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动为静,以静制动
——例谈高中地理动态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022-11-19 08:43浙江张潞潞安正鹏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气压静态动态

浙江 张潞潞 安正鹏

地理现象、原理、事物均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以下简称“浙江选考”)试题多以动态问题呈现,以地理学科视角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综合思维来认识和解释自然与人文环境特点、地理事象产生发展过程的能力。该类试题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基础,却又跳出主干知识的框架,或在多个知识点之间穿插,或要求在小尺度的地理事物中进行剖析,或在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中捕捉规律,蕴含着变化、运动的观点,灵活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动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要求极高,难度很大。

通过“化静为动、以静制动”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静态时间和空间的视角梳理影响地理事象的因素,建立事物发生、发展、演化的时间序列,从静态视角抓住地理事象变化的本质特征,寓动于静,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解答动态变化类试题的精准度。

一、静态空间视角观测地理现象过程

动态思维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科,如地质循环、地貌形成、大气运动、生态环境问题等地理事象的演变过程历来是浙江选考的高频考点。以天气为例,试题常以某天气事件为情境,以天气系统结构图、等压线(面)图、天气要素图表、天气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某种天气及其相应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例如,2021年1月浙江选考第24,25题;2020年1月浙江选考第13,14题;2018年4月浙江选考第5,6题等。

【例1】图1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

图1

1.此时从甲地到乙地之间的部分气象要素变化示意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1.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的天气特征,需要学生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冷锋的移动带来的天气特征。从知识内容来看,本题的难度并不大,但大部分高三学生却容易错选其他选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简单认为冷锋位于低压槽线,中间气压低,两端气压高,而没有认真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值大小,图1中乙地的气压值小于甲地;②不能将教材中的冷锋剖面图与平面图、三维示意图进行比较与转化,因而对冷锋附近的云量认识不清楚,云量应该是冷气团一侧较多;③只能机械地识记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变化状况,并不能将其与特定的时空结合,形成思维定式,即锋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是逐步升高,不会有先降低的过程,降水应该在冷气团一侧。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采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静态的空间视角观察天气现象,在充分理解每一个静态视角下的天气状况后,再结合动态视角考虑天气的变化,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景观图,加强对常见天气相关知识的理解,最终实现深度教学。

1.化动为静,不同空间视角下的天气现象

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冷锋剖面示意图(图2),在地面上依次标出A~F各点。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各点,描述各地此时的天气状况。

图2

各地的天气状况如下:

A地位于锋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最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头顶无云;

B地位于锋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低,看见云来了(阴阳天,如图3);

C地位于锋线(若是在低压槽,则气压最低),冷暖气团交界处,风力大,云层较厚,可能有雨;

D地位于锋后,单一冷气团控制,云层最厚,有风,风力较大,有雨;

E地位于锋后,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看见云慢慢移走,云量不多;

F地位于锋后,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最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头顶无云。

图3

2.动静结合,比较各地的天气要素

在学生充分了解各个地点同一时间的天气现象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各个点的气压、气温、降水、云等要素的差异,最后引入动态视角,从某地分析不同时间段时的天气变化,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各地要素比较

气压:一般情况,A

气温:A>B>C>D>E>F;

云量:D>C>B=E>A=F;

降水量与概率:D>C>E>B,A、F降水概率小。

(2)特定地点的动静分析

以A地为例,A地即将面临的天气变化(略)。

将动态问题静态化处理,有利于学生从静态空间视角理解地理要素的本质变化及规律,寓静于动,循循诱导,能够促使学生以动态的认知、开放的思维、不断迸发的灵感、去劣存优的判断力,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形成高效、动态的学习模式。

二、静态时间视角明确地理原理形成

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地壳运动和物质循环等地理原理与规律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核心考点。当解答这些试题时,学生往往感到非常吃力,主要原因是学生仅掌握了零碎的知识点,并没有运用动态思维去将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建构起来,灵活地应用知识与原理。所以在地理学习中应树立用动态的思维分析地理事物形成和演变的科学态度和观念。

【例2】(浙江省台州市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卷)图4为热力环流示意图。

图4

2.能正确表达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是

( )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答案】2.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思维难度较小,适合高一学生来检测学习情况。但笔者任教的高三(6)班的49位学生作答后,仅11人选出正确答案C,其中26人选A,12人选B。

为什么高三学生做高一试题的准确率会这么低呢?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没有从动态视角分析该原理的形成过程。采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静态时间视角看气压变化,了解原理的形成过程。

1.以静制动,从静态时间视角看要素变化

在课堂中,笔者将热力环流原理的形成过程分成四个时间点(图5~图8),引导学生比较每一个时间点中四个地点的气压大小,并依次确定高低压,最后在各个图中画出此时大气运动的方向。

各时间点的气压大小:图5为B=D>A=C;图6为B=D>A>C;图7为D>B>A>C;图8为D>B>A>C。通过一系列的比较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气压变化是源于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无关,从静态时间视角认识气流运动的先后顺序及方向,深刻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本质原因。

2.动静结合,梳理地理原理形成的时间序列

在了解气压变化的先后顺序后,继而引导学生比较四幅图的发生时间,明确热力环流形成的时间序列,即图5→图6→图7→图8,并进行总结,气流垂直运动会导致高空气压值变化,但并没有改变近地面的气压值,而水平运动会导致高空和近地面气压都发生变化。

图5

图6

图7

图8

三、动态时空视角还原地质构造形成过程

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浙江选考的高频考点,试题情境主要取自小尺度的地方环境,主要以地质构造剖面图呈现,加上相应的文字材料来考查学生获取、调用信息与迁移知识的能力。这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这两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该类试题就应当引导学生从静态的时空视角梳理事物形成发展的变化过程,运用动态思维把握事物变化的本质特点。下面以2022年1月浙江选考第16题为例,讲述此类方法。

【例3】(2022年1月浙江选考,第16题)图9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

图9

3.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b比c老

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b比c新

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3.D

【分析】1.静态空间视角看事物的时间演变

选定断层1地点,断层1出现在砂页岩中,但并没有出现在b石灰岩中,因此c砂页岩形成之后出现断裂,然后b石灰岩覆盖上去,因此b比c新,③正确。

2.静态时间视角看事物的空间变化

从图中现在的时间来看,整个区域中b石灰岩在最上层,往下为c砂页岩和d砾岩,依据材料可知该地为向斜,可知该地先形成d砾岩,再有c砂页岩,最后才形成b石灰岩;结合材料“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可知形成d砾岩时该地为内陆,形成b石灰岩时该地已经是海洋,因此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推进,④正确,答案为D。

猜你喜欢
气压静态动态
国内动态
一种新型多通道可扩展气压控制器设计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看不见的气压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动态
油罐车静态侧倾稳定角的多体仿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