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霞
(新疆阿勒泰哈巴河县第二小学 新疆 哈巴河 836700)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考试结构的特点,对于理论相关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较为看重,而缺乏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待提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结合其认知理念和生活经验为其提供良好的语言运用场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新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1 学习活动形式化。在新课改不断实施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因此不断尝试教学创新,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在没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展趣味化教学[1]。在很多时候,学生还未能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就急于通过“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开启课堂,而这种教学形式看似热闹,吸引了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往往让授课活动流于形式,失去了一定的教学深度和内涵。而这反映出了一个严重的教学弊端,即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重视阅读教学,就很难保证学生能真正课文的内容,也就很难深刻体会和感悟文本中的情感,不利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1.2 个性取向绝对化。第一,阅读选择成为假象,教师经常在学生还没读完整篇文章的时候要求其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而这样引导的结果就是学生只对课文的某个部分进行精细化阅读,就没有机会接触还没读到的内容,最后对文章的理解也是片面的[2]。
第二,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但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经常会借讨论的机会谈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导致讨论活动流于形式。
第三,过分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在与学生进行问题互动时,通常会用到“你的想法很独特”、“这是你个人的理解,很有道理”等语言,很少直接说“不”。而小学生本身并不具备分辨知识的能力,听到老师的肯定后,就很难对接触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不利于其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评价单向化。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流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在评价环节更倾向于赏识评价,通常会用“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等语言进行廉价奖励,让教学评价越来越单向化。而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批评和纠错,久而久之会造成对学生的误导,使其产生“我真聪明”、“我回答得真好”等错觉,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虽然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地肯定学生,因此,教师要对此作出一定的调整[3]。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使其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基础上积累字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也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1 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分析文本情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展示与之相关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小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会有更强的感知力,能更敏锐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4]。因此,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引导小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本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六月的西湖的赞美和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课堂之初可以展示六月的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同时展示《赠汪伦》这首送别诗,并介绍创作背景: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经常在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前来踏歌送行,于是李白作出了这首诗抒发感谢之情。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展示相关图片,促进学生理解相关背景。本诗主要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好友的深情厚谊。接着,教师重点解释“踏歌”的含义:踏歌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人们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边走边唱。讲到这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踏歌”的视频,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种歌舞形式,而为了让学生能快速领悟本首诗传递的情感,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动画视频,使学生感受友人分别的场景,并能通过“忽闻”这个词感受作者事先并不知道汪伦前来送行,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加上视频中背景音乐的感染,学生能更为真切地理解李白对汪伦的感谢之情,从而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包含的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出古诗词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情感,进而提高语言能力。
3.2 加强问题引导,训练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使用合理的互动语言,既要保证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要保证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5]。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回答有所预测,并设计出合适的评价语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题目本身就很有趣味性,学生都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课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加入更多的问题,引发小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如在课堂的最初阶段,可以提问:同学们都听说过恐龙,那么当听到“恐龙”这个词汇时,你能想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能结合自己对恐龙的了解情况进行回答,如恐龙的体型很大,能喷火等。而对于这个回答,教师可以先肯定,再指出不足之处:同学们回答得都很积极,但结合科学家们的研究来看,恐龙并没有喷火的能力。接着,教师再进行如下引导:本课的内容主要讲的就是恐龙飞上蓝天的过程,下面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即“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什么时期?经历数千年的变化后,它们的后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能促使学生理清恐龙的演变过程。而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精细化地阅读课文,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从第一自然段的哪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三者的“毫不相干”,这里的“毫不相干”指的是什么意思?“二者”又指什么?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们都获得了哪些新发现?在读第二自然段时,文中提到了“给这幅古生物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里的“点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并结合同学们的回答给出客观的评价。通过这些问题,小学生在阅读时就会特别留意“毫不相干”、“点睛之笔”等词语,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对这些词语的运用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3.3 重视阅读教学,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政策的推行,小学语文教师及时转换了教育思想、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不再坚持“唯成绩论”,而是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新设计,期间为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需改进综合阅读教学策略,课上不再一味讲解基础知识,而是对课文的写作方式、结构布置、修辞运用都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强化综合语用水平,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展开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定生本理念,把握好时机引导他们进行后续感悟分享以及各类仿写、扩写训练,最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6]。
