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鲜活的思维能力

2022-11-19 13:24强建彩
读与写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词语思维

强建彩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三小学 宁夏 银川 750001)

作为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的基本外在,语言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外在美感。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将语言文字剥离开来,那么整篇文章的思想和思维将无所依托。文章的美感也无所凭借。文章也失去了他本身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由此可见,想要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良好的培养,那么不得不考虑到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有着越扎实的语言基础,那么他们的逻辑性就会更加的明确思维,也就有了一个牢固的根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构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打下更加扎实的语言基础。否则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是无本之木,他们的思维也不能得到更好的塑造。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语言构建也是一大重点,这时教师就需要考虑到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学生的语文基础巩固,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1.品赏理解、内化语言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只是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副产品”,只能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兼顾完成。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思想教育,而是改变了过去“贴标签式”生硬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从而重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想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对课文当中每一次每一句的品赏理解。通过这样的赏析就能够使学生将他人的句子进行内化,从而变成自己的句子,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充分的陶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想要让词语进入儿童的意识,教师就需要认识到每一个词句都要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激发起儿童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立足于文字的本身训练,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将语言文字把握在自己的脑海当中,这样学生的语言思维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一旦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想教育进行割裂,那么整体而言,语文课堂则是失败的无效的。例如在葡萄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对葡萄进行充分的理解,例如这一句话, “到了秋季,……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五光十色来理解葡萄之多。通过这样单个词的畅想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如在教学《凡卡》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我板书了“担心”“斜着眼”“楦头”“跪”等关键词语,然后指导学生先入情入境朗读课文,品赏词语,说说你从这些词语中领悟到了什么?学生有了朗读基础,思路很快就打开了,对词语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担心”说明凡卡生活没有自由,对老板怀着恐惧的心理;“斜着眼”这是穷人对当时社会的仇恨;“昏暗”揭露了沙俄社会的黑暗;“楦头”揭露了当时社会对穷人孩子的折磨;“跪”既说明当时条件差,又说明凡卡乞求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通过这些词语品赏理解,一幅凡卡过着非人生活的悲惨画面就展现在了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对凡卡的深切同情,也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渗透赏析词语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产生“顿悟”情境,而且使学生在语言的品析与实践中去内化、运用语言。

2.展开联想、激活创造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语文的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今的教材都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教学中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的空间。所以说,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起创作的火花。

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品赏词语,理解句子,都需要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既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不可少的手段,又凭借语言文字,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驱遣想象,展开联想,熏陶了学生的情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日月潭》一课,有许多描写日月潭美景的句子,可在没有去过日月潭的学生心中,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当时的画面。这时,老师就可以借助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日月潭的美丽画面。这样,课文中的句子就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符号了,而一下子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抽象的课堂顿时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一个个充满生机的精灵。阅读中的词句训练既落到了实处,又使想象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如《荷花》一文结尾写道:“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我针对这句话的意思,在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在播放了荷花课件后,让学生扮演小作者,蜻蜓,小鱼,创设课文中的情境,想象它们会到小鱼说些什么?指名表演后再合作表演。这样学生因有了身体的体验而热情高涨,激发了学习兴趣,延伸了课文内容。再教《狐狸与乌鸦》一文的结尾“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激励学生想象,狐狸叼起那块肉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一有趣的问题,学生的想象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狐狸叼起肉跑进洞里,小狐狸看到后高兴地叫起来;有的说:乌鸦看到窝里的孩子饿得哇哇直叫,哭得很伤心;有的同学则异想天开,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乌鸦知道狐狸的疑心大,它心生一计,哈哈大笑起来,说:“那片肉有毒。”当狐狸放下那块肉发呆时,乌鸦飞下来把肉叼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我佩服,既合情合理又富有创造性。这种阅读理解,使学生既能主动理解课文,又点燃了想象的火花,丰富了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个词语,每个短句在朗读时怎样处理,然后老师有声有色的进行范读;“好像有谁无声的指挥”读得缓慢深沉;“不约而同”读得急促紧张;“眼睁睁”读得一字一顿:“顾不得擦去”迅速地去读。老师的动情朗读感染了学生,激起了学生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到语文语言的精华,思想受到强烈的感染,又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得到美好的熏陶。教学《称象》一文时,我让学生在精读课文后放飞想象的翅膀,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其中一名学生联想到:曹冲用“一艘大船”称象的办法是从官员说的造“一杆大称”受到启发;而他们“往船上装石头”的办法,也是从官员说的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得到启发。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激发想象,使学生“思”有源头,“想”有依据。深刻的领悟到:人要变得聪明有办法,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动脑思考。从而使学生不仅思想受到启迪,而且受到一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

