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漪
写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其叙述和抒情等语言表达能力,对其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当前的语文写作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行文逻辑混乱、所写内容苍白乏味等问题,这与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等有关。对此,现代教育者认为“生活处处有文章”,生活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灵感之源,要想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从生活方面打开切入点。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当中,应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求生动有趣的习作素材,积累丰富的经验和认知,丰富习作内容,锻炼抒情表达能力,提升语文习作素养。
现代教育者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编撰小学教材的时候,有意识地加入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相符合的文本情节和内容,使得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高度契合。故而,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不妨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深度阅读,从而寻找到更多可以借鉴的习作素材,以生活思维整合运用这些素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活习作素材题库,为日后的习作提供更多的灵感支持。[1]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经历相符合的教材内容,教师应有针对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与文本人物直接对话,在情境体验中诱发习作冲动,从而顺利地完成习作。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写日记》的习作学习。这个单元所编撰的文章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秋天的雨》等,都侧重于描景抒情,十分适合用作日记参考与借鉴。因此,笔者在设计习作的时候,先要求学生们深入阅读课文,对文本中的描景和抒情手法进行研讨,归纳这些叙述手法的突出特点,从中学习表现方法。如,在《秋天的雨》一文中,作者首先从秋天的到来进行比喻描写,而后分别从颜色、气味、动植物的过冬情景展开描写,最后将情感升华,向读者表明秋天的雨,能够给大地带来丰收,给小朋友们带来欢乐。在布置习作任务时,笔者先要求学生们自行收集生活素材,结合教材的表现手法做对接处理,自行再现熟悉情境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揣摩和观察教材文本中由景物描写过渡至抒情升华的习作技巧。在习作的时候,也可以借鉴教材文本的写法,通过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景物或人物,从多个角度展开鉴赏和分析,在细节中迸发习作灵感,继而顺利完成习作。不少学生在深入阅读教材文本后,发现文中所写的情境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极为相似,很快就锁定了习作对象,在笔者的循循善诱下,通过借鉴文本写法展开具体习作,顺利地完成了日记。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与教材对话,深度梳理并灵活借鉴教材中的文本写法,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以此提高习作能力,积累丰富的习作素养。
传统的小学写作教学课堂中,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讲,同时教师也十分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更倾向于以“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为主,一味地去讲解优秀作文模板中的技法技巧,却忽略了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这也导致许多学生的习作“套路化”和“空洞化”,习作质量不尽如人意。[2]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要充分正视上述问题,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而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特征,对于自然生活有着强烈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对此,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特点,展开写作教学,多多鼓励学生们尽可能地接触自然、回归自然,融入现实生活中,去获得更多观察机会和写作灵感,借此丰富身心体验,为后续的文章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写信》的习作学习中,笔者以“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题,要求学生用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表达出来。新时代的小学生,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不少学生在家中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成了一个个飞扬跋扈的小皇帝小公主,对于父母之爱的概念十分模糊,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的,自己没有什么好感谢父母的,以至于许多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一写到父母之爱,就是“看到了母亲鬓角上有一根白发,辛酸地流下眼泪”等套路式写法,行文一眼望去空洞苍白,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们平时没有细心关注过父母们的一举一动,缺乏情感的投入。对此,为了引导学生写出蕴含真挚情感的习作,笔者要求学生们在假日期间,跟着父母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所、上下班路线和工作内容,通过真实的视听感受,来体验一下父母的辛劳,并结合这次经历完成写作。这项习作任务得到了全班学生热烈的反响,许多学生在跟随父母上班下班一天后,都觉得父母十分辛苦,既要顾及工作中的繁忙事宜,又要每天赶着回家给自己做饭,虽然承受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压力,但回到家后也不曾提及,总是一副轻松的样子,许多学生将真情实感投映在习作当中,写作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也指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生活的习惯,要有意识地丰富个人的见闻见识,珍视独特的个人感受,积累写作素材”。[3]由此可见,让学生们回归生活,体会生活的意义,丰富自我的内心感受,提升观察能力,是写出优秀作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们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方式,充实个人的生活经历,丰富内心情感,在自然生活中升华个人思想和心境体会,并将其融会在习作当中,以此提高习作质量,培养习作素养。
