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鉴
(江苏省南京市四方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深知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美术也不再单单是一门“技能”供给学生学习,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基础上,深入感知美术学科所带来的文化熏陶,素养熏陶,进而完成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作为美术学科主讲人和引路人的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美术图像识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美术表现的引申拓展,进而有效当代小学生的审美态度;并且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在已学美术作品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将具有优秀创新理念的中西方美术作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进行深入讲解,但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拨乱反正”,充分感知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文化理解,杜绝出现“崇洋媚外”的现象,也应该适当避免过度的东方美术文化盲从现象。以下是笔者关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浅识拙见。
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排在第一位,也是后续四个的基础所在。但,“图像识读”能力也是常常被部分小学美术教师所忽略的,究其原因无非四个字“习以为常”。相信在很多人看来,了解一幅美术画作或一件美术艺术品,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它,那么这个观察的过程常常就教师或者学生当作“识读”的过程,从而忽略对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依笔者所见,图像识读重点在于“识读”二字,“识”在含有“认识、欣赏”之意;“读”字则含有“阅读、深读”之意。因此,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深入引导,一是有方法地欣赏感知美术作品,二是可以有效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个人背景以及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三方面进行深度阅读。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美术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掌握会欣赏、能阅读深思考的美术作品识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桥》一节时,我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投放了我国较为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的部分图片,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在学生们观察结束后,我问到:同学们,赵州桥有什么特点呢?学生A说道:赵州桥很长,很宽,在那么宽的河岸上。学生B说道:赵州桥上面的栏杆都是石头的。学生C说道:赵州桥是一座石头桥。我听后,则说到: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但是在表述中有些问题,这可能跟你们欣赏赵州桥图片的方法有关,接下来,我们重新进行欣赏,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进行,首先观察整个桥的特点,然后在进行四个角的分析,最后进行汇总表述好不好……学生们二次欣赏后,学生A说道: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长宽都比一般的桥要大很多,但是我没有找到支撑桥体的支架,仅仅通过几个拱洞就可以将这么宽大的桥体进行支撑,还能保存这么长时间,说明我国古代的建桥技术真的很厉害。我听了便连连点头。
除了合适的美术作品欣赏方法外,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情感进行深层次阅读也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进行的。
例如:在《看新闻,画新闻》一节教学时,正逢国庆节前夕,我借助教室内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 武昌起义》(局部图例),并在图片的一旁进行简单的画作描述。当学生们欣赏一段时间后问到:同学们关于这幅画作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诸如此类的回答:武昌起义军前赴后继地奔赴前线,力求起义活动的胜利。笔者思考片刻对着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欣赏此类作品时不能够单单表达出作品表面的东西,欣赏一幅画作应该秉承丝毫不漏的原则,细致到每个人物动态的表象,立足图像结合创作背景,以归纳、提炼和升华作为艺术作品赏析的三个步骤,从而读懂画作……随后学生们纷纷陷入了沉思,一位同学的发言打破了原本课堂的安静,该生说道:从这幅局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点,一是武昌起义军前赴后继地奔向同一个方向;二是每个人手中都那这武器,这些武器造型不一;三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显露出无私无畏亦或者带有一些激动和怒号,从这些浅层表象中我们可以读出武昌起义军对于封建制度对于清王朝的憎恨,还可以读出他们的团结一致与个人牺牲的无私无畏,此时的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辈勇于牺牲无私无畏的精神,努力读书成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推动者,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谈……