3.强化感受、情动辞发

叶圣陶老先生说:“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要使学生读文读出味,品词品出味,就让学生揣摩、品味,进而入情、入境、入理。如教学《草原》中一句:“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纵马疾驰,襟飘带舞……”“襟飘带舞”这个词极富民族特点我让学生闭目想象,依据自己的体验浮现内心的视象,理解词语:有的说,这个词表现了蒙族人衣着的特点;有的说,表现了他们渴望见到汉族朋友的急切心情;有的说,洋溢着他们对客人满腔热情;还有的说,渲染了此时欢乐的气氛。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品味了词语的情味,激起了学生学习词语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兴趣盎然地从语言文字中披金淘沙、汲取营养。学习《燕子专列》这一课的词语“长途跋涉”时,我是这样设计思路的:师: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什么麻烦?读第二自然段。生朗读文中句子:“燕子经过长途跋涉……濒临死亡。”说明燕子飞了很长的路,它很累了,加上又冷又饿快死了。师:燕子飞了很长的路,请同学们想象它们飞过了哪些地方?有的说:成千上万燕子从南方出发了,它们飞过大海,飞过平原,飞过丘陵……有的说: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出发了,它们飞过茫茫无边的大海,飞过层层叠叠的高山,飞过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飞过无以计数的小村庄……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总结:从你说的“茫茫无边”“层层叠叠”“一个又一个”“无以计数”这些词语,我们感到燕子飞了很长很长的路,经过了很多很多的地方,它们来不及休息,非常辛苦,这真是“长途跋涉”。我没有把词语的教学锁定在字面的静态教学上,没有让学生的统一认识停留在“燕子飞了很长很长的路,非常辛苦”的单纯理解上,而是在教学中拉开了时空的距离,让学生立足句子进行想象,进行情感体验,赋予词语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马上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眼前仿佛出现了成千上万只燕子“长途跋涉”的情景。由词想景,由景生情,燕子的遭遇深深牵动着学生的心,在学生的想象、练说中让词语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借词去想象、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4.换词理解、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提出的主要任务。而语文文字训练侧重于理解词句和运用词语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能在这两种训练中进行,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思维创新将无所依托。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比较理解,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凭借和依托。教学中,通过换词理解,使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是培养思维准确性的有效途径。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这句话形象地展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写出了春雨过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尤其是一个“探”字。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探”字在这里的作用,我采用了换词的方法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问这里的“探”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迫不及待地抢着说:可以换成“冒”,可以换成“钻”;还可以换成“长”……我又紧接着追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用别的词而用“探”字呢?学生经过深思回答:从“探”字中,我可以体会到春笋长得很快,我还知道了春笋想早点出来的急切心情;我还能体会到春笋在春天里的勃勃生机……听了孩子们创意的回答,我情不自禁表扬孩子们:你们理解得真好。对,这个“探”字不仅写出了小竹笋的动作,还把它好奇的心情写出来了。

通过这样一个字,我们就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竹笋的长势迅速。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竹笋仿佛是一个个的孩子。既调皮又可爱,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感受到勃勃生机的春天。例如《燕子飞回来了》这一刻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今生也爱学习了。在这句话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将也字换成很自恋地更换,学生就会发现哪怕一句话中变换了一个字,这句话的意思也就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京生也爱学习证明了,他之前是不喜欢学习的,但认识到祖国的变化需要知识,所以他也爱学习了。在词句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换词比较理解,创造学生产生“顿悟”的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准确性。

