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琳娜
(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我国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经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较好的英语基础,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可以翻译英语相关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场合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为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将巩固语言基础和学以致用并重,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在发展学生读写译能力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培养听说能力。分级教学是一种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分级教学就是按照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学习潜力,来将水平接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分组,教师在每个分组都进行相应的教学,从而让每个分组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样就可以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分级教学按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隐性分级和显性分级这两种形式,其中隐性分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学生的差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分级教学和评价;而显性分级教学就是要将高校院系设置、行政班级完全打散,以学生学科水平相似的程度来编排教学班级。其中显性分级教学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1]。
高校分级教学的最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让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但是通过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统计就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师生都认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分级教学也应当为此目标服务。部分高校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成绩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因而分级教学反而成为筛选优秀学生的途径。
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本地生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虽然来自同专业的学生高考总分是相近的,但是其英语基础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教材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实际分析,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和心理需求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进而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而在完成分级之后,很多教师也仅仅片面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但不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给予情感关怀。
在较长时间以来,我国英语教材使用的教学制度是“一纲一本”,虽然教材类型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层次性。除此之外,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以“混合编班、统一授课”理念作为指导,所以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所以不难看出,将统编教材应用于分班教学并不是非常合适。但是很多高校在不同的班级内依然选用相同教材来进行教学,仅仅在知识点、教学进度上予以区别。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极为有限[2]。
按照我国教育部的规定,普通高校师生比例要达到1∶18为合格,而1∶14则为优秀,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不断扩招,因而英语教师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除此之外,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学历分布也存在问题,即便是在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博士学历的外语教师占比也仅为2%,在一些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这个问题则更加严重,这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教学质量。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教师也面临更加繁重的教学负担,因而高校英语分级教学,也需要做好师资建设。
在分级教学体系之下,高校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班级的编制。通过单次考试完成判定,有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偶然性的不足,因而需要综合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考试这两方面的成绩,这样才能实现分级的科学化。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举例来说,可以首先根据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入学成绩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其中成绩居于前10%的为A级班;而成绩在前10%外的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则进入C级班,其余学生则进入B级班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对A、B、C学生的动态管理,来完善分级体系,例如可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来给予调换班级的资格。
在完成分班管理之后,需要进一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从而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对此,我国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在于为学生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在经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英语完成交际,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在英语分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按照前文所划分的A、B、C三个等级来看,可以对A级学生要求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在此基础上开设选修课,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拥有大学英语六级能力;B级则要求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并且通过英语选修课程来拥有一定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对C级而言,则应当以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作为目标,夯实英语基础,掌握一些较为初级的专业英语知识。
为了能够达成分级教学的目标,也需要为每个层级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就曾经指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语言学习材料的难度略高于自己的英语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其知识的获取。因而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将教师组织起来,共同进行校验,来分析每个层级学生的教学需求。举例来说,C级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当以统编教材开展教学,重视基础知识,为学生夯实英语知识;而B级学生同样采用统编教材,但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来进一步选择其他教学材料来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A级学生,可每学期增设一定学时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之后,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来选择英语选修课程,如通用英语、专用英语或跨文化交际等,并且在此基础上,要适当加入英语文化、文学鉴赏等方面的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可选用校本教材[3]。
英语教学方法应当从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参考,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英语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分级教学的背景下,需要对每个等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够真正落实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让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举例来说,C级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且基础较为薄弱,因而自主学习、讨论探索等学习方式并不适用,对此,教师仍然需要以讲授教学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完成了这个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学习意识;对B级学生的教学,教师应当将课本讲授、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自学平台上完成相关训练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A级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有着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更多地使用微课或慕课的方式完成教学,并且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需要结合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加快灵活调整,例如可以使用英语基础课程、英语提高课程来取代传统教学体系。大学英语基础课程需要在入学后1、2学期开设,并且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缩减为两学期完成授课,总课程也应当适当进行缩减。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大学英语提高课程的教学,课程内容主要为提高类、应用类的英语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基本素养,同时也要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不同专业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从原则上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分级应当采用入学选级,就是在新生入学阶段,按照初次英语考试的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来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班级学习。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将行政班拆散来完成分班,原则上分班在相近专业内进行。
在大学英语的基础学习阶段,授课方式应当以课堂授课为主,网络授课为辅,每周学时共计4学时,分为听说模块和读写模块这两部分进行,各自每周2学时。为了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安排,例如可以按照单双周来确定教学内容,在单周开展听说模块的教学,在双周开展读写模块的教学等[4]。
在网络自主学习方面,应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辅导答疑为辅。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可以将网络自主学习课时设定为每周1学时,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网络平台上所布置的作业,且完成固定的学时,每学期需要完成14学时的内容;第3和第4学期的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容是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IV,而学时也应当适当增加,增加为每周2学时,并且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和规定学时,每学期必须完成28学时的内容。
不同级别的班级要求在教学上体现出差异性,例如A级班与B级班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不同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程考核方式为:期末课程考试40%+平时成绩60%(包括平时作业、学习笔记、阶段性测试、课堂表现)。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通过大学英
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本阶段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自动获得4学分/学期。
从本质上来看,分级教学就是将学生按照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分为多个层次来进行的教学,很多学生在被编入B、C级班之后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因而这就需要在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同步开展教学宣传,以学生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从而让学生对分级教学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这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较为有利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当做好宣传工作,很多教师实际上对分级教学也是缺乏理解和认识的,这就需要让教师对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和理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让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达到较好的效果。
大学英语分级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一周四节课堂授课加一节网络自主学习,网络自主学习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个性化学习内容,从而让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得到体现。为了避免线上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例如可以在校园网内搭设英语学习系统,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便利。
为了能够确保分级测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能够真实地体现出学生当前的真实英语水平,从而为分级教学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分级测试题库,从而提高入学分级考试的科学性,对分级教学的开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分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工作,英语教师的素质对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因而需要建立适合学校的分级教学师资队伍体系。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学生的分级来分配师资,并且确保不同组别的教师都有相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给教学管理提供足够的便利,有助于制定教学进度。同时同一分组内的教师也可以就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
分级教学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突破,给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向,有助于改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同时也让相关部门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是在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认识其弊端和不足,如果仅仅从分级教学的表面来进行“一刀切”式教学,则完全无法发挥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因而“因材施教”下的教学理念应当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基础的不同,来更加科学而立体地开展分级教学,从而实现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