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第六中学 吴秀如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一种独特的体裁,它有着特殊的格式和节奏,可以叙述,可以抒情,可以描景,可以吟物。它有着独出心裁的构思和悦耳的音律,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比较青睐的一种写作体裁。虽然了了数行,却跃然纸上,可读出作者的雄心壮志与内心豪迈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诗词是我国最杰出的文学成就之一。
在初中阶段进行古诗鉴赏教学,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身处21世纪的我们,通过对古诗词的研究与学习,能够深刻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操。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真情流露,到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激情豪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一直都是不可取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阶段的古诗鉴赏教学,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古代诗歌独有的结构,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也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的一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下,出现了很多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将这些方法利用起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古诗词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精彩。
《论语·阳货》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季氏》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能教我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诗词的教学应注重把历史艺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并授于学生,以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让学生在诗歌学习和阅读欣赏中寻求与古人的对话,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知人论世,发现诗词中蕴藏的情感美。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时候,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以及经历也是极其重要的。例如,辛弃疾的著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是他失意之时所作,当时正赋闲于家。他当时主张收复中原地区,但是却遭到其他人的打压,导致他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任用。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体会到作者的家国情怀。从这首词的整体来看,英雄主义与悲伤、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可见,只有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状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塑造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意境,即情景的相互融合,在诗歌中,二者相互融合,和谐共存。只有把意境弄清楚了,才能对诗歌进行精准的赏析。孟浩然在阐释《过故人庄》时,将古诗中美好的乡村生活与自己的幸福心境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学生朗读古诗的时候,可以在音乐的背景下快速地进入古诗中的画面,激发自身的情感,从而专注于这个美丽的境界,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和心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只有对诗词有了彻底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创造一个好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闻其声。
古诗词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字。古代诗人对文字的研究及其透彻,能够熟练地去操控文字,使文字所蕴含的魅力充分表达出来,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古诗词研究中,诗人往往通过情景建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往往通过情景结合、以物表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由于时空的限制,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情感感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倘若教师对古诗的含义进行直接阐述,对于古诗中的审美元素有些忽视,那么学生的审美情感将得不到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在上课之前,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然而,现在教师教学古诗词时,大部分教学过程仍然只是教师的“独白”,教师单纯地把考点塞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情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先让学生读古诗词,然后教师逐句翻译诗歌内容,之后阐述本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将诗歌内在的情感直白表达了出来,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后也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整首古诗。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然会使学生在考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却让学生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会侵蚀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教师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工作?首先,要引领学生从朗读开始,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朗读诗词去分析并理解诗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对于古代音乐来说,诗词是其重要载体,它的节奏与文字的创作是一致的。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诗词中的关键词入手,然后结合其本身的格式,有节奏地朗读诗词,并在朗读中用心体会诗词中的关键词,细细品味关键词,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初步了解古诗词内容。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诗眼着手,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方法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也适用。诗眼就是能够动全身的这一根“发”,更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纵观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无一不是有一个用意新奇且一语双关的关键词,这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尽感情。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不也正是能用最简单的字句描绘出一幅幅能够让人心驰神往的画面吗?这足以见得,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其深远的意义,能够为学生准确解读古诗词提供足够的材料。
例如,学习《春望》的时候,在跟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感知到整首诗的压抑气氛以及里面所展现出来的对国家的忧思。诗中的前四句描绘了在充满生机的春日,长安却凄惨破败的景象,虽然花鸟给人无限的生机,最后却将诗人的“望”变成了“绝望”的“恨别”和“惊心”,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极为抑郁的基础格调。通读全文,不难看出,一个“望”字贯穿其中,展露了诗人百感交集的情绪,更能够体会诗人深陷痛苦的压抑情绪。又如,在《春夜洛城闻笛》中,首句的“暗”字为关键字,玉笛本身是美好的,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同样,第二句中的“春风”也是寓意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就想诗人是要表达美好乐观的情感吗?然而第三句中出现了“折柳”,“折柳”在古时通常表示送别的意思。最后,第四句中的“故园”二字,大都是诗人对自己家乡的称呼。把这些重点词汇圈出来,教师带着这些问题领着学生朗读并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些重点词汇的点拨,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离乡的愁感。
