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启发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者的启发、倡导下,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实践活动,进而自主知识建构。在教学者的层层启发中,学生能逐步激发内在潜能力,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将探索所得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也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审美赏析能力,并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才会发展。
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而教师如果直接灌输知识,那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互动性不强,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很难激发。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学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元对比活动,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等方式对问题产生兴趣,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式,让头脑变得更有活力。
以“好吃的水果”为例子,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各种水果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实物,让学生对比观察看看不同水果的特点是什么。接触实物水果,学生可以调动多元感官,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对比它们的大小,触摸表皮的手感,闻闻水果的气味,感受它们不同的口味。通过多元观察,学生把握住了各种水果的特点,如苹果的外形圆圆的,表皮比较光滑,口味酸酸甜甜,有一种清香;相比之下,荔枝的表皮则比较硬,上面有不少疙瘩,摸上去很粗糙,果肉则是纯白如同果冻一般,口感比较甜。在观察后,学生再自主创作,他们就能把握住水果的典型特点,如在创作“苹果”的时候,在选色上会将黄色、红色、绿色等多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展现出颜色的变化感,形状则会画得圆润一些。而在创作“荔枝”的时候,学生选择了深紫色,着重展现出了上面的小疙瘩,还有学生画了拨开的荔枝,展现出荔枝壳的硬度,并着重描绘出了果肉的弹性。结合观察,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有所提升,在创作的时候也自然能把握住事物的典型特点。
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找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分析创作时要把握住哪些元素,运用什么创作手法。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得到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联想以及获得愉悦的艺术享受。
游戏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载体,游戏的开展建立在师生活动的基础上,能丰富美术活动体验,同时也符合启发式教学的指导精神,体现寓教于乐的基本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音乐、视频的辅助下运用各种美术材料创作,以此提升自己的审美赏析体验,进而调动眼睛、嘴巴、耳朵等多元感官,充分发挥潜能,提升实践能力。[1]
在学习“彩墨游戏”时,教师准备好宣纸和彩墨,并划分学习,开展创意游戏。学生首先将彩墨滴在纸面上,然后用吹画的方式进行创作,看看每个小组分别能吹出哪些不同的画面来。在完成吹墨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添画”游戏中,给此前吹画作品添加一些笔墨,组成新的事物,然后再进行评选,看看谁的作品更优秀。除了吹画和添画的游戏以外,学生还参加到了颜色调配的游戏中,教师先展示红、蓝等基本颜色,然后让学生将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看看呈现出了怎样的顺序效果。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了颜色混合后产生的变色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创作,画出自己梦中的场景,在学生创作的时候,播放优美的音乐,进一步唤醒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创作情境中。由于绘画的主题范围比较大,学生可以自由创作,充分调动眼睛、大脑的潜能,展现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力。如有学生将各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浓墨重彩的状态,并表示这就是自己在梦中看到的花园的颜色。
游戏法充分利用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能让学生沉浸在愉悦的情境中,无意识地融入到美术创作中。同时,这样的游戏活动也能让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更加开朗,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进而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教师需要用问题层层递进来启发,让学生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在提问中要扣紧问题的关键点,用提纲挈领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点,要用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探究。
在学习“节日的装饰”时,教师把握住了关键点,提出问题:“什么叫做节日的装饰呢?它既要体现出节日的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具有装饰的效果。那么,你觉得要从哪些角度入手创作,体现出这一点呢?”学生围绕这个关键点进行讨论,分析如何能体现出“节日特点”。有学生认为,“我觉得要抓住节日的习俗,比如这个节日一般吃一些什么,玩一些什么,将它们融入到装饰品的制作中。比如端午节,我们都吃粽子,那么我觉得可以用纸制作五彩缤纷的小粽子,用绳子穿起来,这样会比较好看。如果是元宵节,那么制作一些圆形的泡沫绒球,我觉得是很好的选择。”有的学生从颜色入手进行分析,“我认为既然是节日气氛,那么就要让人觉得热热闹闹的,我觉得可以在装饰品中添加一些红色的元素,这样会显得比较热闹。”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不同的节日,展现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如中秋节主要体现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端午节我们则缅怀屈原,春节体现出团圆和谐的气氛,那么,能否在装饰品中体现出这一点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提升。
在关键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他们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心理,并在兴趣的推动下自主探究新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确定关键问题的深度,要提出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启发如同“剥洋葱”一样,抓住一定的规律,由浅入深、环环紧扣,递进引导,进而引发学生思维转换。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一致性,也才能有效地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把握住提问的顺序点,先提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方向提出新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展现启发式教学的魅力。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花的造型特点和寓意,探究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工艺品中的花具有怎样的特点,思考人们如何从现实中的花提炼出艺术品的花。要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循序渐进,要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提出问题。如“大家欣赏一下这些花卉的照片,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花,并找到它们的特点。“现在我们看看这些花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变成了什么样子,它们的特点是否被突出了出来呢?它们在造型上和真实的花卉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这些问题让学生从关注生活的花过渡到探究艺术品中的花。“如果你要创作和花有关的美术作品,你会如何做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从对比分析过渡到自主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学生认为,工艺品中的花总是凸显出真实花卉的特点,不只展现形貌特点,更体现气质,如体现梅花的傲雪姿态,体现它桀骜不驯的精神,展现牡丹的华贵,体现出它雍容的一面。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学生也能抓住花的典型造型,并合理搭配各种颜色。
循序渐进的提问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检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找到具体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得到成长。
我国《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欣赏和评述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赏析并认识美术作品,并提升视觉感受[2]。由此可见,赏析的重点是角度多元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所以,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打开赏析视角,如可以将有趣的故事穿插其中,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感受,让他们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如在学习“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展示了齐白石画的虾,并讲述与之有关的小故事。齐白石不光画了很多虾,而且虾的画法也是他独创的,他的虾总是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原来他家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很多草虾,他小时候就一直在这里玩耍,从而和虾有了不解之缘。长大后,他将自己的观察所得画了进去,一开始只是画出了形似,也没有展现出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但是后来,他的观察更为深入,所画的虾也更漂亮。在这个故事的激发下,学生对齐白石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情感,认识到要画出精彩的作品,必须要仔细观察,画出特点。此后教师可以让大家观察活虾,捕捉它们的动作特点,然后用笔墨创作。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到虾的身体曲直部位主要靠各体节的协调作用,虾的钳子虽然很小,但是却很有力量,所以要突出展现。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将自己对虾的情感融入了进去,所以他们的创作也更有特色。
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解课堂沉闷的气氛,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能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小学生探索欲望浓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和作品有关的故事,通过举行故事大会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在赏析作品的时候,除了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画派、运用方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还可以拓展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探究。学生可以了解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特点,然后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样能让他们找到分析的新方向,同时也能陶冶艺术情操,充分发挥想象潜能力。
学习“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的时候,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和文化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野兽派的创作风格。然后再让学生对比分析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并分析对比思考野兽派的创作风格。如有的学生提出,“野兽派的创作风格,顾名思义,就是给人一种狂放的感觉,它总是用粗放、直率的笔法,创造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此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野兽派的诞生年代,并让学生说说为何在这个阶段会出现这样的创作流派。有的学生提出,“我发现野兽派诞生于20世纪末,这个时期的人都崇尚个性自由和解放,所以他们在作品中常常会将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展现出来,体现出浓烈的个性。马蒂斯的作品就给人这种感觉,总是让人觉得充满了表现力,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野兽派诞生的始末,看看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创作风格、理念是否有变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不同文化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学生能在比较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魅力,思维会更加活跃。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得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各种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入手,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内涵,组织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共同参与启发的过程。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才能有实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