列的电影《原振侠与卫斯理》上映,电影主演为周润发、钱小豪、张曼玉与胡慧中,获得1022万港元的票房成绩。此后,《卫斯理传奇》《少年王卫斯理》《卫斯理蓝血人》等11部卫斯理系列改编的影视作品先后问世,最近一部上映的则是2018年的两地合拍剧《冒险王卫斯理》。
许冠杰、周润发、刘德华、罗嘉良等如今的“男神”级演员,都曾在年轻时出演过卫斯理,而饰演过卫斯理爱人白素一角的,则有胡慧中、王祖贤、伍咏薇、舒淇、蒙嘉慧等知名女演员。原振侠系列在影视化时,选角也是郎才女貌。1993年,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原振侠》播出,该剧由黎明饰演原振侠,女性角色则由李嘉欣、朱茵、王菲、洪欣等知名女星出演。而倪匡本人也经常客串演出,有时候演作家,有时候演嫖客,风流的倪匡都戏称是本色出演。
卫斯理系列与原振侠系列在影视化后,有过较好市场表现。1987年由许冠杰主演的《卫斯理传奇》,票房收入超过1870万港元;1993年播出的《原振侠》,全剧平均收视率为33点,是香港1993年第二高收视的电视剧集;而2003年由吴奇隆主演的首部内地版电视剧《少年王卫斯理》,更是获得了2003年度收视冠军。
2012年,倪匡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封笔退隐 逍遥余生
1989年,倪匡與黄霑、蔡澜三人在电视台办起了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请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张国荣、王祖贤、林青霞、成龙、关之琳等人,并且在节目中抽烟、喝酒、无所不聊,记录下了香港娱乐圈访谈节目的黄金时代。
1992年,在做了两年节目之后,倪匡决定去美国生活,并留下一纸声明:“我已决心淡出,自此天涯海角,闲云野鹤;醉里乾坤,壶中日月;竹里坐享,花间补读;世事无我,纷扰由他;新旧相知,若居然偶有念及,可当作早登极乐。”
2004年,倪匡在写完《只限老友》后为“卫斯理”画上句号,正式封笔。这个时候的他创作已经十分吃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老天给他的写作“配额”已经用完了。对于创作的灵感枯竭,倪匡很淡然,他觉得每一件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就像是他喜欢喝酒,后来不喝了,那就是喝酒的“配额”用完了。
84岁时,倪匡曾现身香港书展,他透露自己已经很多年不写书了:“写作配额都用光了。晚上9时睡觉,早上8时起床,读报纸、看书,然后梳洗打扮,上午11时吃饭,然后午睡至下午3时,活动都在3时后。人家叫我写自传,都不知写什么好。”倪匡表示自己生命的配额越来越少,人生乐趣越来越少,病痛越来越多。喝酒、抽烟、写作的配额都用光了,但有一样除外,就是睡觉,“一碰枕头就睡觉,而且不断做梦,我也不知道为何年纪越大,睡得越多”。
在香港书展活动结束时,倪匡曾笑着与观众告别:“我要跟你们说,来生再见。”
倪匡曾对朋友交代,他身上大大小小毛病有十几种,折磨了他二三十年,深夜也饱受咳嗽所苦,难以入睡,感叹自己已经“死了9成”。倪匡患有十多年的皮肤病,最后被诊断为皮肤癌,医生曾建议倪匡接受化疗,但他选择不作治疗,笑说会与病痛“同归于尽”。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自撰寿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还曾自撰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2022年7月3日下午,香港作家沈西城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放出消息,香港著名作家倪匡已离世,享年87岁。7月5日,倪匡的儿媳妇周慧敏透露倪匡的遗体已经火化,家人将遵守倪匡的遗训,不开追悼会,也不发讣告,葬礼简单举行。
【轶事】
写词不如薛蟠
倪匡曾用“七八十年皓皓粼粼无为日,五六千万炎炎詹詹荒唐言”来形容自己一生。意指活了80年只求开心过日子,过去写了各式各样的文体,例如杂文、散文、电影剧本、小说等,“我除了不会写歌词,什么都写过。”
倪匡不写歌词,也有原因。有一次,黄霑想找倪匡写歌词,就往桌子上扔下了5000块现金,说:“先给你5000元,现金哦,放在这里,你马上给我填首词!”说罢转头离开。
倪匡看了看桌上的钱,心下一横,不赚白不赚,于是花了3分钟时间填了首词,拿起钞票,扬长而去。
结果黄霑回来一看,连骂带损:“连薛蟠都不如。”自此之后,倪匡就再也不填词了。
食人鱼
爱玩的倪匡喜欢下棋、玩鸟、养花,也养鱼,养鱼的时候自称“倪九缸”,养了九缸鱼,其中还包括一条食人鱼。
倪匡的儿子倪震小时候有一次摔了一跤,被碎玻璃割破了一块皮肉下来,倪匡一看,第一时间不是去心疼儿子,而是捡起那片肉扔进鱼缸,兴致勃勃地说:“让我看看食人鱼到底吃不吃人肉!”
