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11-19 14:31吴静风
现代英语 2022年11期
关键词:英语口语口语思政

吴静风

(南宁理工学院文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是重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主要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挖掘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将其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途径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去,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素养展现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深度挖掘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自从出现就引发了高度关注,近几年来这一理念已经逐步在全国各地高校推广普及,并获得了理想的成果。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培育高素养的英语学习者也一直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教学要求应当直接对标国家和社会需求,教师应当通过优化外语课堂,利用语言的特性,精选辅助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把握语言工具性特性的同时,还能兼具语言的人文性,帮助学生善于思考、长于思辨,切切实实地实现育人教育。而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英语口语在为英语专业本科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听、说水平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育人作用[1]。

二、英语口语课程思政要素导入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

语言是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要进行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就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教学,在知识点的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由于汉语、英语之间存在语言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因此,要进行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且拥有高水平的英语表述水平,才能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从而进行跨文化交际,进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全球传播。

英语口语教学是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贴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真实交流语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口语交流中强化自身语感,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素养,且融合自身经历来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语互动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贴近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关注的思政内容,与学生开展互动沟通,来表达自身观点与意见,学生就更加愿意进行口语沟通交流,从而推动教学目的的达成,一举两得。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外语综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为社会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内涵,其中能够给新时代青年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历史人物与动人故事更是比比皆是,而对外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更是离不开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作为媒介。因此,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承担起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备很强的实操性。

三、“课程思政”融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实践

(一)敢于直谏的勇气

现今笔者所在院校英语专业口语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姚保慧主编的《英语口语教程》(第三版)。该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主题涵盖教育、社会、思想、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选材以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为主,且每一单元都会附上Discussion部分,供同学们开展一系列交流探讨。由于涵盖面广泛,该教材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思政元素,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将“课程思政”较好地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进行“Unit 5 Suggestions and Advice”教学时,再给学生介绍英语口语提出意见与建议的若干基本句型,例如“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on...?”“Do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Have you ever thought of...?”“I wonder whether you would like to....”之余,还会要求学生们同时思考中文里提出建议与意见的常用句式是什么,继而引出中国历史中以“直谏”(offer advice)著称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长河中以“谏臣”出名的人物如唐之魏征、宋之蔡襄、明之杨涟,而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当属楚国大夫屈原了,屈原反复直谏楚王,陈述自己的主张与救国观点,屈原的具体事迹无须赘述,而他胸怀家国、仗义执言、不畏权势的事迹迄今依然闪现出熠熠光辉,令人动容。而比起其他以“谏诤”而闻名的历史人物而言,纵向对比来看,屈原的处境更为艰难,面对的困难更大,当时楚国局面更加扑朔迷离,楚怀王更是颟顸不堪,屈原也需要更大的决心与勇气,他的事迹更是属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其精神也更难能可贵[2]。

(二)佳节与传统礼仪复兴

在课堂思政融于英语口语话题的践行中,关于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内容自然而然会占据一定比例,师生双方都对传统佳节有切身体验,将此元素融入口语教学中时学生接受度往往更高。春节,即农历新年,作为传统节日代表,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思想信仰、文化心理和生活娱乐,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在 Unit 12 Congratulations, Compliments and Holiday Greetings教学里致力于发现挖掘中国佳节元素,并广泛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得到的反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参与度提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为课堂口语对话练习设置场景对话,两位学生为一组,以“How did you spend your last Spring Festival?”“In your personal opinion what values can Spring Festival bring to us?”为主题开展口语会话练习,一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二来进一步了解本土文化,让学生思考中华文明传统价值取向,以及感受传统文化中对家族血亲的重视。我国传统春节历史悠久,春节时期人们会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不仅有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等,还要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热闹非凡。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英语来表述自己是怎样度过传统春节的,教师可以从旁点拨、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春节习俗的表达,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与爱国精神[3]。

