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斐 陈薪如 王心怡 陈灿
(苏州城市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0)
英语演讲是一个比较多元化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要实现相关专业知识和外语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学生要从单一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转为多元化的语言应用。英语演讲除了要有一些必须的语言技能以外,还要有一些相关的技能积累,如演讲的技巧、演讲稿的撰写以及演讲在现代交际中的应用,因此研究英语演讲是一个比较有实用性的主题。事实上,Ferris(1998)对来自加州三所大学的768名非母语英语课程学生的调查显示,70%的学生声称在课程内容的正式陈述方面有困难。此外,学生们认为,在七个口语/听力技能中,正式口语是最重要的技能,他们希望在非母语英语课程中接受额外的培训[1]。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演讲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学习或者线下听课,互联网打破了线上与线下的屏障,并且更多的人选择网上视频教学。而在这之中,“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则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是最为广泛认可的英语演讲学习平台。每年3月,TED大会都会在北美召集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与探索,他们最终将通过演讲的形式来将他们的经历与经验分享给观众与听众,这对学生的英语演讲学习深有裨益。
(一)观察与实验对象都是大学生群体,一方面便于观察,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比较具有参考价值,英语演讲的学习主体也是大学生,因此便在大学生内部展开调研。一开始调研范围较小,通过开设英语演讲课,在班级内部进行了调研,之后又将范围扩大,实验对象变成了全校学生,不再局限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了。通过阶段性的调研,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二)对小范围的调研,采取了较精细,花费时间也比较长的方法,组内成员对班级学生展开了一对一访谈,采取的是访问调查法,并在英语演讲课上观察研究对象,由此来了解大家学习英语演讲的动机、对英语演讲的看法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观察对象较少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调研结果较片面,不具有代表性,毕竟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占了大学生的很小一部分。
(三)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相较于本班级内部的调研,开展起来更困难一些,于是本次采取随机选取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调查他们对英语演讲的相关看法。这个调查问卷不再是局限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包括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
(四)除了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本次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参考了他们的各科考试成绩以及课堂展示情况,选取了班级一小部分的学生,这些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英语基础都差不多,我们组建成一个小组,由科研项目小组成员指定“TED talk”学习视频,每日布置给实验对象,并进行学习打卡,观察他们长期下来英语方面发生的变化。
这次的问卷调查面向的群体较为广泛,包括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通过这次调查,小组团员发现,总体来说大家对英语演讲的动机不太明确。动机具有指向功能,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了解英语演讲的动机会更加强烈一些,因为英专学生有相关的选修课可以学习,让学生有了系统学习英语演讲的机会,对提高自身演讲能力和口语水平有着极大的需求。而对非英专的学生来说,英语演讲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并非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英语演讲兴趣索然。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英语公共演讲的经验。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会给予学生在课堂上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很少会去进行演讲活动,即使会参加演讲类的活动,也不会选择用英语来研究,毕竟英语演讲对英语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便很难开展演讲。公共演讲是一种技能,需要不断地操练和实战才能取得成效。演讲的呈现效果与练习和实战的次数成正比[2]。
第一点也指出了英专学生的英语演讲学习渠道,根据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演讲的方式大多是通过“TED”以及课堂。而非英专的学生的学习渠道就比较有限了,他们接触英语的方式是通过英语课,因此对他们来说,英语演讲是一个相对难以接触到的领域。
英语专业的学生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接触“TED talk”这一学习渠道,就笔者而言,在大一的时候,老师就将其作为英语口语的学习对象。深入挖掘“TED talk”可以发现,它里面的视频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英语口语、英语演讲等这些具有学习性的内容,演讲的内容也能给学生提供演讲稿撰写的新思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即使是不怎么了解英语演讲的,对“TED talk”也是有所了解的,只是并不会对其做深入研究。
