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颖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嘉兴 31440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战略计划实施,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计划,对新形态下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现有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做了重点要求,并十分重视人才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培养。为实现高素质、高应用能力人才的培养,国内高校纷纷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估标准,专业应用型特征明显。截至2019年,国内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47所,是建筑与土木领域第二大专业,社会人才需求居高不下。根据教育部规定,工程管理专业可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浙江省内应用型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多颁发管理学学位,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交叉融合性明显。但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够清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新信息科技融入不够,课程体系与内容不能有效支撑能力素质目标的要求。此外,有些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比较传统,很少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学生选择权比较局限。
对标“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按照应用型卓越人才对工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的新要求,为满足行业社会对毕业生的工程管理核心专业能力需求,重新建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工程教育,结合“1+X”“开放式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有效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能力导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工程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以“工程核心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探索能力导向下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对实现工程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岗位和执业资格需求对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仍通过课程教学、教学实施和毕业学分考核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软硬件配置不足,案例教学运用比例偏低,学生上课参与度偏低,期末考核靠短期集中突击来获取得分,课一考完,学生就基本处于遗忘状态,知识并不能得到有效巩固,专业技能距离社会需求差距较大。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信息化发展,保守的教学体系难以满足BIM、云计算、供应链等新科技革命下的行业快速转型能力需求[1]。
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培养方向设置有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咨询类,这两个方向都对学生的建筑工程制图、施工技术、数字化造价技术、BIM建模技术等应用型技能有较高要求,通过对比研究部分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发现在培养方案中,工程类核心课程实践学时占比仅为16%—30%,专业实训多采用粗略的认知实习或者以走过场形式,以建筑工程识图制图能力为例,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16G平法识图、CAD建筑工程图绘制、REvit建模软件的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有限,限制了学生就业途径的选择和进入更高更好的企业平台的机会。
能力导向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框架
新工业时代,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创新性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企业渗透人才培养不够、企业吸收学生人数有限等问题[2]。以数字化造价能力为例,不少高校引进了行业比较热门的BIM计量计价软件,开展了数字化造价教学,但只关注基本的软件应用教学,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创新创业能力薄弱,毕业后仅能应聘最基层的造价员,职业发展受限。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学者们结合“新工科”背景对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类专业的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卢荣山等(2020)提出应从技能、素质、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建构新型工程造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张敏,王昌运等(2020)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新技术与政策的引入、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4]。王飞,杨晔(2018)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注重创新与实践教学,实现精细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研究[5]。还有一些专学者关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研究,如基于CDIO理念构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执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等,并形成了一些典型做法和优秀经验,但依然存在应用型高校技术管理类专业的教改研究不足,浙江省内案例匮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重“设计”弱“实践”轻“反馈”的问题。
能力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明确专业的核心能力目标,架构辐射专业核心课、专业模块课、专业实践、专业职业素养、专业创新和毕业论文(设计)6大环节的“能力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基于CDIO理念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多方共赢理念搭建校企生合作平台与运行机制,以“1+X”“开放式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为有效载体深入探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以实现学生应用型认知能力、应用型实践能力、应用型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工程综合能力协调发展。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技术管理类专业应依据高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和地方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以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适应地方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熟悉地方建设工程管理基础知识,能够运用BIM和CAD等先进工程技术手段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制图、施工管理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为目标,优化、突出“认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设计中,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各重要环节均应体现应用型的认知、实践和创新的三维度能力立体融合,并将学生“认知+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除了优化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训练外,也应建立行业参与、动态管理、有序调整、跟踪反馈的有效运行机制;打造“专创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意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技术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融入CDIO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系统形成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工程管理专业CDIO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CDIO工程实践教学框架设计、CDIO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工程技术分模块课程设计。
3.2.1 CDIO工程实践教学框架设计
在专业实践教学框架设计上,将行业对工程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转化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确保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匹配度。专业的 CDIO工程实践教学框架设计思路分为三步:第一,通过行业调研,筛选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明确能力培养目标;第二,将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课程;第三,根据课程能力培养目标,重组课程知识点,并合理配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适当提升实践教学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全过程案例系统整合实践技能和被理论课程分割的知识点,教授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各类工程实践操作的能力。课程教学之外,通过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追踪评价,持续改进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闭环式培养。
3.2.2 CDIO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毕业后职业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设计十分关注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以BIM能力培养为例,浙江省大部分工程咨询企业对BIM岗位人才的能力需求集中在BIM建模、BIM专业分析和BIM工程项目目标管控等方面。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三种BIM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的学习目标,对标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于BIM基本能力培养目标,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课程的实践内容,开发全过程教学案例,增设BIM综合实训,在理论教学中重点教授与BIM基本能力相关的知识点,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Revit、HiBIM等先进BIM软件实施教学,将BIM能力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促进学生BIM综合应用能力的明显提升。
为增强学生的工程管理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做实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完善“校—企—生”合作培养制度与运行机制。深入“工程师”教学团队的引入和使用模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拟研究更为有效的校企生合作机制,通过考察对口企业,慎重选择实力、能力相匹配的企业开展深入校企合作,在项目研究期组建5~6名以工程造价师、建造师、结构工程师、工程监理师等具备高级职业资格的一线工程师的业界师资团队,探索工程师团队深度参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校企共拟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案例开发,“企业家进课堂”,校企双导师指导毕业论文,“工程师”带实训等工作,并积极探索有实力有意愿的优质企业在校设置工程管理专项奖学金制度。
通过构建“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1+X”“学科竞赛”作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载体。引入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本“1+X”证书,“以证促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IM技术,深入学习CAD制图识图技能,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赛促学”,将竞赛与教学结合,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国家、地区和高校为学生创新创业开设的平台和政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BIM竞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竞赛活动,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成长。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推动相关课程的改革,促使学生实践认识、实践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应用型能力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实现学生良性培养和学生成就,强化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升学科竞赛获奖成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动效应,提升专业综合实力,推进专业建设,推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以能力导向为目标实施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够解决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化、“界限化”培养模式问题,有效解决培养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的问题,是回归工程“全过程”理念并实现工程管理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