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松光
常规的初中历史教学非常依赖教材内容,教师习惯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缺少单元整合与总结,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大单元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围绕教学主题整合多个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整体性的历史知识,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应尝试设计结构化的学习任务,既要将单元主题落实到课时活动中,又要保证各课时活动在一个单元主题下统一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大单元教学理念的一个基本特点便是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教学需要打乱教材的章节顺序,自主安排各单元的教学顺序,这体现了结构化教学思维。教师应改变“教教材”的理念,学会创造性地设计单元主题。教师应设计大单元教学主题,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或是按照某一类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构建单元专题,引导学生评论历史人物的功过;此外,还可按照某一领域的人类历史串联各个时代下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在设计大单元教学主题时,教师要思考学情特点,构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锻炼学生历史认知能力的教学主题,并据此编排单元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单元内容时遵循了时间规律,即将某个时代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文学发展)、科技知识整合到一个单元内,便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促使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面对这一教材优势,笔者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编排了大单元结构。如在关于两汉时期的历史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单元主题“走进两汉时代”,并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1~15课知识整合起来,由此构建了大单元教学结构,将多节课的知识整合到一个主题单元内。
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备课时主动整理了关于两汉文明的历史材料,补充教材知识。基于激趣目的,笔者选择的课外材料以图画、视频等直观材料为主,同时也包含一些文字类的记录材料,能够更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索两汉历史文明。学生自主填写了“资料包”,即下载、记录自己搜索到的两汉历史文明,并按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类别整理历史材料,为课堂分享做好准备,也为大单元结构化教学做好了前期准备。
基于教学主题构建大单元结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的第一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需在一个课时活动中讲解各单元知识。教师不必“抢课时”,否则将会加剧“灌输”教学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应围绕大单元任务设计结构化的课时活动,在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调整学习方法、教学形式,并适当更新历史课程资源,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历史知识,将各个课时活动整合为一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唐朝的历史文化,笔者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5课知识整合到一个单元体系中,设计单元主题为“感受唐朝气象”。在这一大单元教学体系下,笔者设计的结构化课时任务如下:了解唐朝的建立与兴衰历史,总结唐朝各位统治者的治国制度,总结唐朝的政权体制结构;学习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果,说一说唐朝时期我国的国际地位;探索唐朝的科技、文化成果,以及盛唐时期科技文明与文学繁荣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学习唐朝的经济发展成果,探索唐朝的经济文明。
针对第一个课时任务,笔者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第5课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唐朝建立史、衰败史,总结各位统治者的重要治国成果,分析唐朝的政治体制特点、优势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整体来说,关于唐朝政治制度的结构化单元教学活动可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唐朝的建立史与治国成果,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索唐朝从兴旺走向衰败的历史过程。这既遵循了时间规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又引导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去论证了历史观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论证能力。
结构化活动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基本方式,构建单元结构化、课时结构化活动可优化教师的教学指导方式。教师应尝试设计结构化的问题组,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实践,支持学生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使其在此过程中自主生成历史知识,以问题搭建学习框架,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顺利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例如,在关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笔者将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第四单元“第19课”、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课”及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14课的知识整合为一体,并将其分成了两个大课时,即“古代的民族融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课时教学活动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结构化问题。
主问题一:为什么我国领导人一直在努力推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事业?
主问题二:为了实现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我国领导人做了哪些努力?
主问题三:“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与合理性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在三个主问题的引领下,笔者继续设计子问题,与各个主问题构成结构化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为推动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如在“主问题三”的引领下,笔者继续设计了如下子问题:“一国两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国两制”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一国两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够有效驱动学生,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活动。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课时结构化活动中自主生成历史知识。
在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初中历史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大单元主题的设定,从大单元主题出发,合理设置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密切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大纲纲要,分层次布置结构化的学习任务,使教学在主题统筹之下,有一定的渐进性。
那么,何为大单元主题呢?在笔者看来,大单元主题指的是历史学习中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师需要对大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明确,还要结合单元主题合理地设置学习任务,并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具有主题意识,深化对核心问题的认识,促进历史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
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是一个分裂的状态,自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又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纷争,并且随着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经济重点也开始南移,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因此,大单元的主题可以确定为“分立”“交融”“开发”。在大单元主题确定后,教师要结合每一课的内容来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并用大单元主题这条线将其串联起来,使课堂的教学层次分明、主题突出[1]。如教师可以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重点内容出发进行深入讲解,有效体现各个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
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学习任务的结构化设计不仅要围绕单元主题展开,还应明确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结合单元主题进行了学习任务的结构化设计,但是每一课时的教学之间仍然存在相互割裂的情况。因此,在大单元之下的初中历史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中,教师要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把握单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这一单元共有三课时内容,分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和“近代科学与文化”。假如单从这三个课时的题目着手展开分析,学生很难发现其中的联系。但是,在教学中,只要认真研读和学习,教师就会发现这三个课时之间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在技术革新前列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实现了自身的工业化发展,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化体系,西方的一些国家也由此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化进程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使得近代的科学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只有明确课程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单元学习任务的结构化设计。
在初中历史大单元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中,教师应以整体的视角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和规划。教师如果只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循规蹈矩地开展教学,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不少历史知识,但无法让其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所以,在开展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学习任务结构化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2]。
例如,在教学“列宁与十月革命”这一知识时,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列宁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对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原因进行深入探究,这可以作为第一个结构化学习任务。其次,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任务重点应放在对十月革命的发生时间、地点、结果的探究上。最后,在第三课时,要对之前的探究进行回顾,并就此探究十月革命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进而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使历史的单元教学更加有序。
在开展初中历史大单元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单元教学的实践性,将历史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渗透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
例如,在教学“冷战”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冷战”时期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深入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这两个国际组织,以及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从现实出发,探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国际问题,通过单元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将历史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事迹分析中。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模式本身就具有结构化特点,教师要通过结构化思维整合有关联的单元知识,整合课内外历史教育资源,设计单元主题,构建结构化单元内容,并将其分解到课时活动中,创设结构化课时活动,以结构化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历史探究活动,整合课内外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