1.组内成员观察结果
小组成员各自选择了五名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长期观察,通过观察对比他们学期初与学期末的英语演讲表现来得出结果。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动态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因此此次的实验将语言能力作为定量,语言运用(performance)则作为变量,通过观察语言运用的变化来得出实验结果。在被观察的学生中,主要对比了他们综合英语和英语语法的成绩,他们在词汇量以及英语的基础运用方面是处于一个差不多的水平,这对研究学生的英语演讲是很有益的,变量减少,结果就更有说服力。15个学生刚开始演讲时普遍都不自信,语言也很单调乏味,同一时间开始他们按照要求观看并学习“TED talk”,并且共同参加英语演讲课。在英语演讲期中测试中,较学期初进步了很多,主要表现在表情、动作上,学生不再像之前那样容易怯场了;在演讲结构方面,学生可以注意到演讲稿的开头要开门见山,鲜明地提出观点,在演讲稿的中间部分要用各种论据支撑观点,感染听众,并且在结尾加强说明论点并得出结论,而不是深入研究“TED talk”之前那样泛泛而谈,就事论事。
在演讲内容方面,学生逐渐做到了主题鲜明和内容完整,语言富有感染力,形象生动。与此同时,学生也熟练运用了明喻、暗喻、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而不只是单一的说明。并且开始熟练运用事例和典型的人或物,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阐明道理和主题。在用词方面,学生也开始考虑听众对象,注意演讲措辞,简明扼要。
2.受访学生学习心得
实验结束后,小组内部经过一系列对比、讨论,在观察对象中,挑选两位进步最大、最明显的学生,依次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第一位是黄同学,一开始她的英语口语处于一个较薄弱的状态,自称学的是“哑巴英语”。另一位是唐同学,她与黄同学不一样的是,唐同学对自己的演讲水平十分自信,只不过是中文演讲,对英语演讲,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想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更适合书面英语而非口语表达。鼓励她们参与到本次的实验中来,而实际效果证明,在这次实验中,她们确实受益匪浅。下面对两位学生采访时所分享的自我感受进行了概括整合。
黄同学:一开始我很害怕当着大家的面演讲,我甚至很害怕讲英语,有时候我就算对着稿子读,也感觉很不自然。通过一段时间对“TED talk”的学习,我开始有意模仿视频里面各个演讲者的动作、表情,尝试大胆开口说英语。除此之外,在“TED talk”中,可以积累到很多单词,这对扩大我的词汇量很有帮助。
唐同学:不得不承认,“TED talk”让我发现了英语演讲的魅力。这次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就包括了如何写好一篇演讲稿。一开始我对演讲内容的展开容易受中式思维的影响,毕竟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说话相较于英语过于迂回,在观察了一些native speaker之后,我对英语演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开场白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开场白的目的是让听众了解主题。这关乎到是否能让听众集中注意力,为演讲成功打下基础。从前的我自认为是“很好”的演讲稿其实并非是真正适合英语演讲的,对我来说意识到这些是我最大的进步。
小结:学生在学习“TED talk”之后,感受到了英语演讲的魅力,在接触了很多演讲技巧、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之后,通过自主挑选可借鉴之处,转化为自主演讲经验,运用于实际演讲中去,提高了综合演讲水平。
此次调查研究运用了三种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定性与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和小组讨论法,除了定性研究法,另外两种方法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比较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果。本次问卷调查范围广泛,调查对象具有随机性。第一,通过随机选取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英语演讲的了解,从而缺乏英语演讲的动机。第二,学生普遍缺少英语演讲的实践机会。英语演讲具有综合性高的特点,要求演讲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领域的丰富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演讲技巧。第三,学生接触到英语演讲的渠道十分有限。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演讲课、日常的语言学习来接触到英语演讲。而对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更多止步于日常的听说读写。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还了解到学生在学习“TED talk”之后,愿意开始尝试开口说英语。同时,不同演讲者的演讲风格也带给他们很多体会,没有将英语演讲局限于单一的体式,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慢慢形成自己的演讲风格。第四,“TED talk”中演讲的人群涵盖范围很广,学生也从中学习到了多元的文化以及具有不同特色的发音,对语音语调的学习很有帮助。
英语演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而“TED talk”很好地实现了不同专业知识和外语之间的融合。大学生是学习英语演讲的主要目标群体,在大学生内部展开关于英语演讲的调研与观察,并围绕“TED talk”展开研究,是希望激发学生对英语演讲的兴趣,更多地参与到英语演讲的实践中去,以及证实它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影响。通过对调研对象的长期观察,学生对“TED talk”反响良好,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演讲素材,从自身兴趣出发体会到英语演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