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苗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思维导图属于发散性思维图像的一种,它具有较多优点,比如,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建立学习知识的结构框架等。老师可将这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阅读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满足这些教学目标,老师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片进行保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脉络。对此,文章首先说明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然后详细介绍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使用策略。
1.1 思维导图介绍。思维导图可以被当作一种简单和直观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主要是按照全脑思维的概念,调动左脑思考的顺序、文字等信息,联合运用右脑思考的想象、空间整体思维进行全面记忆。思维导图的结构可以实现同时刺激双脑的目的,将形象和抽象思维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阅读语文文章过程中可以共同运用左脑和右脑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左脑和右脑的潜能。建立思维导图主要依靠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想象和联想后,会加深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印象,触发学生的灵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因此,作为一种形象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被广泛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1.2 建立思维导图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最佳选择是使用一张空白A4纸绘制。在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要确保自身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梳理文章脉络上,将阅读材料题目或者文体当作中心点,使用各种颜色的彩色笔绘制主分支,如主要任务、事物、事件起因和结果等,提高思维导图的独特性及趣味性。大部分人们思维脉络分支为横向展开,故此,横向画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第一分支对比,第二分支要更加细小,各个分支要建立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分支上不要放置过多字数,使分支更加简单和直观,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通过图片形式记忆到学生脑海中,发挥出总结和归纳知识点的作用,还可以在学生需要运用某一知识时方便调取,协助学生阅读语文教材或者课外书时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2.1 小学语文老师阅读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老师逐渐改变教学模式,现阶段教学中老师将学生放在被动地位上,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学生主动加入学习中,积极探索,加强实践,帮助学生养成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新知识。然而,过去教学观念导致老师依旧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味地灌输,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以至于学生对阅读语文文章兴趣较低。
2.2 学生无法清晰记忆语文知识。如果在大语文角度来讲,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不仅日常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运用语文,而且制定宪法、外交措辞等方面都需要运用语文。故此,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它经常给学生一种烦琐复杂、无迹可寻的感觉。大多数老师认为,语文的特点就好似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若是学生不能抓住语文的精髓,只停留在外表的杂乱,那么就无法很好地整合语文知识。由此可见,抓住语文知识核心,建立系统化语文结构十分关键。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老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过于重视讲解阅读内容和考点内容,没有意识到文章原有结构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内容缺乏系统化。另外,学生没有掌握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造成学生记忆混乱,严重影响学生使用学习知识,降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3 学生缺乏运用阅读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接收到一些信息和知识,这个过程被称为输入,而输出是指通过记笔记、建立思维导图等形式将掌握的信息表达出来。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了解到文字的表面含义,概述文章内容时无法抓住中心内容,不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相关教育者把阅读理解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了解文章的关键要素;第二个层次为了解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个层次为明白文章隐含的含义,认识到阅读内容和自身的联系;第四个层次为如何将文章内容运用到自己身上。目前,绝大多数老师只要求学生多阅读,但是却忽视学生阅读质量以及学生是否掌握文章内容,学生无法抓住文章中心内容复述文章,导致阅读效果较差。实际上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读通文章,却无法透彻地理解文章,随之也就无法正确利用文章内容。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阅读时处于一种假装读懂的状态下。
3.1 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阅读印象。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和有一个独特的把握,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阅读中有些文章需要背诵,如一些古诗词、散文等,采用线性思维导图可以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串联,清晰梳理文章线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学习效率不断提升。在阅读一些理解难度比较大的文言文或者说明文时,学生可以借助发散性思维导图进行理解和背诵,通过确定文章主题,挑选和明确分支结构上的关键词,清晰梳理文章线索以及逻辑关系,找到文章的关键核心内容,简化文章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3.2 有利于促使小学语文老师阅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思维导图属于一种比较系统化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老师提高自身的阅读教学水平。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正确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和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活动等,拓宽自身的知识储备范围,促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完善思维认知体系。如果想描绘优质的思维导图,那么就要了解和掌握阅读资料的写作背景、核心内容、主要内容、文章结构等。所以老师要在教学前提前制定完善和健全的教学计划,在描绘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推动自身描绘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正确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
3.3 有利于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管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都会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会确定文章中心主题词,而它就是每节课教学的目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以中心主题词为基础进行绘制,减小学生脱离主题的可能性,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阅读,在脑海中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印象和了解,进而再绘制思维导图,用可视化的形式把学生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每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都是不同的,老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重点讲解学生没有学会的内容,这样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促使课堂教学效率逐步提升。
4.1 在阅读散文体裁时,运用思维导图。长久以来,散文都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学习难度比较大。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逐渐提高了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不仅文章篇目逐渐增多,而且散文类型也在逐步扩充。和其他文学体裁进行比较,散文这种体裁的写作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然而在内容方面,散文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又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由此可见,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普通鉴赏规律理解现代散文体裁。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两个层面开展教学。第一个层面,找到文章中明确主体的关键句子或者词语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第二个层面,在文章中探索和分析作者的态度、感情等,明确文章中心内容。散文体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不管文章内容多么分散,其中都具有联系。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线索,明确文章整体脉络,线索既可以是人、景色,还可以是作者表现的感情。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时,可以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找到散文线索,整理自己的思路,线索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例如时间或者地点等;第二步,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写作手法。大部分散文体裁的文章语言优美精炼,在阅读时,可以令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章情感。
举个例子,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文章主体基调,文章主要围绕愉快生动的基调进行描写,本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诗意性,将初春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在初春三月,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山川河流,都在争相表现自己的美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展开对春天的描写,在文章中生动形象地描述春天到来后万物的表现,让读者感觉到赏心悦目。在整篇散文中,多次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读者感受到各种春天的美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绘制思维导图的用品,如纸和彩色笔等。要求学生在纸的中心点写上本节课的主题“春”,这个春字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艺术字等。其次,可以把对春天的期盼当作起点,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春天美景,在这幅图画中分析文章内容。最后,围绕青年、娃娃等人物进行收笔,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春天的美丽景色。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初春的美景,掌握散文的结构,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2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的基础就是字。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确定读音的字,可以要求学生借助辅导书查询。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和难点内容就是通假字,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增加文言文文章阅读数量,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通假字。
字后面是词。词分成两类,一类是虚词,一类是实词。在客观角度来说,实词更加丰富,这一点是虚词无法比较的。所以,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那么就要让学生明白诗词每种语境中代表的含义不同。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清楚文章脉络,利用教材中的注释,明确主题路径。然后在一些具有较大差异的文字中找到比较关键的词语,挑选出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转化成框架,并且逐步将框架补全。在这个基础上,复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如果将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比较,文言文的梳理难度更大,遇到一些有较大差异的地方,老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使学生再次完善思维导图。最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上喜欢的颜色等。
通过运用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模式,能够在不同的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内容,降低学生背诵文言文的难度。以文言文的全面理解为入手点,掌握文言文整体逻辑和结构,最后记忆和背诵文言文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4.3 在课后巩固环节中,借助思维导图。学习完某篇文章或某个单元后,学生要梳理相关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在这个时候,如果想让学生清晰梳理文章内容,那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框架,将零碎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核心内容以及文章结构,便于学生后续使用,防止学生后期不知道应该如何复习,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举个例子,在学习《黄河颂》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提前准备有关黄河的图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图片并思考黄河的特点,从而在黄河的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充分表达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帮助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能够让他们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复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绘制的思维导图了解文章中心内容和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节省复习时间,促使学生复习效率不断提升。
现阶段,思维导图这种教学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阅读教学中,以此方式调动学习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既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