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农民参与与动员

2022-11-19 08:20潘明东胡玉杰王宗琦
广东蚕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动员意愿

潘明东 胡玉杰 王宗琦

浅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农民参与与动员

潘明东胡玉杰王宗琦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山东潍坊261108)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对农民的动员直接影响到其参与状况,而农民的参与状况直接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在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中,仍存在农民参与意愿不强、对社区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频率低、社区参与层次低等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挖掘影响农民社区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的因素发现,农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与动员主体密切相关,自组织动员模型相比其他类型的社会动员模型,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更高,更能体现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应重视对农民的动员,提高农民的社区参与积极性和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从而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

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参与;动员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动员的主要群体,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与落实阶段必然要肩负起重要责任。早在2015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提出“提升城乡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要“引导群众依法表达意见,积极参与协商”。由此可见,社区建设政策的落实终端仍是社区居民的参与。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居民参与能提升社区建设的效率。良好的社区建设除了有效的社区外部所供给的有限资源之外,合理开发社区本身的潜能也至关重要。居民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发展的认知,征询社区成员对社区发展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可以从中发现当前所开展的社区建设活动存在的误区或不足,从而及时更正社区发展的方向。并且,深入的社区居民的自我剖析和交流,更有利于发现本社区区别于其他社区独特的社区文化,进一步去激发与利用,将会形成社区独特的建设方式。而促进社区居民有效参与的主要方式是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动员主体、动员行为、动员客体以及动员结果。本文引用BertKlandermans对社会动员的定义,动员在于赢得人们的参与,劝说(persuading)人们以物质和非物质形式支持运动组织。参与是动员的结果,是衡量一项动员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而在新型农村建设动员中,动员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如提供物质帮助、完善体制制度、注重教育和技术的支撑等,其最终的目的便是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参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社区建设动员所采取方式的可行性以及能够取得的效果,发掘影响农村社区参与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以使得社区建设动员方式更加合理,最终使农民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

目前国内外对于社区参与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归纳。有关社区建设动员的方式,朱力等将动员划分为政府动员和民间动员,不同动员方式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动员目标所面向的客体选择最为合理的动员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1]。甘泉等通过对社会动员特点的划分,指出社会动员具有协同性,即社会动员是对社会系统内各种力量和资源的动员[2]。资源动员理论认为,动员主体通过对成本—收益的考量,从而决定是否发起一项动员,以及动员方式的选择[3]。在社区参与影响中个体层面的因素方面,郎友兴等提出,农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越频繁,社区居民间的信任程度越高,社区的关系网络越紧密,社会资本总量越多[4]。

1 农村社区建设农民的参与现状

在现行的农村管理体系以及农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国内农村社区建设仍存在很多的缺陷。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的参与表现情况,笔者在山东省进行实地调查,共在9个村发放调查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93份,有效率为86.2%,并对42位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运用实地研究和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下文将主要从农民参与心理和参与行为两个方面对社区建设中农民的参与表现进行分析。

1.1 参与心理

农民的社区参与会受到农民社会心理的影响,包括价值观、功效感以及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农民的社区参与心理是农民对社区建设的内在评估和判定,良好的参与心理将激励农民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关于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心理研究,主要从参与意愿和重视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1.1.1 参与意愿

参与意愿表示参与者对活动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参与与否的态度。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任何行为或意识形态都是个体通过对多种结果进行理性的比较分析,从而选择最利于自己的行为活动或意识观念,即个体行为是受意志的控制的[5]。因此,参与意愿在社区动员农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询问受访者“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对调查信息的汇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是否愿意参加社区建设活动”问题调查结果

从图1中可以发现,针对“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建设活动”问题,持否定态度的村民占了总受访人数的20.42%。其中,表示不愿意参加社区建设活动的占总受访人数的8.66%,表示较不愿意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占11.76%。而表示愿意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2.56%。其中,比较愿意的占27.22%,非常愿意的占5.34%。这部分人对社区建设持非常乐观与接受的态度,是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者,是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最后,便是持“无所谓”态度的群体,占调查总人数的47.02%。这部分人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的动员对象,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将这部分村民转化为积极的社区建设者是社区动员的主要任务,其转化率也是考核一项动员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1.1.2 重视程度

有关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活动的重视程度的评估,本文采取困境选择比较法,提出问题:“当你要参与的社区建设活动与你要从事的其他活动相冲突时,你会选择哪一方?”理性情绪理论告诉我们,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抉择时,人们会对各种情况做出理性分析,从中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一种情境。对访谈中农村居民所做出的选择进行整合,汇总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要参与的社区建设活动与其他事情相冲突时村民的选择

在面对“是否继续参与社区活动”的询问时,65.74%的村民表示不确定,即视情况而定,说明大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此外,有接近四分之一的被访者表示会放弃社区活动,具体比例为24.75%。只有9.51%的村民表示会继续参与社区活动,他们往往是活动的组织者或者社区建设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说,如果社区举办一项需要100名志愿者参与的活动,最终的动员结果很有可能是只有10人参与,不足10%的低参与率很可能导致活动的举办方选择延迟或取消活动。