5.精心设疑、训练思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创造性的进行教材的使用,从而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充分理解,进而通过教材更好的开发课程资源,灵活的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学会如何进行语文学习。学贵于思源于疑。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时,就能够帮助他们将思维不断的展开深入,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就要做到精心的进行疑问的设计,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的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进行分析与了解,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便可以通过结构上的两条线纵横并列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且探究疑问。第1条线是小蝌蚪,游着去找妈妈讲述了找妈妈的过程,第2条线是小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一条变的线。因此教师便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小蝌蚪怎样找到的妈妈?通过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由跳、蹦等动词,从而感受文章的步步为营。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蝌蚪的变化呈现出来,从而丰富课文内容,优化学生思维。

6.看图理解、意会融情

一般来说,学生看图理解词句,一要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看,二要仔细看。这种看图理解训练,对培养思维全面性有重要作用。如看图说话《放风筝》,图画上不仅完整的反映了整个画面的内容,而且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从图悟文整体感知,对图文进行仔细地观察老师可以问:图上画的是谁放风筝?哪些风筝已经飞上了天?哪些风筝将要飞上天?他们是怎样飞上天的?当西边飞来一架飞机时,放风筝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引导他们看图上各种风筝的形状、颜色,然后引导他们仔细看图上表现“举”“拽”“收”等动作的细微部分,老师设问:这里为什么要用“举”不用“拿”?用“拽”不用“拉”?用“收”不用“停”?通过仔细看图,全面思考,学生懂得了:文中用“举”不用“拿”,因为“举”有用力向上拉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准备放风筝的动作;用“拽”不用“拉”,因为“拽”有紧紧抓住的意思,用“收住脚”而不是“停住脚”表明是在奔跑中快速停下来,比用后者更形象更逼真。通过看图理解,使学生容易领悟到:原来写文章选用词句还要如此考究。让学生明白了要把一件事情的经过描写生动,只有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融情意会生动传神地来表达。

7.遣词造句、碰撞思维

“词句训练”是指在语文课堂上,以课文语言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语文能力。言下之意,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深入地学习、推敲,进而感悟语言魅力,从中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再让学生从文本的华丽殿堂中走出来,遣词造句,独立思考运用语言文字。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个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既表达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思想,又建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句式的不同特点,然后再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从而感受句子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进一步的感受语言文字文本的魅力。在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小鸭子没吃到虫子,急得直哭。学习中让学生扮演角色身临其境地体会小鸭子当时的感受之后,再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外积累的、能表达小鸭子心情的词句,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了碰撞,如“团团转”“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六神无主”等这些词语就从孩子们稚嫩的口中冒了出来。我随之感到的是出乎意料。学生说完之后,然后用“小鸭子急得会怎么样”的句式来进行说话练习,学生马上就能把在课外中积累的词句为己所用。再如教学《彩虹》一课中,“如果……不就吗?”这个反问句式出现了三次。教学时,可以通过反问形式和陈述形式的对比进行呈现,体会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8.求异理解、变通思维

存异就是指在对待同一问题时进行不同答案的寻找。在日常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针对于这方面展开学生的训练,就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特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进行《月光曲》的教学过程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因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来对这句话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于是我便提出了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忙姑娘的话。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可能性也有很多。有的学生说贝多芬是对自己的一种谦虚派人知道了自己是贝多芬。也有人说贝多芬当时正在酝酿整首乐曲,所以并没有听到芒姑娘的话。还有人觉得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犹如伯牙子期,达到了一种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所以即便不回答这种知音之情,也能让芒姑娘感受到他的回答。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就能够产生不同的理解,他们的思维也不再禁锢于原本的课本当中,而是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不离道,融情会意的。语言文字并不是无生命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独特审美性格的一个个鲜活精灵。在教学中只有让语言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欲望,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所以新颖而又独特的教学是富有活力的,不仅帮助学生展现多方面的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生活,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创造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词语思维
容易混淆的词语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找词语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