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11-19 14:12林欣颖
读与写 2022年29期
关键词:寓言文本语文

林欣颖

(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不同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其他体裁,寓言故事不仅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宝藏,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自2019年开始重新定义的小学语文课本就对寓言故事的选文和内容占比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分析,以便使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

1.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意义

1.1 提升文学素养。寓言故事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叙事性文本,涵盖着很多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低龄的小学生而言有着深厚的文学价值,能够满足他们文学作品审美方面的需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1.2 树立品德观念。中央发布的新型课程标准文件中强调中小学教育要以“德育为先”,而在不同主题的简单寓言故事中涵盖着广阔的人生哲理,虽然不能代替德育课但仍能为小学生树立健康、正直的品德观念,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挖掘文本深层的哲学[1]。

1.3 培养思维能力。寓言故事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双重基本元素,即用活灵活现的故事文本展现出笔者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种双重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的思维能力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培养学生透过故事表象看到深层本质的能力,引导他们建立基础的批判性思维。

2.现阶段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困境

2.1 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新型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学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所不同,要确保学习内容的设定可以和儿童脑力的发育规律相契合,真正做到循序渐进。但在现阶段的语文寓言教学实践中有很多老师将教学内容简单地理解为“中心思想+生字词”,如此的方式根本无法实现由高到低、螺旋上升的转变。除此之外,很多小学的语文老师对于书本过于的“迷信”,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和环节的制定上还是在教学顺序、课文讲解的编排上都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目中的内容,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如出一辙,缺少创新内容,如此一来就导致学校老师沦为教材教参的“有声工具”,无法实现教师自身“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能。

2.2 教学重心偏移。由于寓言类文本的语句用词都生动形象、简洁传神,在寓言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老师都会选择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寓意讲解上,同时很多老师也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强课堂的活跃性,强化学生对于生活启示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式本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却往往由于时间过长而导致最终寓意的讲解被一笔带过,简单用“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来草草结尾,没有实现寓言故事真正的文学价值和语言技能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有的教师对于寓言教学的方式过于古板,将寓言教学的模式简化为“道理讲解+好词好句”,从而省略了寓言教学中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错失了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宝贵机会。因此,上述两种情况都属于对教学重心的掌握不准,都是不可取的[2]。

2.3 课内课外连接不通。在现阶段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实践当中很多老师都没能很好的对寓言故事文化背景作出清晰的介绍,也就很难推荐类似的寓言故事作为课后读物,导致寓言教学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实现拓宽视野、增进知识储备的作用,尤其对于一些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教学老师往往愿意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字词的释义简单介绍、安排背诵任务后就草草结束,并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有一部分老师虽然会在寓言教学结束后给学生推荐类似、有价值的阅读书目,但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适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完全放任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自由发展,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得到合理的引领,阅读的习惯和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导致课外阅读的成效不佳。

2.4 多元发展不均衡。在寓言教学的寓意解读阶段,很多老师都会选择依据文章的原意来做出解读,确保传授的观念正确,但这种表面意义上的讲解往往会有过于绝对化的弊病,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就我国传统诸子百家劝谏的小故事而言,其在当时具备着很深的政治因素,而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其寓意也应该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人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中的道理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当前对于寓意解读的多元化没有明确的界定,一旦教学人员对寓意解读的尺寸掌握不好,就会造成学生的概念出现偏差,对于其中道理的理解过于随便,这也是老师引导职能缺失的一种体现,应该在寓言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提高警惕性。

3.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优化渠道

3.1 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老师必须要做到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自身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全面考虑、统筹兼顾,保证教学目标设定的科学合理。首先在课程标准的解读上,新型课程标准针对小学不同阶段的“认、说、读、写”重点都分别设置了详细的要求,因此,教学老师应该对其中多次强调的要求重点关注,而且很多相近学段对同一个能力的要求也存在细节上的不同,要注意分辨。其次,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说明,小学生会经历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最终实现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因此教师在寓言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学龄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同一个学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在知识的储备理解上也会有差异,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对于教材的选用上老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筛选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全盘接受,要分清课堂内容的“轻重缓急”。

例如,对于小学二年级《狐假虎威》的教学内容计划就要考虑到学生正处于低学段对于字词以及道理的认知水平偏低,因此要以讲解文本内容、简单明确寓意以及学习生字词为主,同时,新课标也明确规定了该时期要初步提升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要求他们踊跃的分享对于这篇寓言的感想,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情节讲一遍,因此,对于二年级《狐假虎威》教学的内容制定就应该包括:学习“假、威”等12个生字,准确掌握“转、闷”等多音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书写“食、物”等8个简单汉字;选择合适的情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将文本故事复述出来;简单理解“狐假虎威”一词的含义,并可以举出自己身边的例子[3]。