1.2 参与行为

有学者提出“村民自治的许多具体制度大都是由农民创造出来的”,着重强调了农民个体行为也影响着社会动员和社区建设[6]。参与行为是最为直观表现社区建设动员成功与否的方式,本文通过对参与社区建设的频率、方式以及在参与社区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来评估农民的参与行为。

1.2.1 参与频率

参与频率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参与社区活动的次数。本研究在问卷调查阶段针对农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频率设计了相关的问题,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农民平均每月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次数

从图3中可以看出,农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频率不高,平均不足每周1次。其中,有23.05%的农民没有参与社区建设活动,而每月参加1次~2次的占了总访谈人数的49.34%。如果把这两项合并为“几乎不参与社区活动”的类别,可以发现72.39%的农民几乎不参与社区活动。而把每月参与社区活动次数在3次及以上的划分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类别,只有27.61%的农民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这表现出了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2.2 参与方式

参与方式是指农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时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这种参与行为。参与方式是评估社区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在社区建设活动中农民的参与方式及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农民在社区建设活动中的参与方式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主动深入参与活动中,即选择“多做准备,建言献策”的农民仅仅占了总调查人数的9.05%,即使加上选择“出席并动员他人”的这部分农民,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只占20.73%。24.13%的农民表示会出席活动,这部分人是社区潜在的发展动力。社区建设的主体不仅要关注经常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老伙伴”,而且要在活动中寻求“新朋友”的支持。剩余55.14%的受访者表现出对社区活动没有参与意愿,但其也是社区发展所必须争取的资源。动员主体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宣传与推广,以及发展其身边的积极个体,努力将他们扩展到“出席活动”的人群中。

1.2.3 参与角色

尼斯比特(Nisbet)认为,居民参与将促进社区更加稳定团结,同时良好的社区参与氛围有利于社区关系网络的建立,完善社区内部组织体系[7]。农民在参与社区建设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出对社区发展的个体需求,同时了解社区动员主体所面临的困境,构建农民与社区动员主体良性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共同实现社区建设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受访群体在参与社区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农民在社区或社区组织中扮演的角色

调查问卷中,将社区活动中参与者所能扮演的角色分为普通成员、坚实力量、角色人员以及意见领袖,可以发现,农民在参与社区活动过程中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情境。根据图5,扮演“意见领袖”和“角色人员”的农民比例合计为15%,加上作为“坚实力量”发挥作用的部分群体(8.58%),总比例仅达到23.58%,说明大多数参与社区活动的农民只表现出了参与行为,并未发挥主要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参与社区活动行为性质类别中,更多的人仅仅表现出参与活动的行为,而没有真正地融入活动。良好的社区建设活动,除了动员主体的控制与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能够对社区的建设方案以及活动的开展有独立客观的评析,同时又能在社区居民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2 农民社区参与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在参与社区建设活动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2.1 心理问题

2.1.1 农民参与兴趣较低,参与意愿不强

从上述对问卷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可以直观地发现,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农民参与兴趣较低,参与意愿不强的问题,阻碍了社区建设方针的落实。并且在访谈中,提问“是否有意愿参与社区活动”或“是否对社区建设所开展的活动表现出兴趣”时,多数受访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提升了单位时间的价值,如果社区活动的影响力不足,很难吸引社区居民花费时间来参与活动,再加上社区居民本身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更愿意花费时间在他们认为能获取更大利益的事情上,而非参加社区活动,会导致社区建设活动难以取得实效。

2.1.2 农民对社区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在社区活动与自身事务时间相冲突的情况下,多数农民会选择放弃社区活动,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对访谈的信息进行整理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多数居民对社区建设的进展以及社区活动的相关信息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但本身对某一具体的社区活动却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基层社区建设动员主体与社区居民在信息上的交流障碍,导致动员主体所宣传的“集体意识”很难让多数参与者理解,而社区居民也会因信息的不对等而抱怨、质疑社区建设活动,因此会产生冷漠、拒绝的情绪,这些都不利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2.2 行为问题

2.2.1 农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频率较低,获取社区活动信息的方式有限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频率较低,时间投入有限并且参与方式大多选择间接式参与形式。在社区开展集体活动的前期,部分受访者表示很少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也不会主动收集相关资讯,活动开展的通知往往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宣传,或是社区工作人员直接上门告知相关信息。社区建设活动的开展是社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相互协作的过程,活动的动员主体、动员方式、客体的接收能力以及最终的内化都决定着社区活动是否能够正常开展。

2.2.2 社区参与层次低,农民参与仍处在表象行为层面

农民作为社区参与的动员客体,其参与活动可能是因为自身有着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也可能是受到活动期间所要派送的奖品的吸引,他们虽然表现出参与行为,但可能对活动的深层意义甚至活动本身都不是很了解,这是当前社区建设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上述有关农民在社区建设活动中所扮演的参与角色的调查信息中,76.41%的参与者明确表示其参与社区活动仅仅是作为普通的参与成员,其参与行为的可持续性以及对活动所能做出的建设性的反馈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的累积可能会致使活动的延后或取消。