在美术界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疑问,那就是说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关于美丑的评判我们不妨归结到学生审美态度的养成层面,可以说二者是可以同时存在也是在对比中进行解读的。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我们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时,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切勿“压一抬一”,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好中华文化的正确传播,还需要帮助学生们正确认知西方“泊来文化”,引导他们正确的认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态度,让学生们对美丑辨析问题做到正确评判。
例如:在教学《包的世界》一课时,我将事先准备的两个教学道具带到了课堂之中,一个是现代工艺所生产出的书包,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军人所配发的绿色单肩包,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包,你们认为那个包比较漂亮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观察时间结束后学生A站来啦说道:我认为现在的书包比较漂亮,我也有一个类似的书包,这个书包背起来特别舒服,即时后面放满了图书也不会感觉很累,而且这个书包的功能区划分很科学,既有给我们放水杯的地方,也有让我们放文具的地方,还有放零钱和公交卡的小包。学生B则说到:我觉得这个绿色的书包很漂亮,我的爷爷是一名军人,他就有这样的背包,跟我讲述了很多那个年代的故事,他们那个年代就是背着这样的书包传递信件、互赠礼物,可以说那辈人就是背着这样的书包建设祖国的,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看到这样的书包就需要回忆起那个年代的故事,进而好好读书。我听后说道:其实这两个书包都挺漂亮,现代化的书包漂亮在它的工艺,那个绿色的背包漂亮在它承载了那个年代的故事,美丑好坏一说需要结合具体的事情,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充分考虑一下,多为他人想想也多为自己想想。学生们听了纷纷点头。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图像文字或者艺术成品,它更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独有的地域或者国家文化。比如我国古代的美术作品就大有不同,唐代偏向泼墨山水,各类美术作品创作者更倾向于表达出自己在盛唐之时所独有恢弘大气的艺术格局;而宋朝则截然相反,宋时的画作大都描绘平民老百姓的细致生活如《清明上河图》所刻画的开封寻常人家的点滴细节。可以说,中西文化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进行完美解答,而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文化的辨析与升华。
例如:在讲解《现代建筑》时,我借助班级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分别展示了我国晚清时期建筑及同时期欧洲建筑,帮助学生们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在学生自由提问环节,学生们向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时期的建筑我国大都以青瓦木材为建筑主要材料,而欧洲却大量使用水泥钢筋呢?笔者则回答到:晚清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较为落后,欧洲地区则截然不同,他们大都完成了一次工业革命有了较为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钢材水泥的使用就较为频繁,从晚清时期我国的建筑与欧洲的建筑对比中同学们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A回答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学生B回答到: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就会造成一段时间内的落后,只有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俗话说“师夷长技以制夷”便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在保存自己文化的同时积极接触和吸纳他方文化,做到取长补短更进一步……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着这样一个发现,那就是在收集上来的学生作品中,他们所创作的鲜花永远都是红色花瓣、黄色的花蕊和绿色的枝干,大地一般都会涂抹上褐色,草地大都是绿色。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现象得出一个结论和一个疑问。结论是现在的学生大都很听话,基本上将我们所描绘的一些事物在画作中进行了展现;疑问是这样的情形不断出现,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好吗?答案是否定的,长此以往下去,他们的想象力将荡然无存。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打破这一限制,突破规则让美术课堂成为他们的思维发挥场,不拘规则让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想可以借助绘画表现出来,在此期间我们还应该朵朵鼓励他们,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肯定他们的想法。
例如:在《我设计的服饰》一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未来的衣服会是怎样的?A说道:我想未来的衣服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完全贴合我们的身体,并且衣服可以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身材外貌进行适时改变;其次是颜色可以由个人控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最后是自洗功能,这样可以省去我们洗衣服的时间。我听完又追问到:那么,这样的衣服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A思考了一下,继续说道:这种衣服应该不会很厚,一年四季不会换,衣服的后背应该背着一个小书包,里面除了放东西还可以喷射火焰让我们在天空中飞行,鞋子和衣服应该是配套的,鞋子上带有轮胎和喷射器,可以帮助我们日常出行和飞翔使用……听完,我说到:那赶快把你的衣服画在纸上吧,让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设计的未来衣服。
