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茂水(国家舞台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音响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音响师根据舞台艺术作品风格对演出中的音乐、语言、音效等声音基本元素进行调控处理,通过舞台音响扩声活动进行艺术作品的再度创作,保证舞台演出效果的同时体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这是音响作为重要的媒介,表现世界的方式之一。文章从技术、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舞台音响的审美要素和美学特征。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先后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很好地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填了一份力,舞台音响在这些艺术演出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强大的功能和表现力已被艺术家们所逐渐认识,艺术家们的舞台音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观众的文化素质以及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也要求舞台工作者在艺术创作和演出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思考大众审美心理以及音响美学方面的相关问题,以达到丰富观众感性认识世界、给观众带来更多视听审美体验的目的。
1887 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到1954 年双轨立体声磁带录音机在美国生产,3 年后在英国生产出第一批立体声流行唱片,再到1965 年美国科学家杜比博士创立实验室并先后发明了降噪系统和环绕声技术,电子技术给戏剧、文学、音乐等传统艺术插上了声音的翅膀。同时,录音技术的发明使人类的精神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让人们能够长久保存、再现、广泛传播艺术家们的精彩片段,以音乐和影视艺术来说,唱片《春江花月夜》和电影《卧虎藏龙》,这些经典作品因音响技术的成熟而使艺术作品更趋于完美。
现代音响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原来的艺术样式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舞台表演艺术中使用音响扩声后也开始变得更加自然、真实和亲切,以大型音乐剧《剧院魅影》来说,从1986年至今在全球近百个剧院舞台持续上演,吸引了大量观众争相观看,剧中维尔第、奥芬巴赫古典音乐优美的歌剧旋律以及演出中完美的舞台音响扩声,使其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经典。
纵观20 世纪的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音响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为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不断提升舞台艺术创作的水平,而艺术创作也不断为音响技术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这是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以及VR、AR 等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导演和音响师可以利用这些音响技术来创造出更完美的舞台艺术作品。
音响师在舞台台口两侧设计立体声扬声器系统,通过调音台电位器设置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扩声的空间“位置”,让观众感受到位于扬声器轴线覆盖区域之间的声场,依靠其形成的立体声“声像”概念,来领略声音的层次感以及体会音质特点,这种独特的音响技术遵循着人类形式美法则,其审美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对称
音响师在立体声“声像”的分布上,把立体声源信号各部分按左右对称原则进行设置,同时还可以在观众听音的两侧周围设置对称环绕扬声器来增加左右“环绕”听感,这些对称设计都符合大众的传统美学观念。例如,我国的民族音乐扩声中,舞台音响基本的“声像”设置方法是将乐队中的弹拨乐器(像琵琶和筝)和打击乐器分别摆放在立体声的两边对称位置,低音乐器和人声摆在中间位置,吹奏乐器放置在中间左右位置,这样明显的对称设置,符合声音和画面一致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种很强的对称听觉特性和美感。
2.平衡
音响师可以在演出中根据乐队、合唱的各个声部之间,或者合唱、乐队与独唱、独奏间力度关系,构建合理的音响扩声音量比例关系,形成一种匀称、和谐的舞台音响平衡感。例如,针对乐队伴奏与独唱、独奏的平衡比例,通常独唱、独奏的音响扩声音量大约占60%,乐队大约占40%,构成6:4 的平衡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听感上面是和谐的,使得乐队伴奏与独唱之间既有主次分明,符合大众常提的黄金分割比例的同时,又不会导致互相干扰使声音“淹没”,最终达到一种相得益彰的扩声效果,可以说它们的比例是符合艺术的形式美的,这种平衡的处理技术能够给艺术演出带来某种和谐的音乐体验。