3 农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

为研究在社区建设中农民参与的心理状况,本文将影响参与心理的因素分为参与意愿和重视程度。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心理活动是决定其参与行为的重要指标,想要更好地了解当前社区建设的动员以及农民的参与行为,首先就要分析农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参与行为作为社区建设动员的结果,是衡量社区动员效果的重要指标。

3.1 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社区参与意愿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的农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意愿越强。例如,在25岁以下年龄组中,“不愿意”和“较不愿意”的比例之和为23%,而在40岁以上年龄组中,“不愿意”和“较不愿意”的比例仅为18%(见表1)。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年轻人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意愿更弱。

表1 不同年龄村民社区建设参与意愿部分表

此外,受访者的社区建设参与意愿还与动员主体呈显著相关。越是采用较为正式的动员主体,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越弱。例如,如果动员主体是社区工作人员,不愿意参与社区建设的比例达到22.4%;而社区朋友动员的群体中,不愿意参与社区建设的比例为17.5%(见表2)。

表2 动员主体与社区建设参与意愿的交叉表

可见,动员是影响村民参与意愿的一个重要变量。同时根据统计也发现,动员方法对参与意愿也有影响。自组织动员和能人动员的村民参与意愿最大,行政动员的村民参与意愿最弱。

3.2 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村民对社区建设的投入程度与社会动员主体密切相关。动员主体越正式,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投入程度越低。可见,动员主体仍是影响村民社区投入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进一步分析发现,社区居民的参与率与社区动员主体性质密切相关,社区工作人员动员的社区居民全年参与社区活动次数为1次的占21.4%,为4次以上的占39.9%;而社区动员是居民自己去的年参与次数为1次的占9.9%,为4次以上的占52.3%(见表3)。

表3 社区动员主体的性质与社区居民参与次数的关系

此外,社区动员方式也与居民的参与次数显著相关,自组织动员、项目动员和能人动员全年参与4次以上的比例比较接近,而行政动员的社区参与次数明显偏低(见图6)。

图6 不同社区动员方式下居民全年参与4次以上的比例

因此,要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次数,需要适当调整社区动员主体,更多地采用自组织动员、项目动员等方式,减少行政动员的使用。此外,还需要完善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丰富社区内的社区组织,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9个村的实地调查和对村民的问卷访谈发现,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的参与程度较低,农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不佳。当前农民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心理方面存在着参与意愿不强、对社区建设重视程度不高的特征。在参与行为上,存在着参与社区建设活动频率较低,获取社区活动信息的方式有限;社区参与层次浅,农民参与仍处在表象行为层面等不足。同时,村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与动员主体密切相关。动员主体的性质影响了村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动员主体越正式,村民的参与意愿越弱,参与行为越少。社会动员的方式也影响到村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自组织动员、能人动员对提升村民参与意愿有重要助力,而行政动员下村民的参与意愿较弱,村民一年内参与社区建设的频率也较低。以上发现说明要提升村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可以从社会动员方面寻找思路。

根据相关理论和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自组织动员模式将是未来社会发展、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动员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在自组织动员模型中,通过血缘关系、趣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合作社等自发性组织,相比其他类型的社会动员模型,不管是传统型的还是现代型的,农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更高。因为这种动员模型的动力机制是以理性需求为导向,平等协作、共同一致完成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当下,自组织动员这种新型社会动员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动员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证实,自组织动员能使村民产生较强的参与意愿和较高的社区参与率,能够体现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助于真正办好社区建设大事。

[1]朱力,谭贤楚.我国救灾的社会动员机制探讨[J].东岳论丛,2011,32(6):40-46.

[2]甘泉,骆郁廷.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J].学术探索,2011(6):24-28.

[3]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6):22-26.

[4]郎友兴,周文.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68-74,127.

[5]于丹,董大海,刘瑞明,等.理性行为理论及其拓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5):796-802.

[6]袁小平.村民自治视野下的乡村关系:一个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释视角[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4):97-99.

[7]NISBET R A.Community and Powe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Analysis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an MingdongHu YujieWang Zongqi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hando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Vocational College, Weifang, Shandong, 261108)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mobilization of farmers directly affects their particip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urrent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farmers' weak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low emphasis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ow frequency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nd low level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By digging ou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the paper finds that farmers'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bilization subject.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models, the self-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model makes farmers have higher enthusiasm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hich can better reflect farmers' sense of ownership.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obilization of farmers, improve their enthusiasm and motivation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make them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armer Participation; Mobilization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0.40

F323.6;F327

A

2095-1205(2022)10-128-06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动员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音乐迪斯尼
穿针引线,在社区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国外政党基层组织的社区活动方式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浅谈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