小学美术学科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们在学习美术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各种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都是通过渲染在白纸上的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我们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通过一张张绘画作品让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得以激活和提升。但是,美术表现能力的激活并不是简单的绘画,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绘画能力进行“区分”安排,力求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绘画方面促成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的提升。依笔者所见,我们可以将对学生的绘画要求区分为“命题绘画”和“半命题绘画”两个部分,在“命题绘画”中给学生加以一定的限制,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半命题绘画”中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打开,以画笔作翅膀,以绘纸做平台,让思维跃然纸面,让灵感展翅飞翔。
5.1 命题绘画中的美术表现培养。绘画并不是简单的图形勾勒,它需要一定的思维逻辑在配以丰富的色彩来展示,否则只能说是一堆各种颜色的线条在纸面的不规则排序。在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开展,那就是“命题绘画”,给学生一个绘画的主题,让他们在主题的限制中完成绘画作品的创作,不仅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命题绘画”的含义并不是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思维限制,而是给他们的绘画范围加一个局限,比如说:以“树”作为一个命题绘画主题,引导学生们开展绘画活动,作为教师的我们仅需要将主题告知学生,而不需要告知学生“树”是这样的,树干、树枝、树叶该怎样绘画,颜色该怎样渲染,过度的帮助很可能事与愿违。
例如:在教学完《桥》一节后,我以“生活中的桥”为主题,带着学生们开展绘画创作。为了有效激发学生们的绘画欲望,我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中的绘画软件创作了一个简单的桥,并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画“桥”,大屏幕中的这座桥是老师生活中见到的,希望你们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桥的样子,完成本次绘画活动。当学生们开始动笔进行创作时,我走下去进行“欣赏”和“指导”。当走到学生小A的身旁时,我对小A所描绘出的“奇异桥面”所吸引,问他为什么这样画时,小A说:老师我这画的是未来生活的桥,那时候桥会在很高的地方,而且桥上的车再也不会有轮子,一辆辆都是在“漂浮着前进”。我点头并夸奖了他。走到小B身边时,他所描绘的是我们在公园中所常见的依水桥,他说到:我很喜欢在这种很靠近岸边的桥上玩耍,我可以看到水中的大金鱼,有时候真的很想下去抓一条……当学生们都上交了自己的作品后,我发现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非常细致,并且有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生活进行联想,绘画出未来生活的桥,美术表现能力在桥的绘画中得到了一定培养和提升。
5.2 半命题绘画的美术表现培养。相较于命题绘画中的限制,半命题绘画相对开放,学生们可以在开放的命题绘画中,彰显自己的绘画思路,并且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美术发散思维,让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跃然于纸上。
例如:在教学完《动物面具》一节后,学生们大都掌握了各种动物的面部表情特点,我则顺势带着他们进行以“XX面具”的主题的美术工艺品制作。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学习了《动物面具》一节,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制作一个面具呢?下面老师将工具给你们发下去,请开动你们的想象力,来做一个和他人完全不同的面具吧……学生们听完便领取了工具开始制作。制作完毕后,我让学生们都戴上自己制作的面具向他人进行展示,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小老虎的面具,有的则是小兔子和其他动物,有的更是异想天开画了一个奥特曼的,还对其他同学说要保护他们安全……一个个面具下是一张张天真的脸,一个个面具上的图案让我看到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的彰显。
在素质教育深入落实的当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需要将美术教学的“主战场”从教学课堂延伸到课下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及空闲时间,积极引导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融入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玩学兼顾的小学美术教学目的。比如,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前往所在地的美术馆,带着他们感知美术的发展史,并对每个发展阶段的重点作品进行深入讲解。用这种方式来唤醒学生们的美术文化认知,感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激发他们的美术思维,打开他们的思维,让更多的想象力通过绘画或者美术工艺品得到展现。
总而言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辅助,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所转变是作为我们的职责,在课堂中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美术作品识读能力,并通过美术作品感知升华思维及文化认知是我们需要去做的,美术创作需要打破规则,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将不被限制,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够有所展现,进而逐步成长为新时期的新兴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