3.2 文学寓意兼顾。寓言作为一种较为特殊文体具有故事性和教学性两种属性,教学老师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二者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故事性上来说,老师要做到用较为生动有趣且简单凝练的语言来剖析出寓言背后的人生哲理,让文本“活”起来;而教学性则要求老师要对文本的层级结构进行讲解,带学生们分析出其中的用词特点,因此,在寓言教学的课堂中不能偏重任何一方,不能一味的追求故事性而将课堂变为话剧课,也不能偏重教学性导致课堂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首先,老师应该用好朗读这个利器,在为学生朗读时可以使用较为传神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寓言中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一些用词比较传神或者带有一定讽刺意义的语句可以进行多次重复性的朗读,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寓意;在此基础上,老师也可以根据寓言的内容来选择不同的学生互动方式,对于出现多个人物情节的文本就可以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增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在《狐狸和乌鸦》的教学过程中,狐狸对乌鸦说了三遍谄媚的话语来骗取乌鸦嘴里的肉,此时老师就可以将狐狸的这三句话中的狡猾和恭维表现出来,且程度依次加深,通过这种朗读方式来使描绘出的狐狸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另一方面,对于语言中词汇、修辞方法的教学也不能忽略,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往往会经过科学合理的改编,非常适合小学生来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寓言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反复朗读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帮助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应用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寓言故事进行续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将其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运用到实践当中。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将两个罐子的后代再次相遇时的情景描述出来,对他们的对话内容进行合理推理,引导学生们思考两个罐子是仍然会互相嘲笑还是会亲和友善的交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寓言教学中故事性和教学性的深度融合。

3.3 课堂内外有效衔接。现阶段,即使改版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扩大了寓言故事的占比,但与其他文种相比阅读量仍然有所欠缺,尤其在五六年级的课本中寓言故事仅有一到两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上的寓言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搭配课外阅读来保证他们对寓言故事有更深的思考,提升寓言教学的成效。一方面,老师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文本故事的表面,应该对寓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老师在对学生推荐书目时必须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状态,并且保证课外读物的主题和情节与书本上的寓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形成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拓展阅读间的良性链接;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阅读的方法进行指导,对于正处于习惯养成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那么最后阅读的收获不会太大,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方法的讲解,对不同种类寓言的阅读技巧做好归纳总结,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夯实基础。例如,在五年级学生学习《刻舟求剑》后可以对其中的背景和古文注释等进行讲解,并推荐学生在课下阅读《引婴投江》等寓言,二者都出自《吕氏春秋》涵盖着古代劝诫君王的价值,因此老师可以借此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进行引导并鼓励他们找出古人和现代人思维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增加文学常识的积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在阅读时画出脑中引人发笑情景,通过这种边读边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其中的道理。

3.4 做好个性化文本解读。新型课程标准在文本解读方面规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老师不能用模式化的解读方式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但同时也要起到约束和纠正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在划定好的解读范围内做好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将寓言的主要中心作为“边界”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确保学生对寓言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时不会出现偏离形成歪曲的价值观。例如,在对《扁鹊治病》进行学习时就要避免学生将扁鹊认定为一个不敢医治病人怕被君王惩罚的懦夫,要对当时的文化背景作出解释,让学生了解到扁鹊所要面临的处境,通过这种对学生的适当引导,使得他们可以从蔡桓公的人物中学习到不能讳疾忌医,出现问题要及早解决,通过扁鹊这个人物的多次劝谏行为理解到医生的医者仁心和负责,以及懂得变通[4]。

除此之外,寓言故事多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因此对于寓意的理解也要做到结合实际生活,老师要在寓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道理和生活中的情景建立合理联系,保证书面上的道理可以透过纸面来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鹿腿和鹿角》中描述了小鹿只喜欢自己漂亮的鹿角嫌弃“丑陋”的四肢,却在最后被狮子追捕时凭借矫健的四肢才得以逃脱的故事,在对这篇寓言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将文中“不能将外表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这个道理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帮助他们在对自身或者某一位同学评价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在明白尺短寸长的同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5]。

3.5 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日益提升,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有着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的先天条件,因此,老师应该在寓言教学中提高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创新。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寓言文本中的情节转变呈现出来,让寓言故事从教材上的白纸黑字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寓言情节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好数字化资源与寓言教学融合的关键点,不能简单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就只能用在前期放图片吸引学生兴趣上,要避免因为使用了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技术就减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应该将教学资源应用到寓言教学的重难点上,帮助学生对寓言情节进行更好的理解。例如,在《揠苗助长》的教学实践中描写种田人用错误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自己累得筋疲力尽这一段,对于低年级生活实践经验很少的儿童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老师就可以利用数字化媒体教学资源将种田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拔累的腰也酸了,脚也麻了”这一动作和神态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方面刺激来创建一个数字化的寓言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筋疲力尽”这个成语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寓言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写作的好词好句并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过上文的分析可得,在小学寓言教学中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找准“认、说、读、写”的比重;在教学重心的选择上实现故事性和教学性的统筹兼顾;在课后阅读任务的布置上选取出与文本有联系的寓言故事并传授相应的阅读方法。因此,老师应该对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有效策略进行优化。

猜你喜欢
寓言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寓言的马甲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