在古代诗歌中,作者通常用寓情于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用某些事物或景色来寄托自己的内心。因此,古诗词赏析往往通过赏析固有的事物或景色,进而推敲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师在教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中的意象,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情感,然后融入这个意象,鉴赏独特的意境,展开联想,逐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诗词欣赏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体会古诗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挖掘古诗词的主旨以及内涵,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延伸古诗词的内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层面,如此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对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诗词教学的精髓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作者的感情作为教学着力点,将原本表达诗人一个人的情感延伸成带有教育意义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古诗词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趣,简练的诗句中有着独特的哲理以及韵味。教师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通过感情升华的方式,将做人的哲理融合其中,向学生传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以及淡泊名利的人生哲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向学生传达蕴含在古诗词文化中的教育的精妙,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又能让其充分感知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优良品格,可算是一举两得。又如,在《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教学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乡书”和“归雁”等具体意象,想象身处外地的游子、大雁南飞等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思乡的游子,身临其境体会远在异乡的孤独、悲伤,以及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
除此以外,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蒹葭》中,作者直接表达了年轻人的爱慕之情,表达方式采用的是直抒胸臆。又如,在《泊秦淮》中,运用的是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利用沙、水、月、烟等来烘托出凄凉、清冷、寂静的情感,将忧国忧民的悲伤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雁门太守行》中,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一首诗的形成和它所要表达的情感,离不开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如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作者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等。刘禹锡和苏轼的很多诗都是在他们被贬后心情低落时写的,必须结合他们的心情才能理解诗的意思;杜甫的诗大多是在一个动荡贫穷的时代中写成的,如果你不了解他的背景,就很难理解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从何而来。这些诗人的经历和境遇离不开当时的背景,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只有把诗词与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深刻地体会这首诗描写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
为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体会作者的细腻情怀,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以后,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有效地融入情境,让学生感受与思考,使其灵魂得到升华。例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建构的方式将这种凄凉的意境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孤独的情感,由这一幅秋郊夕照图中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夕阳的感悟和积累,体验不同山水的荒凉气氛,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一来,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也能深刻地体现,寓教学内容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对学生存在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
古诗词的语言习惯与现代诗词的语言习惯大相径庭。一方面,学生往往不清楚单个词的具体含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在许多经典诗词中,诗人的表达往往晦涩难懂,在平淡的叙述或具体的风景中隐藏着情感,并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鉴赏,就必须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将知识形象化。在赏析《行路难》的时候,有学生会选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其表达的豪情万丈、大气磅礴;也有学生选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其实这两句诗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对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可能很难感受到到底是怎样的难度,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去了解这些大河、冰川、雪山等情景,通过音频声情并茂范读,疏通文义;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从而对诗句有更深的理解。
此外,鉴赏艺术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能够抨击心灵的过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现代社会拥有很多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些资源和手段应用起来。例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诗词已经被编成了现代歌曲,广为传唱,其诗词内容优美,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把音乐下载下来,让学生通过听歌的方式来学习,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古诗词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文体,这其中不仅有特殊的格式,也有其独特的韵律,它的每一句话都有其固定的顺序,韵律也基本固定,所以在诵读过程中,才能做到朗朗上口,才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妙不可言。学习古诗词,要从诵读着手,学生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词,一来可以对诗人的感情有初步的领会,二来能够从韵律着手,探索诗人想要表达的事物情志,有利于理解诗词,更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古诗词的意境之后,选择一个角度去欣赏这些古诗词,并在其中给予简单的引导,这样古诗词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诵读教学自然而然就成为古诗词赏析教学中的首要内容,也是最为简单的内容。在古诗词诵读过程中,还需要体会古诗词的形式之美,有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对称结构和韵律。例如,押韵在古诗词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就像现在的音乐有节奏一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诗语言表达形式的优美。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伴随着韵律形式的变化,而声调和斜调的变化使古诗词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韵律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感受这些古诗词的形式之美,让学生不仅能够真正领会古诗词的语言表达特点,也有助于他们把握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小组学习法,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整合大家的智慧,从而拓宽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跟着播放的音频去朗读,朗读音频给这一首小令配上凄凉而又哀愁的音乐背景,这一音乐背景可以将作者秋思的忧愁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种凄切悲苦的氛围会在班级内部形成,而部分学生的脑海中也会渐渐浮现出作者在夕阳下的孤寂身影。这个时候,教师再将学生分组,让他们2—3人一组进行练习,模仿音频中的朗读方式,重点勾画其中的重读以及轻读部分,并且双方互相点评,然后再根据这些重读以及轻读的字眼,去分析作者当时怀揣着一种怎样的情绪,以此读出感情和意蕴,直至能够熟读成诵为止,由此促进学生对这一首散曲的理解,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
总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表达极为立体,情感极为丰富。古诗词以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诚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去读,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领略诗歌意境,深刻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陶冶诗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