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超
(福建省浦城县石陂中心小学 福建 浦城 353402)
语文的学习在小学学生学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要想让学生正确的对待,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时的内心情绪进行探讨,需要养成多多鼓励学生,以良好的态度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好习惯,由此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唤醒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提升阅读水平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满足感和幸福感。阅读是小学语文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学会了阅读也就学会了语文,因此需要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趣味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去阅读,并且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不断教学反思,完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以求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2]。
1.1 语文阅读学习现状。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对于一个高楼而言,地基是最重要的,同样对于学生而言,基础是最重要的,而小学阶段就是打基础的阶段,对之后初高中的学习至关重要,现在我国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大,部分学校小学阶段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未来初中阶段乃至于高中阶段做准备,在这种影响下,教师经常把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尤其是语文,语文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语言中的智慧,扩展思维的学科,但现在教学重点在于背诵记忆,课堂上课本阅读的重点仅仅在于熟读且背诵,以至于学生一看到背诵这两个字就头大。根据我市一所重点小学的学生调查显示:小学学生中喜欢阅读的仅仅占到30%左右,对阅读表示有一定兴趣的占45%,另外25%的学生完全不喜欢阅读;其中表示喜欢阅读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的现象,女生占其中的70%左右。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阅读以至不能熟练记住很多文字的偏旁部首,尤其是古诗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选择打小抄作弊,这对自己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个人品格的形成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是完全不可取的[3]。
1.2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们的情绪几乎没有起伏。良好的小学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发展能良好进行的前提是学生在教学中表达出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不给学生机会进行表达,学生无法将其内心感受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对于教学的进行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均有不良影响,并且教师难以辨别出学生认知能力的好坏,如此教师又怎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只有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效性和针对性。
1.2.2 师生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都是延续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老师大的带领下,老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归纳中心。再让学生去按照老师教过的比葫芦画瓢。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自主理解。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必将会无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或是讲台上老师只会一味的讲解知识和语文知识背景,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也会导致学生学习不集中、三心二意,往窗外看,看别的书或者睡觉等情况的发生[4]。
1.2.3 教师教学方法问题。比如很多老师在教育中没有将自己与学生视为同等地位,他们认为自己具有教育经验,小学生是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去勾勒,在课堂教育上仅仅对学生讲解知识,将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未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2.4 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其身心发展的这些特征为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语文阅读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领导力,使学生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增长学生拓展视野的机会,并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但在现实中,由于教师无法营造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学生逐渐对阅读失去兴趣。趣味阅读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负担。
2.1 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化的到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更具有信息化特点。多媒体技术的引用,信息能更好的呈现给学生,教师也能更直接的把知识传授出去。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符合当代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时可扩大了老师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使教师在教学中逻辑性更强,更容易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引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在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在学生课前预习环节提供资料,帮助学生解释古诗词理解中的重点、难点,完成古诗词的理解;最后,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还需学生与老师再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中实现。比如:在课文《夜宿山寺》讲解中,一般教师可能是让学生先行读熟,然后对古诗中各个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讲解,之后学生背诵记住就完了,但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不够直观。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夜宿山寺》中场景展开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对古诗中意境和情景更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对于阅读古诗产生兴趣[5]。
2.2 学会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学习充满信心。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表现出来,对于他们的表现,给予适时的评估,多表扬。在教师的肯定中,学生的内心便会得到满足,从而驱动他们更好的去完成学习目标,从而更好的进步。比如课文《乌鸦喝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段阅读,并在学生读完该段落后就段落中内容对还学生进行提问。比如第一种措施下乌鸦并没有喝到水,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这样乌鸦不能喝到水呢?怎样改进可以帮助乌鸦喝到水?对于这种开放性回答,不要设立答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学生的答案充分肯定并加上教师的分析,学会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喜欢阅读。
2.3 尊重学生感受,倾听他们的声音。在课堂上做一个关心学生爱戴学生的倾听者,这是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所需的必要要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等项目培养学生日常阅读能力,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巩固师生关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才会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才会真正的爱上学习教师要和蔼可亲,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向你倾诉自己的内心。教学过程中,要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爱学情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生的人格,也为语文阅读的学习打下基础。
2.4 增加提问形式。提问在语文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图片和课件中存在的细节,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不光能让被提问者思考这些问题,也能带动班里的学生,对于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思维型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学习氛围中。最后在加入一点创新型的问题,在提问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比如在文章《小公鸡和小鸭子》中,学生在课本的讲解之外,还可以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思索:你家里有小公鸡和小鸭子吗?它们外观差别是什么?作文生活在一起的小伙伴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
2.5 培养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表现,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不过在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时,也要及时的指出,但是要注意方式,要合理耐心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纠正过错,学生也会以正确的方法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课本识别偏旁部首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几棵大树,每棵大树代表一个偏旁,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负责一棵大树,先将大树填满的小组获胜,并给予获胜的小组一定的奖励。这样为了取得胜利,每个学生都会绞尽脑汁的去想带有每个偏旁的字,这样不光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可谓是一举三得。
2.6 培养学生共同体。所谓的学生共用体就是:学生共同体的组成成分是学生和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习资源的共享,互帮互助,相辅相成,让学生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班和教学组织,它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需要将自身放在学生中间,思索学生所想,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中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让自己尽可能的向学生喜欢的方向靠拢,这样学生喜欢了语文教师,也就会渐渐喜欢上语文这一学科,同时也就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2.7 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让学生有自信,让学生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次学生与教师因保持平等的地位,教师要真诚地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行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分配各种动物角色给学生,甚至自己可以充当小壁虎,按照课文流程进行表演,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加亲近的对话。
2.8 应用多种创新形式进行课程导入。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导入是一堂成功阅读课程的关键。在教授小学语文阅读时,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中采用趣味教学方法,可以让你在教授正式课程之前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热情,在课程导入阶段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活动: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项目的内容和教育目的。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引入相应要素,采用趣味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利用这些元素,使教育策略实现有效整合,为学生创造卓越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增强学习体验,并实现课前导入的目标。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课文《海上日出》时,由于大多数小学生都没有出海看日出的生活经历,所以很难详细想象这个抽象的形象,老师会根据学生目前的情况,直接使用多媒体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海上日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师将重点放在问题上,并要求学生从课文主题开始,看看课文描述了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学生将自身所看到的图像与课文的文本内容联系起来,给学生创造探索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因该带着积极的教学观念,把积极的心理投到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阅读趣味教学,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对于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自我价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