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东芳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福建 邵武 354000)
教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中国故事能够带给教学改革工作的新思考、新启示,并以此为起点推动中国故事素材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方面的改革实践中,教师需要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之后才能够实现中国故事素材与日常《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完美融合。
首先这方面的改革实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对应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该往何处去,应当通过发生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故事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需要自己承担起的责任,并让其以此为动力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其次依托中国故事改革《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虽说小学是个人学习生涯的起点,但却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这也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赋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使命。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想、情绪波动,并且以此为参考利用手边的中国故事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干预,在其内心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用讲故事的形式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改革能够为学生创造出全新的学习体验,进而让其认识到所学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性,最终端正其学习态度并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这方面的优化改革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为教师有义务培养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帮助其适应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中国故事凝练中国经验、中国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尊心并且增强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除了近代以来的奋斗改革史之外,还应当依托《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涉及到的素材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诞生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人物事迹,这能够让其对现代化中国的诞生发展历程产生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起点,要鼓励学生从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着手为实现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进而让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2.1 认真研读教材,理清楚中国故事的内涵。其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到了很多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国故事,这为教师在相关方面的探索实践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有学者曾进行过统计,各个版本的教材中与“中国故事”有关的内容均能够达到上百课时,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好这方面的素材。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教材中涉及到中国故事的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从多角度出发来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追求,着重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发展历程,讲述了共产党人坚韧勇敢、奋勇争先的革命故事;三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故事。这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之中,为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创造了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教师更要熟练了解这部分中国故事,深挖内涵,传承精神,积极传播好中国故事。
以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节内容为例,教学中本人将整体教学活动设计成了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干干净净吃饭好”,旨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我在餐桌上”,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餐桌文化和就餐礼仪。为了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本人采用了看图编故事、辩论的形式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图片或是故事书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餐桌礼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还利用先前准备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粮食的种植生产过程进行了总结回顾,并且在课后留出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目的在于让其完成相关知识点和故事核心价值内涵的内化吸收。
2.2 由课内走向课外,挖掘中国故事的素材。古人云:“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也就是说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经过连续不断的积累,以此为起点才能够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想要让中国故事素材在教学改革、课堂实效性提升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则需要教师由课内走向课外,从日常生活中深入挖掘中国故事素材并且以此为起点丰富教学内涵。教学中,本人曾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以古人的餐桌饮食礼仪为切入点在课上组织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前期,先从餐桌上的座次以及菜肴的摆放着手引导学生熟悉有关于餐桌礼仪的基本知识。[1]后期,给学生布置了在课下搜集有关于“筷子”的资料的任务,进而让其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搜集这方面的文化背景资料并且鼓励其将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展示。在搜集展示资料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中西方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的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并且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探究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在组织相关活动时,教师需要先做好背景资料的搜集工作并且明确活动主题,之后才能够找准改革实践的方向。[2]除了要关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上给学生讲好中国革命故事。以《安全地玩》这一节内容为例,本人曾依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了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了生命的宝贵性,之后才能够通过革命先辈的牺牲、奋斗历程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奋斗以及牺牲精神。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但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之下,革命先辈面对外族入侵却能够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继承的崇高情怀,需要将其传递给小学生并且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发扬下去。如果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按照上述思路开展小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就等于将其个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整合到了一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3 拓展教学深度,提升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一直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要关注的细节问题,因此应当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如果想要利用中国故事来开展这一环节的改革实践,那么教师就必须要保证相关故事素材的政治立场,之后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对故事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删减,进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3]从宏观角度分析,这一环节的改革实践对教师本人的政治立场、政治素养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对此教师需要提高关注度。
2.4 回顾建设故事,锤炼学生的精神品质。这里所指的“建设故事”即建国初期各个行业百废待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的故事。建国初期,各个行业都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因此当时的建设者只能利用有限的条件去攻坚克难、描绘社会主义事业的美好蓝图。这对于建设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奉献精神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当然这一阶段也涌现出了很多感染至深的先进事迹。将这方面的故事素材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锤炼自己的精神品格,并且帮助其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
以《家乡的新变化》这一节内容为例,教学中本人依据课本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了建国初期的产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战略。期间,重点给学生讲解了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面对严峻的工作环境、严苛的生产条件,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保证建国初期原油产业的稳定性。间接维护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讲到王进喜用身体“制服”井喷的故事时,班上的学生无不潸然泪下。在讲完建国初期的严峻条件之下,本人还给学生讲解了近几年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技术革新情况,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反思回味前期“创业”时的艰辛,进而让其主动参与到“守业”大军之中,从一点一滴处着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上述活动为基础,本人还在课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课后作业——“回家和父母聊一聊年轻时候的艰苦生活”,鼓励他们了解一下父母小时候有哪些玩具,平时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这种与日常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的建设故事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并且让其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5 深挖理想故事,强化学生的自我价值。这里所指的“理想故事”即伟人、先贤在年轻时期所提出的宏伟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理想而付出的行动。教学中,重点给学生讲解了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理想。期间,还引导学生回顾了周恩来总理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革命奋斗历程,引导他们传承周恩来总理的伟大理想信念,让其学会从小处着手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上述活动为基础,还鼓励学生在课上就自己的理想信念与身边的同学、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之后引导他们为实现理想做出了计划,并且鼓励他们从小事着手向着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努力奋斗。
2.6 讲解革命故事、开展信念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期,教师缺乏详实的教学资源,没有简单的课堂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实现课堂学习目标,教师必须了解中国故事的教育作用和价值,并积极寻找其他故事。在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讲故事方式是革命性的故事,是历史进程的缩影。这样的故事包括一种全红的革命精神和一种红色的革命文化,这样的中国故事可以融入教学,给学生鲜明的展示出来。讲故事让学生能够根据革命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穿越时空,同学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革命领袖的立场和坚定的意志,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在《抗日战争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部级版第5版)课中,用多媒体教材介绍了抗日战争期间的革命史,师生可以通过视频了解抗战胜利的不易。这节课的人物和英雄事迹向学生们展示了克服逆境,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战士不惜生命的代价实现的。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例如:革命战士为了我们的国家做了什么?这是一种他们不在乎生命的表现吗?用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通过思考体验到一种不折不扣的革命精神。
2.7 引进创业故事、引导自我认知。年幼是小学生的主要特征,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还应通过提升学生的个人观念和价值观来改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支持和引导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初级课程中,通过了解中国历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利用中国历史的价值和作用,提高学生自下而上的价值观,可以将中国故事融入到课堂中,利用这些故事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思维的界限,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例如,为了有效地教学生理解自尊的含义,教师在教授《我是独一无二的》一课时,可以讲述革命先烈雷锋、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人的故事,用这些人物的故事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问学生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了解自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基本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奋力新征程。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拓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内涵,因此需要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这方面的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过去所秉持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要找准中国故事素材与日常《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契合点,进而明确改革方向。前文中参照实际教学经验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希望能够为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探寻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