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淑波
(平山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玉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同时在玉米种植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玉米自身具有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适应性强等优点,在我国玉米种植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可以稳定玉米的产量[1]。
玉米种植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玉米病虫害防治要从玉米种植中出现的常见病虫种类入手,做到有针对性的防治[2]。
1.1 小斑病。玉米种植中常见病害之一,会侵害玉米的叶片、茎部和籽粒等,由于在发病时会呈现褐色的斑点,因此被称为小斑病。这种病菌是通过气流等自然因素传播的,在发病初期就会体现出逐渐扩散的趋势。
1.2 黑粉病。也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病菌主要会侵害玉米的胚芽部分,并且在玉米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瘤状物。这种病菌蕴藏在土壤中,等玉米到了生长的重要时期,就会受到这种病菌的侵蚀,并且会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加快侵袭的速度。同时,这种病菌也会影响玉米周遭的作物。
1.3 大斑病。玉米常见病害类型。大斑病会造成玉米叶片大范围受损,这种疾病会慢慢让玉米呈现青褐色的大斑。在梅雨季节,这些斑点还会生长成黑色的霉状物。
1.4 玉米螟。玉米螟的侵害会从春天一直延续到秋天,这种害虫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2.1 掌握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玉米种植户必须掌握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够对常见的病虫种类进行有效的区分,通过观察玉米的整体特点判断病虫危害的程度,并能够依据相关的理论,对这些病虫害进行及时的处理。除了常规防治手段外,近些年生物防治也成为病虫防治的有效手段,这一技术符合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通过引入病虫的天敌,比如赤眼蜂等,可减少人工的投入,提高病虫防治的效率。同时,生物防治技术也能够减少化学物质对人类的危害,让更多的绿色食品走入人们的生活。在防治方法的应用上,种植户也应选择适宜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手段,对病虫进行诱杀[3]。
2.2 创新玉米病虫害防治模式。在种植管理过程中,种植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玉米可能存在的病害危险,并且通过系统监控提高对病害发生程度的判断,及时的调整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大面积的危害。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采用科学手段提高对玉米生长情况的监控,并进行定期检查,将病虫危害扼杀在摇篮里。在进行数据采样和分析的时候,技术人员能够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交叉对比,处理分析玉米的具体生产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病虫威胁。在日常玉米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监控和抽查的方式,定期对玉米进行抽样检查,详细的记录玉米生长环境特征,预判可能存在的病虫危害,并尽可能的改善周围的种植环境,不给病菌留下生存的土壤[4]。
2.3 强化玉米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关系到社会多个层面,因此要提升相应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应改变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加强日常巡视,改变出现病虫害才加以重视的局面,从政府层面为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思想宣传,意识到玉米病虫害防治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剖析,制定更加长远性的规划。由于农技人员所推广的面积较大,因此大量的时间还需在广大农村地区,因此教育培训模式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应注重远程化的培训方式,改变传统线下培训模式,注重农技人员的线上能力提升,同时还能将更多的技术推广心得在线上进行交流,让其他技术人员获得更多经验。最后,线上技术培训的弊端是不能了解技术人员的学习情况以及综合能力,因此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此激发技术人员的主动学习性,并为下一步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