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情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22-11-19 15:31徐学通
读与写 2022年11期
关键词:情景法治道德

徐学通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山东 东营 257091)

1.引言

初中教育之所以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因为该科目课程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同时影响着学生生活态度的形成、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初中生的思维尚不成熟,他们正值建立价值观念、形成生活态度的黄金时期,只有在这一阶段不断接受正确的道德思想影响,学习法律知识,才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意识。因此,不仅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课程要求,也是为了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必须着力寻找能够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2.情景教学法的内涵及创设要素

2.1 情景教学法的内涵。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用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得学生在心理、情感、知识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对社会现象或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来影响学生,因此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对学生产生启迪、暗示的作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而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这种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更乐于去思考和探索,从而使课堂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2 情景创设要素。

2.2.1 契合生活话题要素。引入问题情景,虽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教学支持作用,但必须强调问题本身所具备的生活话题特性。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生活习惯不符,或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那么学生则很难从这些问题中联想到现实。如果问题无法契合生活元素,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出现偏差,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会严重脱离生活情境。因此,契合学生的生活,围绕生活话题创设情境,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2.2.2 具有探讨互动要素。设计问题情景,最终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可探讨性,缺乏可以深入探讨的互动要素,那么这样的问题也很难调动课堂气氛,甚至会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效果。之所以要积极讨论,就是因为要辩证的去理解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单向灌输正能量。如果无法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学生理解事物的正面性,而不知他的负面性,才是真正的丧失了主观判断力。因此,探讨互动才是设计问题情景的关键,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3.情景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教师革新思想,转变学科教学理念。教师思想及其秉持的教学理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要想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先革新教师的授课思想。事实上,传统教育出现的问题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束缚,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向学生讲解考试需要的内容,并要求他们刻板记忆,并不会主动对知识的社会价值、情感内涵展开分析。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是刻板、浮于表面的,无法真正理解其核心情感,自然也无法将其内化于自身思维体系和知识结构中,整体教学呈现低效特征。在新的育人环境下,要想通过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加强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育,教师必须先革新自身的教育思想,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建立“以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为主、帮助他们内化道德与法治思想”为主的教育理念,时刻秉持该理念组织工作。这样一来,学生接受的教育指导更加深入,能够在教师的全新理念指示下展开更深刻的学习,整体教学和学习有效性必然能够实现质的飞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引入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更为精准的找到学生喜欢探讨的话题。并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话题中拓展想象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契合学生的生活元素。那么,依据以上两点,便可以创设最适合本节课探讨的问题情境。以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友谊,真正认识到交朋友的重要性,但是也要清晰的明确交友目的和方式。为了让学生更为明确交友对自身的意义,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你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向你的朋友倾诉?当遇到高兴的事情时,是否也会向你的朋友分享?一系列问题非常契合本节课程的探讨方向,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重新产生对友谊的认知,所以这样的问题设计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探讨性。在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交友方式时,教师可以提问:怎样的相处方式令你与朋友之间更舒服?如果朋友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你是帮他出主意呢,还是直接帮他解决困难。如果朋友希望你来帮忙解决问题,但是你又无能为力,那么你是否应该拒绝呢,又要怎样来拒绝呢?上述问题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可能遇到的问题,那么课上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实际上是要告诉学生交友的原则、目的、方式。在提出问题之后,将学生的思考带入问题情境,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积极探讨,并帮助学生找到明确答案。

3.2 丰富授课内容,加强课堂教学强度。丰富授课内容也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对其重要意义和情感内涵形成深刻理解,从而提升个人素养,这种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就是课程教学有效性积极变化的过程。但是就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来说,大多数教师都将注意力局限在了讲解教材文本上,忽略了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导致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局限性,阻碍了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想在当前环境下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必须先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研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机会,让他们突破学习局限、对教材内容形成新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无论是从互联网寻找一些网络素材,还是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寻找本校所用教材没有的内容,都是不错的选择,都要围绕课程主题展开。如此,学生在课程教育活动中可以更全面地接触知识、更综合性地思考问题,其收获必然是丰富的,整体教学也是高效的。提出问题只是创设学习情境的一个必要前提,但是问题本身并没有绝对标准答案。而学生在进一步的讨论中,才能通过思想的碰撞、积极的互动,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一答案对学生理解课程知识非常重要,对理解法治社会、道德底线、公序良德都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探讨出的结果本身也具有共识性。而这种共识性便是建立在学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普遍看法。所以即便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发自内心的选择,符合道德标准和法治观念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以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为例,课上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样的问题本身较为抽象和模糊,但事实上生命是无法达到真正的永恒,那么学生如何去探讨这个问题呢?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播放提前制作的视频短片,将生命濒死状态呈现给学生。而后,让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何在,并以此为话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和无法永恒的冲突中陷入僵局时,教师可以播放下一段视频,讲解那些生命达到永恒的案例。最美逆行者用他的生命去挽救了无数人,那么他的生命则在生者心中永恒,也是这个社会所有公民对其生命价值的最高认可。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之下,学生进一步思考生命永恒的价值。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互动探讨环境,课堂氛围自然更为活跃。而且学生积极的思考也会指向一个更高价值的答案,那就是生命虽有终结一日,但生命的价值却可以留在世间,那么也就达到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3.3 尊重学生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模式下的学习方法、效果展开对比不难发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活动,其教学效果远超于教师灌输。因此,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为目标,教师要调整课程组织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以“个人能力局限”最为突出。一些学生由于之前并未积累足够的自主经验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经常会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困惑,从而影响自主能力发展和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从解决该问题出发,站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立场上寻找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又能增强学习效果的课程组织策略——小组合作应运而生。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能够在小组交流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自主能力对知识展开交流分析,从而实现新的理解、获得新的收获,不断提升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久而久之,随着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组织课程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必然会实现质的飞跃。

