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强 方蕾 孙曦浩 (无锡太湖学院)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要做到传播价值中凝聚知识,传授知识中发挥价值引领,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传好“道”——注重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塑造,解好“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公共基础课要开展好课程思政教育,挖掘充实和合理运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关键。笔者以为,可把立德树人的任务具体化,细化为“两学一成”的教育目标。[1]丰富此目标的内涵外延,理清“两学一成”教育目标和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育和“两学一成”目标的融合点,以此为抓手,深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实现公共基础课教学内涵式提升与发展。
1.学会学习。美国社会学家托佛勒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把学会学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并把学会学习具体细分为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基本要素。[2]简言之,学会学习是帮助个体更加有效地探索,不断增强个体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表现为个体能力发展和个体社会化水平不断发展。[3]通过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会学习”的能力。即应具备四个特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拥有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适宜的学习习惯。[4]
2.学会沟通。交流沟通是心灵相融的纽带,是信息传送、思想交换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生活中缺乏沟通,人生就会缺少快乐;事业中少了沟通,就会多了失败;工作中忽视沟通,就会缺失乐趣和机会。沟通是管理工作之魂,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目标的有效手段。大学阶段,学会沟通是指学生通过大学生活,在与同学相处,与老师探讨,与亲朋交流,以及与社会大众的接触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掌握说话技巧,具备合适的表达能力,拥有恰当的倾听能力,能快速准确地和对方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主张观点。
3.有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学生必须是个“有品德、有素养、有能力”的人。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应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三有”的前提下,一个大学生才能被打造成为对自己负责、对亲人尽责和对社会有责的人,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会学习是根本,学会沟通是关键,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是终态。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环节设计,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道德规范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学生,使其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学理念。就其本质而言,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概念的丰富与拓展,同时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学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5]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按照思政教育原则要求内容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有序地实施思政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6]因此,课程思政就是挖掘所有课程内隐的思政元素,丰富知识传授体系,赋予课程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体验和感知科学的魅力,实现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7]可见,课程思政教育根植思政,核心是教师,资源挖掘是前提条件,教材开发是基础,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8]
“两学一成”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牵引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和各方面,注重挖掘开发所有课程中的隐形思政教育资源,强调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有机统一。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学文化和强修养相融合,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提高政治觉悟,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围绕立德树人任务,“两学一成”教育目标是具体化的、指向性强的目标,有牵引性。课程思政教育是可推广实施的隐性教育,有方法性。以“两学一成”目标为抓手,深入开展高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育,必将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每一个学科都蕴涵着开启人们心智、塑造思想品德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最大化离不开课程思政教育。所以说,课程思政根植于公共基础课程,占据着道德阵地。反之,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要落实好这些要求,就得发挥好思政教育功能,否则就会造成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不统一,发挥不出课程育人的最大功效。在课程思政视阈下,公共基础课教学必须突破单一的知识体系传授困局,在价值引领中传授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升华。因此,公共基础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是公共基础课程发挥育人功效的最大源泉。课程思政与公共基础课程是相互促进、同向同行的协同关系。
立足于“两学一成”教育目标,结合公共基础课程特点,按照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从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材开发、思政元素和评价体系入手,本文提出了有效开展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是教学管理部门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中,应注重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功能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并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结合“两学一成”目标,在大学数学类课程中可以把“价值引领”具体化为“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指标;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可以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这样,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时便于增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融合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易于增强“育德能力”指标。二是公共基础课教育部门要担负起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一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制定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按照“两学一成”目标要求,明确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应承担的价值教育内容范畴,充分挖掘思政资源。在尊重课程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内容于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例如,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在揭示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促使教师把大学数学课程由“技巧、方法、算术”上升到“道”的层面,引导学生把数学的思维、方法迁移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二要遴选好试点课程,组织骨干教师把试点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制定出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方案,大力培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发挥其牵引价值,由点到面,使思政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水到渠成。
公共基础课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引路人,是发挥课程育人功效的先行者。提升他们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思政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着力点和切入点。一是组建分类分层、交叉组合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每门基础课都应建立有针对性、多学科背景支撑和良性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例如,高等数学课有工科类和商科类之别,提高班与普通班之分,相应地可组建工科(商科)提高班(普通班)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构成中,除了数学教师外,可有适量的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或校内优秀政工干部,通过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协同育人效应。二是多措并举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思政素养。一要办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其一是帮助教师逐步具备思政教育基本能力与素养;其二是帮助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使其能以合适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其三是结合“两学一成”目标,帮助教师找准思政教育与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契合点,使其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上和谐融合。二要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其一要强化基础课教师认清本课程的价值引领范畴,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重视度;其二要深化教师对本课程育人职责的认识,加强育人意识培养,自觉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三要不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培养一批“学高”“身正”的基础课程思政教育骨干。三要实行规范合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岗位轮训机制。必须打破基础课教师只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的局限性。对于新入职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在熟悉本职工作岗位后,应尽快安排其担任专职学生班主任工作,以一年为限;对于其他基础课教师,则可不间断地轮流安排他们担任兼职学生班主任,以半年为限。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基础课教师具备研究学生的能力、课程思政教材设计开发能力、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
教材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石。当前,国家还没有统编的高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教材,现有的基础课教材缺乏思政内涵,没有涉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意识形态内容。必须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依据“两学一成”目标的本质要求,深挖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编写出高水平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校本教材或与主教材配套的课程思政辅助教材。例如,大学数学可以根据章节的内容在每章结束后增设含有相关哲学原理的课程思政园地。具体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第一章结束后可开设“对立统一思想”思政园地,在第二章结束后可加设“联系的观点”思政园地,等等。又如,以“学会沟通”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等方面内容,编写与现有大学英语教材配套的辅助教材或讲义。
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要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衔接,明晰公共基础课程的育德方向。比如,大学数学类课程要挖掘其哲学文化,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提升科学素养,打造工匠精神;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通过让学生感受体育活动中的竞技、合作、奉献、爱国等精神,健全其人格,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公平竞争的规范意识。二是要按照课程教学规范,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环节的思政教育要求,以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三是要做好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程设计。要找准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整体育人的协同效应。例如,根据应用型高校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及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结合“两学一成”目标,进行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开发设计。四是要挖掘丰富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要从人文、社会、自然等方面凝练出公共基础课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通的教学资源,充实到优质思政资源共享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撑。
评价旨在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必须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相配套的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要以“两学一成”目标为着力点,结合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把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课程的核心素养指标。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可把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细化为相关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可包含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为维度的能力提升指标。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要以学生纵向自我发展评价为主,以学生过程性成长评价为重,以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为辅,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用好相应的评价结果,有效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及其杠杆作用,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提升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赋予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丰富了公共基础课自身内涵,挖掘了其育人价值,拓展了其教育教学功能,促使其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然而,课程思政也是高校育人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纷繁复杂,难以一蹴而就。要充分发挥出其功效,任重道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每位高校教师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唯有齐心合力,才能确保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