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钟雅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运用读写结合模式。读写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方法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活动同步实施,能够明显优化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时,其阅读水平会直接对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开展专业化的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此外,写作活动能够客观衡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效果,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技巧,使用文字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观点,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以此来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素养。
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实施,不但能够融合二者的差异,将上述两项技能进行相互转化,同时还可打破原本读写技能之间的隔阂,促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来深度了解语文知识,增强读写之间的融合度,促使两种技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读写技能原本便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学生起初并不会对两种技能产生明确的界定,或确定与学科能力相符的明确目标。
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读写结合的价值,充分发挥两种不同能力的转化效果,从多种渠道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间内便可形成的,因此教师需利用日常教学活动来有效渗透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持续锻炼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认知,形成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一旦围绕某个主题开展写作活动时,便可利用以往积累的素材参与写作,充分展现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学生持续对学科知识和素材进行积累,便可在参与主题写作时得心应手,能够形成丰富的写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情感的真实表达,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1]。
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感知能力还不成熟,如果教师过度强调开展阅读训练,追求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以写作为着手点,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具体来讲,教师可组织学生仿写文章,以此来锻炼写作能力,使学生逐步与作者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接近。如在开展《雪地里的小画家》讲解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从学生的角度来对雪景进行描述。学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利用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开展相同主题的写作练习,这样便可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与体验,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思想。
又如在讲解《四季》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仿照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写作练习,或者替换关键词造句,逐步理解整篇文章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符合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仿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锻炼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的修辞手法进行灵活运用,这样不但能够更为全面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同时还可结合文章的写作标准进行自主写作,同步提升阅读与写作等学科能力[2]。
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科中是不同方面的能力,但其内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教师需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通过阅读训练鼓励学生逐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掌握造句和叙事等方面的技巧。在开展写作训练时,也需充分利用日常积累的素材参与写作,这样便可形成更为丰富的写作内容。
从当前的教育效果分析,教师组织实施的阅读训练基本限定在教材的范围中,同时在内容方面也未实现深化拓展,这样便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障碍,难以准确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生活素材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如在实施《北京的春节》文章阅读活动时,教师便可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拓展介绍,并对不同地区的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素材,从而实现知识和视野等方面的拓展[3]。
此外,教师若想辅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技能,可先让学生练习难度不高的写作任务,如练习写日记等。教师可结合日记的写作方法带领学生开展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便可明显提高写作的能力。教师还可建立课内外双向的锻炼机制,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仿写文章,尽量拓展阅读范围,积极参与写作训练。学会总结具有个性化和文采的句子,熟练默写和运用,这样便可实现读写结合训练的最佳效果。
如果仅是教师单方面提高对读写结合的重视,还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学生在参与训练期间,教师需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主动为学生提供读写结合的锻炼渠道,让学生能够在相对适合的环境中同步实施阅读与写作练习,这样便可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教师可考虑学生的兴趣,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文章内容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掌握规范的阅读技巧,并形成书面形式的阅读体会,以此作为写作的基础。上述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范围,还可让学生形成更为稳定的读写融合应用的意识;让学生可通过不断地联系来提高层次,把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内涵,从理解、写作等方面实现提升。
小学生往往难以顺利完成难度较高的写作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主要通过日常阅读和写作展开,逐步辅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高。日记是写作练习中难度不高的一种形式,主要针对日常中的琐事和小事进行记录,或者重点描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因此,学生在练习写日记时,在素材的选择方面较为容易。
其次,学生可在叙述内容时,侧重运用已经掌握的叙事技巧,鼓励学生基于简单的形式形成更高水平的技能。日记不但可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同时还可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感世界。学生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来形成文字,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也是写作训练方式中更具实用性的渠道。
如在完成《黄山奇松》文章的阅读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文章中描写景色的句子和具体的描写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完成类似的写作任务,这样便可使用相同的句式或者描写方法来完成其他景象的描述。学生已经通过以往的阅读活动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在实施个性化的写作时,便可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写作,同时表现出个性化的写作风格,高质量完成写作任务。
基于新课标的指导,教师需将读写训练结合实施,将日常生活作为映衬,同时拉近课内外活动的关系。可见,新课标更为侧重对读写结合的训练指导,关注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从学生的角度讲,教师便是“无所不知”的人物,但小学生的思维相对灵活,因此教师也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密切交流相互影响和补充,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此外学生也可在此期间拓展学科视野,实现全面的素质发展[4]。
如鲁迅通过《少年闰土》等文章来记录其幼年时期的趣事。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可先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分别描述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更为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学生还可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拓展自身的阅读范围,掌握更多的素材和技巧来提高写作水平。最后,教师在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时,也需对重点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交流的频率,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来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这样便可更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同步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顺利达成新课标的指导要求。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全面掌握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从而创新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有效助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