3.4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共鸣。除学生自主性影响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之外,是否存在合理的情境支持、教师指导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授课效率和效果。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创设更加合适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指导激发学生情感共鸣[3]。一旦学生在情境支持下和道德与法治知识及教师产生了情感共鸣,他们就能更积极地学习、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提升自我。反之,若他们始终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停留在理论层次,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然迟迟无法得到提升。教师必须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方法,如讲述案例故事、展示真实社会生活图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为故事主人公、事件参与者。这样一来,学生必然会调动自身情感去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对教材理论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层次的认识,教学有效性也就更加理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书本上枯燥的文字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影视呈现在学生面前,比较符合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我们的人身权利”时,创设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认为读书没用,不让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买东西时往往有些人缺斤少两或者以次充好、很多人的信息被泄露被电话诈骗、孩子不听话被父母打等情景,通过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情景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些情景中都触犯了哪方面的权利?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自身权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或周围人群,有哪些我们认为正常其实是在损害我们的权利的现象。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了原来身边有很多事都涉及到了自身权利,小到照片被别人乱画、大到人身受到伤害,都和自身权利有很大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5 加强学科融合,统筹道德法治知识。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还在其他科目知识中有所体现,如语文、英语、历史等,将这些内容进行统筹研究并整合教学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和素养提升更加高效。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尝试进行学科融合,通过统筹知识向学生传递更丰富的道德思想和法律知识。但是回顾过往工作,大多数教师做得并不是十分理想,缺乏对其他科目中道德知识、法律内容的研究和整合,将学生学习局限在了本学科范畴内,阻碍了他们对知识的统筹学习和运用。教师必须改变刻板思维,加强学科整合,积极在历史学科中挖掘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将语文科目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引导学生从中学习传统道德思想,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综合研究和整合运用。学生接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收获必然越来越多,课程教学有效性自然越来越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时,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与所学知识互相印证,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自身安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与法治素养。比如,在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常见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保障自身安全?如过马路时应怎么做才能最安全?学生们就会纷纷发言“过马路时要左右观望,确认没车时快速通过马路”“在十字路口要注意交通信号灯的变化,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等等。通过创设这些贴近生活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自我保护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这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

3.6 合理运用媒介,助力学生深度学习。传统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所以会出现有效性差强人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媒介的合理运用。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要想改变这一状态,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必须加强对媒介的合理运用。这里的媒介,既指电子信息媒介,也指社会实践媒介。当电子信息媒介缺失,教师无法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具象思考,从而降低了教学有效性;当社会实践媒介缺失,学以致用的目标缺少实践支持,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授课与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借助媒体工具将知识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引导他们对道德与法治信息展开直观观察和具象思考,让他们在理解理论内涵后参与实践、感知其运用价值,必然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他们对道德思想和法律知识的掌握,促进其深度学习。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对电子信息及社会实践媒介的合理运用。不少学生以为违法、犯法的事离自己很远,对这方面的教学不以为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有的抽烟喝酒与社会不良人士接近,逐渐堕落;有的欺负低年级同学;还有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校园霸凌事件也会引发严重的后果。通过这些案例情景,让学生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重自爱向不良习惯说“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7 设计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教师要科学设计和落实评价机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再借助初中生的自我完善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帮助。然而传统模式下的教育评价存在严重的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评价形式过于刻板等问题,评价结论不具备良好的指导意义,不仅影响学生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甚至还伤害他们的学习信心,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无益。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调整评价方式,设计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如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步关注学生成长表现和最终学习结果;落实差异化评价,对基础素养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评价和指导方式等。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在最终学习结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调整,还能为其提供针对性教育指导,整体教学针对性更强,效果自然会更好。

4.结语

在初中阶段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有效性、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有利于社会高素质人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对此建立正确认识,积极在工作过程中寻找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让学生在高效教学下更准确地掌握课程知识,更迅速地提升自身素养。

猜你喜欢
情景法治道德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楼梯间 要小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把美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