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架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对文章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深入思考,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文章起始一段从一本书入手,交代了此次事件的起因,从起因入手对买书的困难进行了说明:家中经济困难,困难到唯一的一个收音机也被拿去换钱,在这之间夹杂进我为了实现“买书”这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向母亲要钱。并在之后的文章内容中从母亲的工作环境,母亲的外貌,从其他人的话语中突出母亲工作的辛劳,在全文内容之中没有一个字写母亲对自己的爱,但是却又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将“母爱”这一思想表达出来,让人感受到母爱的真挚。在完成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这种写作方式为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仿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父母亲情之外还可以列举一些其他的案例,帮助他们对这种写作方式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写景色,写雪的白,不直接用语言说明雪花的颜色,而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辅助进行说明,如棉花掉进雪堆来,一个骨碌就再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了。在仿写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文字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教师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必须为他们提供交流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总结语用规律,并且能够明确不同语言环境下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技巧,因此教师在课上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首先组织同学们参与朗读活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同学们正式朗读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更好地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解析课文内涵,在此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传授更加科学的朗读技巧,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朗读语气,学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此外在朗读活动中同学们还能对同样的词句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差异有所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题临安邸》为例,优秀的古诗词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韵律之美,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韵律感可以被更加明显的感觉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改动,将其改为含义相近的其他字词,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如《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中关键字改为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通过关键字的改变,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这种改变与诗文内容和背后含义是否想符合,通过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3]。
课外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累积,保证所有人都能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课程改革期间,教师更要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目的优化课外拓展教学策略,在讲解课内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去阅读同主题或者同类型中外经典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课内外教学的有效连接,保证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能让他们阅读更加多元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强化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最终再将课内外所学知识有效连接,引导他们构建出更加全面的语言文字知识体系,进而强化他们的综合语用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同学们推荐绘本,让大家可以将文字与画面结合,更容易理解文字内涵,也能充分发挥出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过程中强化自身表达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为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8]。
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节选内容开始,逐渐将阅读范围扩大到小说全文,在阅读整篇小说的过程中使他们对鲁滨逊的人生经历和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情感的变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首先从节选内容出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鲁滨逊此前的遭遇和经历进行大致说明,在海上航行遭遇风浪,不得已被困在小岛上,在小岛上艰难求生的过程中不断准备物资,同时做好独自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大家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一个人流浪在荒岛上,那么你觉得自己会遇到哪些生存困难,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困难?”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沉醉在想象中,将自己代入到野外环境当中,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思考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生存任务。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会到课文内容上,对文章中的具体细节进行分析,思考鲁滨逊的情感变化,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主人公在冒险过程中表现出的进去精神和挑战自然的勇气与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对小说进行阅读,在课外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增加其知识储备,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固基础[5]。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环节,教师在落实课程改革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将这两个环节整合,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让大家能够对所学文章进行深层解读,从而体会语言文字中蕴藏的真挚情感与人文主义思想,最终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进行后续写作练习的过程中都能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授课期间教师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基于情境来展开后续教学、布置丰富的读写结合实践任务,此间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素材类型展开针对性讲解,如讲解记叙文时分析人物关系、事件发展走向,并且对其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详细分析,并要求同学们模仿写作,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保证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能力,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在不断训练中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整体运用能力,让他们可以养成良好的语用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9]。
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梅花魂》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章中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进行仿写,在文章仿写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6]。《梅花魂》一文主要以梅花这一意象为引子,贯穿整篇文章,并通过几个祖父与梅花之间的小故事将爱国情感与梅花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先对这种写作手法进行讲解,帮助他们认识到梅花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情感,其情感象征都是后来人将自己的经历与梅花的某些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其代表了某种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通过阅读深化他们对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认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确定这种写作手法的优势,再结合学生本身的生活经历,对他们在生活中相类似的情感经历进行描写。教师在布置写作主题的过程中应注意到由于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对于各种情感的感知缺乏认识,教师应从其生活经历出发,在写作过程中引导他们以亲情和友情为主要题目进行仿写,将生活经历如外出旅游、一起做游戏等活动与主题情感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高效教学[8]。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的授课特点和课程内容入手,在与知识学习相关的课内外活动中给学生创造语言文字的应用场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