生活是习作的来源,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自然无法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要多多组织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活动。这不但可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文本,同时还能够开拓其见闻见识,丰富内心情感表达,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比如读书活动、劳动活动、观察活动、竞赛活动等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活动方式,同时可为其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料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习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素材支持。然而,如何有效地整合与利用这些习作素材,还需教师做好更为具体的引导工作。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意识地让学生们通过课外观察去写作,但却忽视了自身在习作中的引导作用,并单纯地认为作文生活化就是让学生们通过体验生活自行写作。殊不知,学生们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法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但如果不知如何整合与利用,也难以写好作文。[4]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通过课外活动充实自我,又要在课堂上作出积极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地琢磨,探索出整合与利用素材的方法,从而写出有思想和有情感的文章。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那次玩得真高兴》的习作学习中,在布置了习作任务后,笔者首先不着急让学生们动笔,而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高兴的一次外出游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高兴。不少学生都在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最高兴的事情,其中有的人假期去了海边游玩,有的人去了游乐园等等。有学生借此灵感,就以“游乐园的那一次游玩”为主题展开习作。然而,习作效果仍然不理想,虽然内容较为详实,但是叙事节奏拖沓,前后文逻辑承接较差。该学生就去游乐园前的在家准备、晚上失眠、路上堵车等做了一大串赘述,同时,对游玩过程中每个游玩设施都介绍得十分详细,导致整篇文章洋洋洒洒远超规定的字数,不仅脱离题文要求,而且内容十分繁杂,缺乏清晰的逻辑线,如同流水账。而教师在读完他的习作后,给出了以下几点修改意见:其一,要主次分明,轻重分清。其二,挑出游玩过程中最印象深刻的事情着重描写,将一些不重要的环节进行略写。于是他删减了去游乐园前的一大串赘述,改为寥寥几句:“明天要去游乐园里,我第一个要玩什么呢?旋转木马?过山车?啊!今晚睡不着了,我好期待明天的游玩啊!”这不但交代清楚了事情发展的起因,更发挥了引出后文内容的作用。同时,该生略写部分游乐设施,以印象最深刻的游乐设施展开主要描写,于是他便重点描写了和父亲在摩天轮中的谈心和看夕阳,修改后的作文结构简明有序,重点突出鲜明,情感丰富饱满,是一篇上好的文章。
许多学生在习作时,脑子里的想法很多,写的东西也很多,但是如果未能明确行文的轻重主次,没有章法地大写特写,反而缺失行文逻辑,导致文章杂乱赘述。所以,教师在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提供生活化的写作指导,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分清事物的主次发展,理解事物发展的高潮与低谷,略写琐碎情节,放大事物的高潮阶段,如此才能提升行文的质量,提升作文的逻辑水平。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我国的千家万户,许多学生都可以熟练地使用网络技术。教师也应紧跟时代潮流,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收集生活化写作素材,展开作文经验交流,共享写作资源,这些都能获得积极的响应,也能带来丰富的调动力量。由此可见,信息化时代对教育的影响重大,配合信息化技术展开学科教学也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也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搜集一些在书本上找不到的教育资源,以供学生展开习作。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续写故事》习作学习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搜集、筛选一些故事素材作为蓝本,如赫赫有名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民间神话》等等,均可作为续写故事的蓝本资源。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要积极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将这些想法充分地落实在纸面上,然后写成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故事,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造意识。例如,《国王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国王被两个骗子哄骗,穿着无形的新衣在大街上游走的故事。待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笔者提出:“同学们,在《国王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中,欺骗国王的骗子最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那么假如这两个骗子又辗转来到另一个国家,还要做国王的新衣,又会怎么样呢?不妨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来续写一个新的故事!”许多学生对于老师的命题十分感兴趣,纷纷展开想象进行写作。最后,笔者再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自行搜集感兴趣的故事,选择最喜欢的故事进行改编写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热爱童话故事,但耳熟能详的故事缺乏改编的空间和留白,同时学生们也没有太大的创编兴趣。因此,教师要多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筛查更多的素材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并创设趣味化的习作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写作,使其敢说、敢想、敢表达,在不断的练习中锻炼并提升表达能力,让不同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学生的发展需求都得到满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5]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对生活的描绘,脱离生活的写作是空洞而缺乏情感的,因而写作必须植根于生活,才能丰富、生动而精彩。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内容去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进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知和领悟生活的能力,同时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其中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