此外,相比于立体声和环绕声的技术美学特点来说,近年来由数字影视开启的沉浸式声音技术也被引入到舞台音响扩声中,沉浸式声音的目标就是再现一个与真实世界尽可能接近的声场环境,或者创造一种仅在虚拟空间出现的、经过增强的现实世界体验,为了创造一种听音者的虛拟体验,利用捕捉合成和处理自然声音方法,再通过沉浸式声音扩声系统进行再现。这种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几种感官整合到同一场景中制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典型多感官审美体验活动,可见通过音响为听音者带来身入其境的感受也是重要沉浸式形式,著名苏格兰哲学家、美学家弗朗西斯·哈奇森曾指出在人类的五种外部感官中,只有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官是具有观念与美的内在形式相统一的功能,因为人们容易接受视听形式特征的对象,所以,听觉与生俱来地具有感知和定位三维空间“声像”的能力,舞台音响扩声技术从双声道平面立体声到5.1平面环绕声,最后到沉浸式扩声拓展了音响系统在垂直方向的声场塑造能力,演出垂直方向的“声像”定位使声场纵深信息更加完整,使“声像”运动轨迹更加开阔、连续、立体,进一步丰富了舞台音响的艺术表现力。例如,中国民族歌剧《江姐》采用Holophonix 声音全息(一种多维声音技术)沉浸式舞台音响扩声系统,演出中这种全新的扩声体验方式和完美的音响扩声效果,真实的还原舞台声音的同时,得到了观众普遍赞誉。
沉浸式舞台音响扩声技术与设备的运用,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音响审美体验,而且由于音响声场空间的拓展,使舞台艺术演出创作的自由度和空间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音响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其实用价值,舞台音响的重要意义是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演出方式,这种方式即音响的扩音功能,利用音响技术能让人们以不同美学观为指导来记录、处理原始声音,以达到修饰、美化声音的目的,这些特点体现的是美学中的技术功能美。例如,在舞台音响设计制作时,把声源放在低噪声、低反射声的录音棚内进行录制,通过高采样率的数字音频制作技术,就可录制出一种十分自然、干净的环境音效,舞台正式演出时,观众就能感受到自然、细腻、清晰的音质,激起一种听感的愉悦。在其他技术方面,音响导演和音响师可通过传声器、调音台的多种功能组合,以及对室内音响设备的不同外观、风格选择来完成系统配置,获得符合时代特性和设计感的舞美效果,音响师在舞台演出过程中对舞台声音合理调整、均衡、加工,利用各种手段对演奏、演唱的音质进行技术操作,去掉乐器、嗓音上的一些瑕疵,选择适合的声音效果功能对舞台原声进行适度的美化,让观众获得亲切、美好的声音感受;其次,舞台音响可以为演出创造最佳环境效果,音响师根据演出场地等情况,适当运用混响、延时效果器,营造出一种合适的演出场景来增加观众现场体验。例如,使用较短混响效果器配合部分戏剧的演出,能创造出一种干净的舒适感受,给大合唱队一定量的混响,可以制造出合适的空间感,给伴奏乐队中的节奏乐器加上适量混响,可达到突出空间的效果,给旋律乐器像弦乐加混响以及给低音乐器加适量混响,可增加其融合度、丰满度,这些技术处理能够使艺术表演和空间巧妙结合,完成时空情景化构建的同时,增加观众的临场体验感;再次,舞台音响利用技术功能美化声音和创造环境效果的同时,还存在与心理声学以及美学方面相关的“特殊声音效应”现象,音响师在演出中可以通过控制音响物理特性例如持续时间、音量、频率、频谱等参量,来改变与其相对应的音长、响度、音高、音色等主观感受来影响观众的心理活动。在舞台音响创作中音响师还可以利用诸如鸡尾酒会效应,设计出让舞台主要演员在混乱嘈杂的争吵环境中对话声音变得突出的音响效果,运用多普勒效应“刻意”突出从头顶盘旋而过的飞机音调变化,这些舞台音响特性产生的心理活动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是通过舞台音响主客观感知参数直接同艺术和美学要素相联系的结果,音响师可以使用这些要素进行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塑造,以实现艺术的表达和审美要求。通常,这些舞台音响处理最终呈现为演出中的“细节”,这些“细节”被观众人耳感知后,在舞台音响创作者的认识中,这些音响“细节”是由许多经过思维进行解释的艺术审美要素构成的,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进行艺术创作方面的沟通和分享,以实现舞台表演艺术的完美表达。可见,音响师针对舞台音响效果进行设计和处理,分析观众心理,判断它可能引发的观众生理反应和心理效应,也是舞台从业者研究大众审美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舞台表演是实时欣赏艺术,音响扩声的对象包括一切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声音,由于音响所呈现的听觉信息包罗万象,在舞台表演中不用借助具体的实物,通过音响可以完成艺术的再现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音响便成了舞台艺术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审美因素存在,利用声波刺激感官能够引起观众各种心理活动和生理效应从而带给观众审美满足和愉悦,产生某种想象和情感共鸣,在这些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舞台音响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的特征如下:
舞台演出具有艺术真实性,舞台音响可归纳为真实还原现实世界场景的某种艺术再现形式,是建立在人类对客观世界求真的基础上对舞台作品的艺术化创作手段,用朱光潜的美学观点来看那就是“艺术返照自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实际上是一种模仿,而这个模仿的对象就是现实世界”;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到“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这一说法,因此,导演和音响师可以通过舞台音响扩声使观众跟随舞台画面沉浸在一个现实世界里面。例如,音响师可以用鸟语声声、流水潺潺、电闪雷鸣、虎啸龙吟等声音来描绘一个个多彩多姿的场景,配合画面来创造真实世界,这是典型的艺术真实性的体现方法,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的:“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例如,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的《灰姑娘》音乐剧中,导演和音响师设计了“沉浸式”舞台音响系统,用来实现360 度空间的全方位听觉体验,剧中热闹的街市以及嘈杂人声、华丽的舞会上各种声音、幽默风趣对白、轻快的音乐,这些都让观众感受不到一点贯穿全剧各种“魔法”的变换,而是真实的现实存在,这种设计合理的舞台音响所制造的艺术氛围是不夸张的,而是自然地、真实的。
舞台音响能在时空和场景转换中提供特定的感性形象,有事实表明,观众在听到某种音响时会引发视觉的形象反映,有时抽象的音响能够赋予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人类的感觉中通感的转化作用明显而形成的审美因素,同时由于人类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对声音的审美价值观不断强化、深入理解所形成的。例如,在交响乐《彼得与狼》和《动物狂欢节》中,分别用低沉浑厚的大管和低音提琴的声音来代表年老龙钟的老祖父和大体型动物大象,这些都符合人们的普遍审美心理。例如,如在话剧《茶馆》中,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特定地点,加上清晰、自然的音响扩声还原人物对话,通过大量对白中富有个性化、幽默感、甚至是讽刺性的语言片段,使先后出场的近50 个性格鲜明、不同背景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收到了“闻其声音而知其人”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舞台音响可以展现特定时代和环境中人物特点,把声音特点融入故事情节冲突和人物命运之中,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舞台音响在艺术表演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情感的传达,人类的很多种情感都有相对应的声音的心理描述,有心理学研究表明音响的强弱、音调、音色的变化能引起观众的诸如呼吸和心跳以及血压的生理变化反映,由此可以产生快乐、兴奋、紧张、恐怖等心理效应,这是显著的音响情感色彩性体验。例如,在话剧《立秋》中音响师根据剧情的跌宕起伏程度,通过对贯穿全场的主题音乐《大风歌》的音量控制和淡入淡出等特殊效果处理,来表现晋商的慷慨情怀和悲壮命运,由声音来牵动观众的心,从而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舞台音响中多次出现的马洪翰内心独白声和表现情绪性的音乐也影响着观众的心情。通过不同的舞台音乐扩声来渲染,可对人物的特殊情感予以强化表达。例如,话剧《黄土谣》中恋人倾诉对宋建国思念之情以及他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时,表露自己心声细微的音乐扩声的运用,到最后宋建国三兄弟相拥在一起的音响扩声,在送别老村书记时,乡亲们歌唱《走西口》时音乐扩声都能使观众深入体会到舞台音响的情感烘托作用。可见,舞台音响可通过不同扩声效果不断渲染加强作品的情感表达,以便引起观众“听音知悦”般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性在听觉艺术中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
舞台音响是保证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舞台艺术魅力所在,舞台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加强大众审美心理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观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音响美学认知能力,以便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作品,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工作,同时对艺术发展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