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以《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为例

2022-11-19 16:24陈晶晶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测验测量思政

陈晶晶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37)

“课程思政”是指授课老师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充分挖掘授课内容的思政要素内涵,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操守及职业道德水准[1]。

《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是我国各大学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各行业领域的需求,心理测验迅速发展且日益兴旺。目前,心理测验技术已渗入到我国医学、教育、企业、和组织人事部门等多种应用领域[2]。《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史、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测量信度和效度、测验的项目分析、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常模参照测验与目标参照测验等。作为一门应用领域广泛、在高校众多专业中广泛开设的课程,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1 《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指在专业课教育中,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

为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目标,《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教学中,有如下几种课程思政融入途径:首先,教师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历史”的内容中,可以引领学生追溯古代中国测量智慧,强化爱国思想和文化自信;其次,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道德准则”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中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的奋斗故事,为学生树立职业模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以案例教学法为手段讨论当下心理量表滥用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态度。

2 《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入点

2.1 追溯古代中国测量智慧,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盛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测量思想,即便欧美国家在谈及心理测量时,也不得不把中国作为源头谈起[2]。因此,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历史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应注重挖掘和学习我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测量智慧对现代心理测量领域的重要贡献。例如:中国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刘邵的《人物志》专门研究个体能力,1937年,美国学者施瑞奥克(J.K.Shryock)将该书翻译后在美国出版,对西方能力测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如,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制时期,而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度对欧美在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方面、教育测量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4]。

通过追溯中国心理测量的发展历程,加强学生对我国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历史的认知,明确古代中国测量思想在现代心理测量领域的重要影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2 学习了解中国著名心理测量学家的故事,树立职业模范,培养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道德准则”这部分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在其中穿插介绍中国心理测量领域著名学者的故事。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国心理测量蓬勃发展期,这一时期,众多学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引入了许多国外心理测量理论和测验工具[5]。这其中,心理测量领域的著名学者张厚璨曾耗时六年对全国范围的儿童施测,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修订了中文版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6];1978年,张厚粲将心理测验应用于我国的高考测验中,她带着中国心理学恢复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几个计算器加上纸与笔,分析来自全国的高考海量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了当时高考出题、评分的不规范性。他们凭借着对专业的满腔热爱,克服客观物质技术环境的困难,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我国以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的高考的改革,有效提高了我国高考测验的严谨性[6]。

以张厚璨为代表的中国测量领域的著名学者们以促进专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己任,不怕困难、不计得失,生动体现了心理测量领域从业者身上的爱国、敬业、奉献、有担当的宝贵精神。通过学习这些专业著名人物的事迹和品质,不仅能为学生树立职业模范,增强其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以案例教学法为手段讨论心理量表滥用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态度。目前心理测量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我国的心理咨询、教育实践、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干部选拔等领域,虽然获得了广泛认可以及众多实践成效,但与之同时,心理量表在各个领域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和讨论。报刊、网络上随手可得的心理测验内容,电视节目上基于五花八门的心理测验对人性格特点的判断和解读等[7],这些当下心理量表的滥用现象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性。

在讲授“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实施与测量结果的解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讨论当下社会中心理测量技术的滥用现象。如在监狱工作中,一些监狱民警完全不考虑罪犯的犯因情况、刑期长短、认罪情况和家庭情况等因素,直接根据罪犯入监时的心理测量结果来判断某罪犯是否为危险犯,出现“一刀切”的现象[8]。类似的这种对心理测量结果的错误解读现象,或忽视量表编制年代、适用年龄、量表编制文化背景等因素错误选用心理量表现象,或基于不恰当的常模选择错误解读测量结果现象等,通过学生基于现实中这些不规范操作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心理测验知识,促使学生更加认真严谨地对待专业知识,提高其科学求实的专业精神。

3 《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3.1 教师要认可课程思政的价值,不断更新思政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研促教,通过科研课题获取新的知识和引发新的思考,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分析和解读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同时,课程思政的开展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师要认可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授课方式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3.2 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然渗透思政元素。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内在动力,可以让学生寻找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时事,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这些问题,引发班级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应在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多元的价值观,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对多元观点的思考。同时,教师应以专业知识点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在引导学生充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事例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自然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3 以多元教学为手段,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突破以往的线下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取更多新颖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利用慕课等线上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自主自习;利用线上“云课堂”,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采用小组学习,引入热点社会问题解决展开基于专业知识的讨论;通过模拟课堂、情境还原、心理小剧场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授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猜你喜欢
测验测量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