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婷婷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江苏 南通 226000)
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性、以集体方式,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进一步结合在一起的校外教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内容,也是落实育人教育有效性途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研学旅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对于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并从全方位、多视角提升其历史核心素养。
相较于平常的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是学校学科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是结合了旅行和研学两者优势的一种强具体验感的学习活动。换言之,研学旅行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教育作用和价值的一种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是基于教材内容开展所进行的,但是却比教材内容的展现方式更为精彩、更为丰富,是使学生作为体验与学习的主体来进行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旅行活动。无论是在旅行出发前所设计好的主题,还是对于路线的选择、结束完活动的总结反思,研学旅行的每个阶段都有着对学生知识、文化的不断渗透和汲取。综合分析高中阶段的历史研学旅行,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体验性这三种较为显著的特点。
1.1 综合性。高中阶段的历史研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学习到历史学科内容的相关知识,此外还会让学生对于地理、语文、社会文化、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得到增长。甚至教室在对研学旅行的活动内容进行编写和敲定时,可以针对多学科来综合设计。如此,学生在一次研学旅行中就能够学习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知识,会使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多维、更立体。除此之外,研学旅行活动是符合新课改内容下的新型教学观念的体现方式,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可以在研学旅行中加入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设置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下得到操作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与探究能力、责任感和集体感等能力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加强。
1.2 探究性。从研学二字就能看出研学旅行活动具有探究性的特征,在研学旅行之中,教师要在设计环节中对旅行之处的地区资源加以充分分析和利用,使学生在参与旅行的过程中、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与想法,在而在研学旅行中丰富多样的实物史料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思路。研学旅行的方式将探究性学习转移到了户外场所,这样开阔的场地与实物资料更有利于小组合作式、团队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开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为直接。如此,学生通过自身探究而学习到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帮助学生理解和梳理书本上的知识内容。
1.3 体验性。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突破禁锢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出课堂、走出教室,投身于大自然和社会的怀抱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感知知识、探索知识、收获知识。由此,教师应对研学旅行活动加以精心设计、妥善安排,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动脑和表达自我的机会,在此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借用形式多样的引导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参与到相互讨论、自主探究之中,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体验中将所吸收到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和各种能力内化到自身的结构体系之中,实现学习意义上的升华。
2.1 研学旅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生动掌握历史知识。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那个过程,兴趣显然是最好的教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研学旅行能够将书本中以文字形式展现的内容转化为实景式体验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内容提供了重现历史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再将学生拘于封闭的教室之中,不在应用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方式,将课堂放置在现实情境之中。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移景怡情、晓知、究识”。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将书本上的扁平化的历史内容鲜活地、以通过对历史文物、遗址的观察学习方式,使学生感觉到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实现和历史之间的“对话”,和文物进行“对话”,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更为深刻。
2.2 研学旅行活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种将研究性学习、旅行以及体验活动结合在一起,整个活动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同时也强调探究性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研学旅行活动本身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转变传统式教学方式,实现实景互动教学,寻找到学习与旅行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在轻松课堂氛围中学习,深化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引领学生们主动适应社会,促进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历史的遗址和文物之中,深藏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这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智慧的精华,是凝聚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是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研学旅行将学生深入到文化遗址之中,使其切身体会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领略历史古人之智慧、英雄之品质,从而使学生在历史文化中、历史事件中、英雄事迹中感受到家国情怀,激发并内化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2.3 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提升学科专业修养。历史学科的高中教师要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修养和职业素质,同时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教学品质。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不断升华、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都旨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应该对自身教学任务有着深刻的认知,从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内容来使自己的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修养、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提升,进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高中生的历史研学旅行之中,历史教师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要将教学目标、学生体验、旅行趣味等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的方式来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方式。研学旅行的体会教学方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因此教师要针对研学旅行的主题、沿途的历史事件等有着明确的认知与了解,进而在组织活动时更好地开展讲解活动。研学旅行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价值,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在历史专业的知识修养。
2.4 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活动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物质基础,主要是以一种全新形式,注重以研学为核心,旅行为载体,带领学生们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遗迹等,了解家乡以及祖国历史,促使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感知,了解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将生动鲜活历史人物、震撼人心历史事件作为历史教学素材引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并在生动体验中感悟家乡历史,无形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以及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在历史的遗址和文物之中,深藏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这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思想与智慧的精华,是凝聚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是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研学旅行将学生深入到文化遗址之中,使其切身体会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领略历史古人之智慧、英雄之品质,从而使学生在历史文化中、历史事件中、英雄事迹中感受到家国情怀,激发并内化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2.5 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学旅行的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之前,教师就应该对其加以重视起来,对活动方式和学习内容加以严谨设计和灵活组织,结合研学旅行的主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基地、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基地、现代的科技型企业组织等进行了解,才能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一来,教师基于课本内容之上的教育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更具教育意义。教师要对学生研学旅行的地点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从中挖掘出具有历史教育价值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因素,并将其应用到研学旅行的知识讲解和组织活动之中。