2016年,英国BBC拍摄了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Chinese New Year: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讲述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春节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创造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课堂上,在进行完口语对话练习后,本人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节选,引导学生通过速记——口语的方式来进行口语对话训练,在感受传统春节的过程中接触到春节在全球各国的影响力,从而提高文化自信。而在喜庆节日里打招呼的方式,无外乎“拱手”与“作揖”,此二者均是古代社交礼仪中常见的行为,从周礼起源,二者融合了其他礼节并衍生了多种形式,而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传统礼仪也受到大家的关注,且慢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拱手”与“作揖”不仅可以表达对师长的尊敬,还可以与朋友之间互动使用。这使得“拱手”与“作揖”成为传统文化礼仪复兴的理想选择。

(三)家庭观念的重视

在Unit 11 “Encouragement and Surprise”课堂教学中,本人会侧重于提炼出该单元讨论部分(Topic to discuss:Family Values)让学生们展开思考与开启对话,教师提问“Describe something that you could never give away”并设想有部分同学将会回答“my family”,继而提出“What family valu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precious for you?”中华传统文化里极度看重家庭关系与维护血缘纽带,虽然当今世界趋向于少子化、核心化、原子化家庭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今青年学子应该忽视家庭观念,家庭的重要性对任何时代都普遍适用。农耕文明时代,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来源于经验,而经验主要直接得自于家庭内部的传承,尤其是长辈的传承;除此之外,一家之劳作往往需要家庭大部分成员共同参与其中、分工协作,因此国人向来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家庭成员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此外,学生们通常会对“考生”这一身份产生共鸣,会对古代生员的求学之路“心有戚戚焉”。古时考生求学之路往往凝聚着家族内部几代人共同的积累与努力,今之学子同样不遑多让,一路走来伴随着多少父母十余年如一日的关心与付出。在当今,牛津词典对家庭的定义是:“A group consisting of two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living together as a unit”,“unit”意即构成整体、统一体的事物或人,强调的依然是家庭的整体性,家庭亲族以血缘纽带维系,无论身在何方,父母与子女之间在心灵上也是不可割舍的统一体,都会互相牵挂。作为现代学子,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虽说父母未必要求子女日后在物质上“报答感恩”,但子女在内心深处应感谢父母长期以来含辛茹苦的付出与多年如一日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敬爱护,争取实现个人幸福与家庭和谐并行。

(四)同情与仁爱之心

在 Unit 8 “Worry,Concern and Sympathy”课堂教学中,由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深深的忧患意识,中文里自古以来从不缺乏表示忧患的俗语,本人会将这些俗语翻译成英文展示给学生,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ast experience,if not forgotten,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好了伤疤忘了疼”(Once on shore, one prays no more.)、“未雨绸缪”(repair the house before it rains.)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民族智慧。在表示同情之心、恻隐之心的俗语中,中文里卷帙浩繁的语料库里自然而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例子,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Be strict with oneself and lenient with others.)“恻隐之心,人皆有之”(All human beings are capable of feelings of empathy)“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spect the elderly in other families just like you respect the elderly in your own family;Care others'children as you care your children.)。此外,《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not do toward others anything you would not want to be done to you)也是具备同情心同理心的体现,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显得过时;儒家学说里关于“仁”的表达本身就契合了单元主题“showing sympathy”,“仁”(benevolence)是孔子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仁”不仅代表着孔子对个人品格的理解,也构建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关系。孔子与学生间的多次问答都是围绕着“仁”展开的,该理念能够启迪学生重新思考教育的人性基础、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感,长久以来都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取向。“爱人”是“仁”的核心思想,是孔子在最基本的情感基础上,将“仁”的思想、个人修养和家庭关系推广至社会人际关系中,只有广泛地爱护众人,才能达到近于“仁”的道德水平。孔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结晶和历史积淀,虽历经岁月打磨,却依然散发出无尽的生命力,并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流传至今,“仁”的观念应该成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价值追求[4]。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英语口语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模式均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教师在授课时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在课堂上融入中国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结合时代特点,依据行业需求,遴选合适载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维度将思政内容、德育培养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始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猜你喜欢
英语口语口语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情感过滤假说的小学英语口语纠错策略的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酒中的口语诗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