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丽丽
(吉林省农安县实验中学 吉林 长春 130200)
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思维品质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思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是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头脑对外界事物的综合反映,与学生的自主判断过程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进一步细化,整个概念非常抽象,有助于全面综合地呈现不同个体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思维品质的特点比较显著:首先,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灵活性。教师需要关注对不同应用思维方式的深度分析及研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能够灵活利用不同的学习平台,自主获取充分的支持,进而提升个人的思维灵活度;其次,思维品质的批判性比较严重,这一点要求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综合论断及验证。学生固有思维的转变最为关键,只有落实这一工作任务,才能够确保学生整个思维过程以及方式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再次则是独创性,独创性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学生能够自主分析、主动探索、大胆想象,创作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东西,在与外界进行交流及合作时,学生还能够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建议和意见。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对自己的依赖性,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针对性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始终坚持鼓励教育,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思维品质,给予学生恰当科学的点拨,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及策略;最后,敏捷性。敏捷性主要以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反应速度为衡量标尺,良好的敏捷性有助于学生主动结合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极解决问题,了解问题出现的根源,进而实现对症下药。教师需要注重对思维特点的深入分析,剖析不同思维品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始终坚持细节教育,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一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良性成长,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以逆向思维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结果推断过程以及事件起因,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全过程分析,深入剖析不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时,教师则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独立分析,自主创作新事物。在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时,教师则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确保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思维品质包括思维内在的逻辑性、辩证性、创新性等几个方面。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关乎当下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也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当下的教育制度,高中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校园,并参与课堂学习,因此老师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及引导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英语区别于其他课程重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并围绕着英语学习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生活和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大量词汇、语法知识,也在老师引导下建立起语言逻辑,进一步提升语言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英语学习伴随着新文化融入,也帮助学生以开拓性视野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从而逐步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塑造,并更好地应用于未来学习、生活活动中。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了解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关键突破口,掌握恰当可行的育人策略和技巧。关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首先,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社会实践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学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完成个人的学习任务,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其次,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越来越高。教师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打造高效课堂、精彩课堂;最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对突破传统的育人理念有显而易见的影响。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提升较快。
3.1 教与学重心偏失。实际教学中常出现教与学分离现象,即老师一味以知识讲授为主,而学生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位置,这使得“教”重于“学”。但从长远教学目的来看,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被消磨殆尽,同时被动吸收知识,缺少必要的知识内化、建构知识体系的主动过程,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分析,过分重视知识的“教”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后续也不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育和发展。
3.2 忽视思维能力培育及引导。老师把知识传授作为首要目的会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缺失了思维培育的有效时机。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言,高中阶段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主,课堂学习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也促进其思维发展,但很多老师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培育的引导,过于强化了知识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重要却不知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到的知识除了应对考试还可以有哪些用处。学习活动陷入被动应试,短期内学生成绩能获得一定提升,但实际上学生思维并没有因为知识量扩充、眼界开拓而得到应有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它可以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通过多文化、多语言思维的碰撞,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探索世界,这才是教育应当实现的终极目标。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英语老师恰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中式英语、哑巴英语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3.3 学生重解题轻应用。由于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过分重视解题效果、应试技巧、知识累积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导致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知识应用,具体而言,学生强行记忆了知识,却没有很好地消化理解知识,使之阻碍个人能力的发展。这也暴露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忽视学生思维品质培育的问题,学生获得了知识却不代表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换言之,成绩好坏无法反映思维品质和能力,但良好的思维品质却能长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其发展个人综合能力。
