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成因分析类”试题易错点分析

2022-11-19 08:49福建唐建友裘建闽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易错成因试题

福建 唐建友 裘建闽

“成因分析类”试题一般以某一情境或具体区域为背景,针对某一类地理现象或者某个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剖析背后蕴含的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及地理规律,并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中,一般含有“成因”“原因”“原理”等词,主要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背景材料隐含的地理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成因分析类试题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的高频考点,也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难点和学生易错考点。关键能力是高考内容创新的重要对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关键能力进行了专业分析:落实在地理学科,考查的关键能力应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而“成因分析类”试题恰好能充分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所以在命题时深受推崇。因此,对“成因分析类”试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挖掘试题中的易错点,并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其一般的审题步骤,丰富其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对此类问题的解题能力。

一、2021—2022年高考地理试卷成因分析类试题特点

通过分析2021—2022年高考试卷“成因分析类”试题特点,可以发现,“成因分析类”试题一直是命题专家青睐的试题类型,是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的热点和高频考点。其试题具有形式不一、涵盖的知识模块丰富、考查的时空尺度多样等特点。

1.试题形式

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选择题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题“该公司选择在中国建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11题“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2022年全国甲卷第1题“ 影响S集团在美国、墨西哥、波兰等国家建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等。非选择题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36题(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第37题(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2022年全国乙卷第37题(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等。由此可见,“成因分析类”问题考查形式、内容、情境丰富多样。

2.知识模块

从考查的知识模块来看,既有自然地理类知识,也有人文地理类知识,自然地理类“成因分析”题目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7题思考“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是从自然因素方面分析其成因。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也是考查学生从自然地理方面,分析海拔对气温及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人文地理类“成因分析”题目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36题(4)“说明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的上海因素”,主要考查学生从市场、资金、技术、土地租金等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咖啡创新产业园布局的上海因素;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试(以下简称“山东卷”)第7题“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考查学生从人文因素方面分析影响该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成因分析类”试题考查的知识模块涵盖的范围广、内容多、难度高。其中气候成因、地形地貌成因、土壤成因、植被成因、农业区位成因、工业区位成因都是常考的知识模块。

本文从考查的题型、知识点等方面,通过梳理2021—2022年全国甲卷和乙卷及部分省市试卷得到“成因分析类”问题设计的特点和涉及的知识点的相关数据,如表1。

表1

续表

根据表1可知,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成因分析类”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模块众多,天气及气候成因、地形地貌成因、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生态环境问题、水、大气运动及人口分布变化等知识模块考查频次较高。

3.考查尺度

从考查区域尺度来看,既有大尺度的区域也有小尺度的区域,考查大尺度区域的试题如:2021年广东卷第17题(2)“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2021年海南卷第22题“比较甲乙两区域,指出海洋动物种类较多的区域并简述其种类较多的原因”。考查小尺度区域的试题如:2021年湖南卷第16题“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广东卷第14题“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2022年全国乙卷37(2)题“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2022年广东卷第3题“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等,其中以小尺度区域考查出现的频率更高。说明“成因分析类”试题的考查,既关注大尺度区域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普遍性分析,也注重小区域地理现象和原理的特殊性。

二、成因分析类试题问题设计常见形式

“成因分析类”试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演变及相互作用机制和原理,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在联系。此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分析、发展趋势的推断能力。在命题上,该类问题多以某区域或地理事物为情境,就该区域或地理事物发生的地理现象及变化规律进行设问,常见的问题设置中通常包含以下解答指令词或题目中心词(如表2)。

表2

三、“成因分析类”试题易错点分析及答题思路

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通过梳理高考试题中的常见“成因分析类”试题,归纳总结,指出该类试题的易错点,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应知识模块的分析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形成解析该类问题的地理思维,增强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真实地理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成因分析类试题的审题和析题能力。

1.植被分布

【例1】(2021年河北卷,18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图1 图2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易错点分析】由于海拔的差异,学生容易想到气温(热量)的变化和差异。但容易忽视由于海拔变化引起的水分条件的变化和坡度差异导致土壤厚度的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易错原因分析】对植物生长条件相关模块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能结合植被的变化,分析由于地势变化所引起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变化。

【参考答案】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水热组合状况变化大;谷地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水分不易下渗,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都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解题思路】植被分布反映其所分布地区的光、热、水、土状况,而在图示地区小区域内引起光照、热量、水分和土壤条件变化的因素包含地形、坡度、坡向等因素。

2.地形地貌

【例2】(2021年全国甲卷,37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3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图3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易错点分析】学生通过读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山坡底部为角砾,上部有沙和粉沙。加上题干信息“该地降水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可能会得出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流水和风力侵蚀,导致山坡的砾石棱角分明这一错误结论。

【易错原因分析】学生对于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成因的理解有所欠缺导致,未能充分根据图文信息,而从外力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先后顺序来解释其成因。

【参考答案】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因为在河流出山口,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所携带的物质逐渐沉积。而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因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冲积扇部位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而山坡以角砾为主,因为该处坡度较大,砾石主要是风化后,受重力作用崩塌后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长期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所以为角砾。

3.产业转移

【例3】(2022年湖南卷,17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图4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图4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易错点分析】本题要求学生从题干获取信息,指定区域为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分析说明其种植结构转变的主要原因。学生容易从“经济发达地区”推出其市场购买力较强,对蔬菜、瓜果的需求量较大。但作答的角度不够全面,未从农户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也未与山东省相对落后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种植的优势条件。

【易错原因分析】审题不够全面,未厘清设问所包含的比较思维。思维不够全面,仅从市场单一因素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较大,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

【解题思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并且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使得收益更高。

四、复习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奠定必备知识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优选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成因分析类”试题,以高考真题为例,从审题、析题、规范作答等环节指导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并以思维导图等模式展示相关知识模块,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为解题奠定知识基础。

2.提升能力,建立综合思维

在学生掌握相关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布置对应知识模块的试题,让学生自主完成试题,并讲解审题、析题和完整答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再针对其中的不足加以指正或提示,弥补其不足。

3.迁移运用,强化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易错成因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工程款超付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立体几何易错警示
三角函数中防不胜防的易错点
幼儿自信心的缺失成因及培养策略
数列学习中的易错点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