等花开
有一段时间,倪匡热爱养花。蔡澜去找他,见倪匡正坐在一盆花面前,瞪大眼睛死死盯着花骨朵。
蔡澜吓了一跳,问他是不是疯了。
倪匡问:“你看过花开吗?”
“当然看过。”蔡澜以为,他要来点儿文艺式抒情,正摆好姿态等他酸。没想到,他不过是在跟花斗气。
“我说的是真正的开花那一刹那!”倪匡说,“种了这么许多花,看花苞慢慢长大,正当它要开时,我一转头,啵的一声,花就开了,把我气死。所以今天我决定盯住它,盯到它开放为止。”
然后,倪匡对着花坐下,看了四个小时,终于等到花朵乖乖地开给他看。
与读者吵架
1965年7月,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地心洪炉》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其中有一段,讲卫斯理在南极遇上白熊,把熊杀了,吃了它的肉、披上它的皮,最终才得以保命。
连载出来后,有个读者写信来骂倪匡:“南极哪有熊?北极才有熊。”
倪匡看后也发觉了这个错误,但不知如何修改。
那读者不依不饶,每星期都写封信来,语气强势,要求倪匡公开回答“南极没有白熊”的问题。
倪匡只好在报纸上一个叫《沙翁杂文》的专栏公开回复读者:“某某先生,今天我要回答你的问题。第一,南极没有白熊;第二,世界上也没有卫斯理,为什么你不追问呢?第三,第三没有了。”
那位读者最后又来了一次信,只写了两个大字:“无赖!”倪匡看后哈哈大笑。
最后还是金庸出来圆场:原来南极是有白熊的,现在没有,因为被卫斯理杀掉了。
【解密】
倪匡与他的好友
1.倪匡与金庸
1961年,在《明报》创办两周年的欢庆会上,26岁的倪匡第一次与37岁的金庸相见。两人惺惺相惜,倪匡的作品很受金庸赏识,所以索性邀请他到《明报》工作,月薪翻了五倍,让倪匡受宠若惊。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气磅礴,难以逾越,有自知之明的倪匡想要独辟蹊径,开辟了科幻小说路线。不久,《卫斯理》系列横空出世,倪匡自此一鸣惊人。
倪匡曾说“金庸小说天下第一,古今中外无出其右”,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研究金庸小说并提出“金学”一词的人。而金庸对倪匡的评价是:“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当时金庸正在写《天龙八部》,可写到一半时却要临时去欧洲出差,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连载,他就请倪匡代笔。
因为前面有不少铺垫,人物走向也比较清晰,金庸让他放心大胆写,没想到倪匡下筆太狠,一下子就把乔峰心爱的阿朱给写死了,读者纷纷表示不满,归来后的金庸也非常生气。
虽然倪匡也公开道歉,但是他有自己的理由:“英雄注定都是孤独的,太多的儿女情长,必然会让英雄气短。”金庸觉得有道理,也就原谅他了,然后又转笔,让阿朱的妹妹阿紫来陪伴乔峰。
后来金庸又要出去开会,只好再请倪匡代笔,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再把阿紫写死了。结果金庸上午刚飞走,下午倪匡就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原来他不喜欢娇柔温婉的阿朱,更讨厌飞扬跋扈的阿紫,所以让她变成瞎子生不如死。金庸对着倪匡哭笑不得,但最终还是理解和认同了倪匡的用意,在结尾处让乔峰和阿紫双双死去,看似绝情,反而更增添了乔峰这个英雄的悲剧色彩。
倪匡说,他平生最快意之事,就是在金庸家中醉酒,大喊小二拿酒来,查太太立即递上威士忌。
金庸极爱倪匡,两人打牌,倪匡输急眼,拍桌而去,金庸必电话哄劝。
一次,倪匡耍赖,说输的钱本来要买相机,金庸听完,立刻送上名牌相机。两人聚餐,金庸知道倪匡爱鱼,总将鱼头夹给他,倪匡从不客气。直到十余年后,倪匡口腔发炎,不要鱼头,金庸大喜道:“你不吃,我吃。”倪匡才知金庸也爱极此味。
有记者采访他时说:“金庸、古龙、张彻、你、黄霑、林燕妮……在我们的记忆与印象中,你们都是叱咤风云、纵横香江的人物。”
倪匡答:“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除了金庸之外,没有人可以用得上‘叱咤风云’这四个字。”
2018年金庸去世,倪匡在接受杂志访问时感怀地说:“今天还在网络上看到一张照片:金庸、黄霑、张彻、林燕妮、我。五个人,四个人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很寂寞的。”
2.倪匡与古龙