4.1 积极拓展课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英语学习活动观注重在主题意义引导下,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进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等。任务型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任务,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激发潜能,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合格接班人。因此,以英语学习观为指引,创建任务型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立足于课本内容,老师可以适当引入补充信息和拓展知识,帮助学生拓展眼界,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理解知识重点。例如学习到At the end of the 16 century,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时,老师可以补充目前联合国官方用语的知识、如今全世界说英语、中文、西班牙语等语言的人数信息等等。这一过程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并非应对考试,而可以作为交流工具与世界上更多人沟通。除此以外,老师根据文中提到的 16 世纪做更多背景知识补充,鼓励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将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事实上,英语课程也是一门基于文化学习的学科,老师适当在备课过程中补充背景知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内涵以及思维差异,当认识到这些区别后,学生能更好地基于英语语言思维进行学习活动,促进学科学习。例如学习到Cultural relics 一课时,老师可以对各国文化遗迹、历史背景、保护措施等知识作为补充,做到立足于课堂放眼世界,开拓学生思维界限。
4.2 适时巩固教学资源,强化概括性思维建立。知识回顾一直是教学工作的必须环节,通过知识考查、随堂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能强化学生知识记忆。但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巩固教学内容重点不仅在于熟练应试技巧,而体现在帮助学生构建理性、科学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对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1“The Freshman Challenge”这一阅读文本进行讲解时,首先,本单元是学生由初中迈入高中所学的第一篇reading。从本单元的学习下,学生初步了解了本单元学习内容涉及青少年的生活,是高中英语的导入单元。所以首先在进行课前导读时,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章标题“The Freshman Challenge”,从标题的关键词“freshman”“challenge”可见,本文的主旨内容离不开新生在学校生活面临的挑战,也就是说本文很可能讲述的就是青少年升学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带来的挑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文的标题,从“freshman”入手学生会在心中埋下疑问,“What grade is he as a freshman?”进而联想到自己所读年级,猜测文章将描述的是高中新生;“challenge”则暗示了本文的主题是新生挑战,学生联系自身经历,猜想文章内容可能会涉及“difficulty of learning”“social activity”等。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本文阅读内容文本已有初步把握,对下一阶段文本的深入阅读已有一定的了解基础,并且主题与学生自身经历紧密相关,于是引起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阅读。教师完成导入阶段,带领同学们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通过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再与之前学生从标题对文本的预见相比较和验证,加强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思维品质。
4.3 巧用话题讨论活动,训练逻辑推理能力。话题讨论是高中英语课堂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学生通过课堂交流不仅营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也在这样一个英语表达机会中提升自身英语表达能力。而话题讨论活动的设置也可以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习惯做出相应调整,虽说英语作为外来语言,在语言逻辑和表达习惯上与中文有所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需要区别中文学习和阅读的方式,寻找适合英语的独特学习和阅读习惯。但是,英语与中文也有相似的地方,英语阅读与中文阅读类似,作者需要明确自己的主旨和思想,并通过文章语句有序地展现出来。事实上中文表达的含蓄性使得文章的主旨句隐藏较深,这培养了学生在寻找主旨句和中心句的思维敏捷性。而英语阅读较中文表达要更加明朗,作者往往会将全文主旨句置于文首和文尾,文段主旨句和中心句置于段首和段尾,这时则可以通过skim(略读)的方式来捕捉全文和全段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而当涉及文章细节内容如“when”“what”“how”“who”“why”等问题时,则需要学生通过scan(细读)的阅读策略审阅全文。以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文本探究和分析,促进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明细和重点,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水平的提升。
4.4 加强视听说训练,优化思维反应速率。高中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尤其注重于知识点应用,具体反映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而这于学生思维反应速率也形成正向相关。正如教育界普遍认识的,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重点应体现在语言知识的应用,而缺乏高效的思维反应能力便会导致学生无法开口说、不知道从何说甚至言之无物。具体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视听说的综合训练,但教学模式可以多元化、趣味化。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2“Reading for writing :A stone in the road”为例,本文讲述了一个国王以一块故意放在马路中央的石头来测试自己子民的责任心,最终只有一个小女孩将石头移开,获得了国外的赞赏和奖励。教师带领学生对阅读展开分析、深入分析过后,教师再向学生们提问:According to this text, do you think the king is wise? 通过此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筛选和汇总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想法,一名学生回答:“The king is very wise because he used this st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to test out a truly responsible person.”学生和教师均表示赞同。此时有学生对这一解答不够满意,他向教师提出质疑:I don't think so. I think the king is not wise. 认为国王并不是明智的,于是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are your opinion? Why? 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回答,“I don't think that the king was very wise,because no one learned anything from his experiment. The milkman,the woman with her water pot, and the other villagers continued on their travels without having changed their attitudes.”国王的测试只是测出了有责任感的人,但并没能改变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学生的质疑,再从质疑到得到验证,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含义,对文章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学生的思维品质建设打下基础。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教学工作者而言,首先要正视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设置导入环节、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思维习惯并提升思维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时,老师应作为榜样指导学生逐步构建思维框架,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不断优化框架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并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老师要充分发挥应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听、多说,从而在巩固英语语言知识点的同时也锻炼其思维反应速率,持续强化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辨证性,从而使学生思维品质获得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