3.1 明确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性。研学旅行活动目标的制定应当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呈现科学性,目标的能力维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预设与生成课程教学目标,注重体现科学性特定,情感目标的设定符合研学旅行教育功能,同时历史课程目标达成注重与研学旅行活动路线相匹配,体现活动的目的性。研学旅行教学活动目标的设定不仅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同时也应当注重与教育教学改革相契合,明确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功能。
例如《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北京大学红楼以及曹汝霖住宅旧址,展开一场研学旅行活动,活动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亲自参加旧址,接触珍贵照片、革命文物,在真实场景中感知历史,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当时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能力目标:北京大学红楼中保留了大量历史资料,并较为完整的呈现了历史原貌,这座见证五四运动的场馆,将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并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会利用事实说话,搜集史料,研读历史知识。
情感目标:北京大学红楼真实再现了当时北大学子在五四运动期间创下了的光辉战绩,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缅怀先辈们历史功绩,更好的继承与发扬革命先烈爱国精神。
3.2 深入挖掘地方活动资源,打造精品路线。地方历史资源是历史课程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独特性教育价值以及功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结合地方历史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强化学生们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建设家园的历史使命,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教师注重结合历史教科书资源,挖掘当地研学旅行历史资源,并注重与所在地区历史景点结合起来,将共性主题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的整体意义。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对于资源进行整合与筛选,还可以适当性加入一些文化资源,创建学生研学旅行体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研学旅行路线,引领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中形成爱国情感。
例如《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学过程中,围绕日本侵华路线进行设计,围绕历史地图,明确日本侵略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果带领学生们真实走完日本侵华路线可能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将日本侵华路线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侵华路线包含: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带领学生们走进不同事变背后的故事,点开九一八事变,呈现发生背景、时间、经过以及结果,深入挖掘日本侵华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并从日本侵华战争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3.3 精选研学旅行活动主题,践行高中历史任务。结合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内容注重整合地方资源,明确符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教师教学的研学旅行活动,进一步打造出具有学科以及地方特色的研学主题,学校善于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能力等,设计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注重紧扣研学主题,确保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活动的目的性以及实效性。
例如《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主题——改革开放在我身边,首先围绕活动主题走进场景再现,按照时间划分改革开放重大历史事件,按照顺序依次参观改革开放主题活动中的照片,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还原历史场景,构建学生历史时空观念,聚焦史料实证,小组成员在对应场馆中寻找改革开放的历史史料,并根据史料实证讲述这一段历史,帮助学生们深化认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合作力。
3.4 组织历史课堂讨论活动,恰当引入研学旅行。学生们对于各种讨论活动充满了兴趣,探究其原因,第一是学生比较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样心理状态可以在讨论中获得满足,第二是课堂讨论本身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以及探索性,同时学生们在讨论中其思维呈现出开放的状态,不同见解以及不同思维在积极讨论中进一步碰撞与反馈,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在进行历史课堂讨论环节中将研学旅程内容融入其中可以丰富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其次研学旅行活动本身具有实践性以及自主参与性特点,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历史实践力,最后将研学旅行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其趣味性以及互动性,组织学生们在互动中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学生历史实践力。
例如《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入“首义三烈士”遗像和《辛亥革命形势图》,之后提出问题“武昌起义是偶然发生的吗?为何会如同一颗火星,点燃了大半个中国的革命烈火。”
学生1:我认为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在里面:武昌起义发生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袖都不在现场,没有统一领导。
学生2:还有起义前夕,清政府调集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的局面,遂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学生3:武昌起义的发生也是必然的, 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自救。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长。
学生4: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十六字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积极开展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
学生们在积极讨论中针对不同问题展开探究,并逐步提升了自我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3.5 布置研学旅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历史知识。课后作业布置是所有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研学旅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样需要引入课后作业形式,不仅是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内容的检验,也是对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可以发现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两者有机融合。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一般性问题回答,也可以是论文形式等,同时注重明确研学旅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性作用,避免其所教学的内容偏离历史课堂的情况。
例如《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们布置历史作业,具体内容如下:
(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据史料概括蒋介石发起谈判的原因及真实目的、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2)请以小论文的形式,站在历史的长河和时代的高度,重新来审视和反思这场战争,分析探讨国共两党在这场战争中的得与失以及留给我们的启示。
3.6 加强研学旅行的培训工作,引导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作为学生实现学习活动的核心力量,在研学旅行的活动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为学生们解答相关的问题,还要对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加以关注,可谓是教师担负着教师和旅行引导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教师满足教学要求这一方面还是不足够的,对于教学实践中的应急措施、组织活动能力、专业历史知识、指导和管理能力等都需要教师所具备。基于研学旅行的教学意义,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自身,都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自身教学能力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和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
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历史教师参加研修旅行的相关培训活动,对一些经验丰富、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的示范性教学案例进行学习,关注一线城市中学校举办研学旅行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自身掌握国内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研学旅行的模式,使自身教学理论的认知得到提升。此外在校园内还可以进行先进教师的评比活动,增强教师参加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所学习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研学旅行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方面也要树立自我发展意识,除了要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培训工作外,要对自身身边的教育资源加以应用,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上网浏览学习国家所颁布的相关教学政策与理念,关注教育界的新闻和动态,充分挖掘历史书本上的知识,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从而进一步增强研学旅行和历史学科两者的联系性,加强自身对于研学旅行的认识与研究,真正使研学旅行的工作具备其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研学旅行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则学会充分利用研学旅行教学方式,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融入高中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历史学习任务,践行研学旅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目标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