倪匡与古龙都以嗜酒为乐,为人放浪形骸,相互引为知己。虽然倪匡对于金庸小说的评价过高引得古龙不快,但是古龙对于这段友情的珍视是更重的,古龙曾言:“若有人要拿刀来杀倪匡,全天下能为他挡刀的,只有我一人。”
古龙是浪子,倪匡也是浪子,古龙是酒徒,倪匡也是酒徒,古龙喝酒不倒不休,倪匡说最好的酒叫“再来一杯”,两个人算最为相得。
古龙48岁去世,人人为之惋惜,倪匡最为惋惜。他曾经伤心不已,三天说不了话,一再哭,一再哭,三毛只好一再相劝。倪匡亲笔撰写讣文,并且说:“我一生当中写过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龙的讣文。”
倪匡曾与古龙、三毛有约,三人之中,谁先离世,其灵魂需尽一切努力,与人接触沟通,以解幽冥之谜。古龙好酒,在他葬礼时,好友王羽购买了48瓶XO,由倪匡带头,放于棺材内侧,伴古龙下葬。结果在葬礼上,有人提议,古龙那么爱喝酒,大家应该陪他喝几口,这个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然后众人就开始围着古龙喝,喝着喝着,倪匡就难受了,拎着酒瓶要给古龙灌,还嚷嚷着:“起来,古龙你也喝点儿。”
酒并没有灌进古龙的嘴里,反而让古龙的尸体喷出了两股血来。身边的朋友都慌了,三毛赶紧拿纸来给古龙擦血。唯独倪匡醉醺醺地去扶古龙,道:“小古龙,岂有此理,原来你没有死,你装死来吓我们。”
古龙的“反应”把殡仪馆的人吓坏了,他们坚持要盖上棺盖,但倪匡和三毛坚持不让。倪匡不顾一切地抱住了棺材,以至于弄得一身桐油,这事直到殡仪馆的人请了医生来,医生确定古龙真的已死,这才算完。
【家风】
“乐”字至上 笑看生死
倪匡并不惧死。他甚至直言“最好现在死掉”,还嘻嘻哈哈地补充,人一定要死,何必痛苦地死,要高高兴兴地死。金庸去世后,记者联系倪匡,问他有没有想说的。倪匡回复说,人到了年纪,必然要面对死亡,不必过分悲伤。他对自己的生死,也看得非常豁达。经常有人问倪匡:“今年贵庚?”倪匡就笑嘻嘻地回答:“如果现在走,就是八十三了。”别人忌讳死,他可不忌讳。他说:“人生一过六十,每一天都是赚到的。我已经多赚了23年,再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紧了。最紧要的是,一天活得比一天快乐。哈哈哈哈。”
有一回,他和蔡澜谈到人生本质之类的事。蔡澜说:“人生真好,没有痛苦更好。”倪匡不以为然道:“肉体上的痛苦避免不了,精神上的痛苦只是一种感觉,你不要去感觉这种感觉,不就行了吗?你来参加我母亲的葬礼时,一走进门就听到我哈哈大笑。”在母亲葬礼上都能开怀大笑的人,要么太缺心眼,要么活通透了。倪匡当然不是前者。
他是出了名的开心果、鬼灵精,一天到晚乐陶陶的,经常挂在嘴边儿的一句话是:“这个很好玩儿,那个很好玩儿。”到处都是可以玩的事。
倪匡在自己的书《不寄的信》中说:“有美丽,有青春,阳光灿烂,秋风凉爽,不饥,不寒,感情上有一定的寄托,有人为之神魂颠倒,这样的人生,已经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再为小事而郁郁不乐,那实在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显然,倪匡的人生正是这样的洒脱与不羁。
不论在为人还是写作上,倪匡都秉承着一份“松弛自在”之道,某种程度,这也是为了人生本原的意趣与自由保驾护航。他得写想写的东西,做想做的事,交想近与相近的人,就必须有的放矢,对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务,有所疏密。
儿媳周慧敏说倪匡对事情永远保持赞美的态度,任何事都可以找到赞美的角度,永远都觉得世界是美好的,所以活得很快乐。
儿子倪震和儿媳周慧敏结婚之后决定不生孩子,对此倪匡也很淡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无比洒脱。
【家族】
哥哥倪亦方(1931—2007),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后到鞍山建筑筑炉公司任技术员,1979年调鞍山化工二厂,历任副厂长、厂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4年,在锅炉设计和质量方面和当时苏联援助中国的专家产生了意见冲突,被“免职”和“记大过”处分,曾蒙受20年的不白之冤。为了使我国的炭黑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他夜以继日地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全厂工人拼搏,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炉头生产、尾气发电等1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使产品品种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4种,其中3种主要产品有两种获国家银质奖,一种获省级优质奖,产品远销国外。主持完成重大炭黑技术改造项目60多项,其中有4项属国内首创。他研制的高温空气预热器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国内炭黑工业的空白,先后被授予鞍山市劳模、特等劳模,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优秀共产党员、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光荣称号。
弟弟倪亦靖(1948—),新加坡华人教授,国际机械工程和制造业领域著名专家,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1991年获选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聘国外知名专家学者,2010年,获选国际生产工程院(CIRP)2011年至2012年度主席,是首位华人主席。
妹妹倪亦舒(1946—),笔名亦舒,香港作家,已移居加拿大。五岁时到香港定居,中学时开始写作生涯,1963年出版个人首部小说集,大学毕业后曾任职《明报》记者、电影杂志编辑、酒店主管、公关主任、政府新闻官、电视台编剧。除小说外,她还撰写散文和人物访问稿等,也以笔名“衣莎贝”在《明报周刊》撰写专栏。代表作颇多,《喜宝》《她比烟花寂寞》《流金岁月》《我的前半生》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反响甚大。
儿子倪震(1964—),香港作家、电台节目主持人,曾就读高主教小学、华仁小学、香港华仁书院、苏浙公学,大学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演员,参演电影《奇迹》《义胆群英》《虎胆女儿红》《妖魔道》等。1989年,倪震与邵国华、梁继璋开始主持电台节目《三个寂寞的心》,探讨爱情问题,深受欢迎。1991年,倪震与邵国华创办《Yes!》杂志,该杂志创刊不久即脱颖而出,深受年轻人欢迎,发行量不断上升,最高销量曾达14万份。与此同时,倪震还为《东周刊》《城市周刊》和《东方新地》等刊物撰写专栏。倪震还是香港有名的“女星杀手”,先后与李嘉欣、陳法蓉、姚乐碧等女星相恋,也因风流多次引起争议,最终于2008年娶了相恋近二十年的周慧敏为妻。
儿媳周慧敏(1967—),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主持人,被称为“玉女掌门人”。周慧敏是个遗腹子,父亲在她出生前就因心脏病去世了,她是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的,1986年参加“香港电台业余DJ大赛”并获得亚军,1988年凭借爱情喜剧片《三人世界》获得了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同年推出个人首张同名EP《周慧敏》,该唱片销量获得“金唱片”成绩。1989年1月,周慧敏获得香港电台第11届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奖优异奖。1990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乌金血剑》,同年推出个人首张音乐专辑《Vivian》,该专辑获得了白金销量。1992年主演时装商战剧《大时代》,引起关注,1997年宣布退出娱乐圈,2006年举行复出演唱会——“周慧敏Back For Love演唱会”。
1989年,周慧敏与倪震因参加节目而相识,后来联系渐多发展为恋人关系。1997年,周慧敏宣布退出娱乐圈,和倪震移居加拿大温哥华,2004年,两人返回香港定居。2008年12月18日,倪震发表声明,宣布已和周慧敏注册结婚,2009年1月5日,两人举办了婚宴。
(资料来源 《倪匡传:风云任平生》 倪匡口述 江迅 著 编纂整理:琉璃)
(责任编辑/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