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对策

2022-11-19 12:04:12李国馨
现代英语 2022年1期
关键词:面食命名山西

李国馨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引言

山西饮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诞生之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生成了280余种类型,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的充实贡献了巨大力量。当前随着能源博览会等国际活动的开展,世界各地游客对山西文化的关注愈发频繁,如何科学翻译山西美食,发挥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跨国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饮食文化的通用翻译方法

(一)音译

音译(Transliteration)将词语发音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简单来讲就是将A语言中的单词,用B语言中发音相似的词语表达出来,音译模式中,词语不再具备原本含义,只是简单的语音标识符号。使用这种方式对美食进行英文翻译的优点是,可以促进普通话的推广,比如“饺子”一词,当前已经被多数西方国家所熟知,与dumpling一起受到国际友人的认可。但对于部分普及程度不高的美食,应用这种方式容易使语义表达模糊,给交流带来困难。

(二)直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一种以语言中对应词为根基的翻译方式,在中英翻译中,应用直译法能够更加完整地将原文的内涵、风格等表达出来,尊重原文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当美食名称中存在与英语对应程度较高的词汇,且能够直观反映美食特色时,应用直译法是比较恰当的,比如“盐水大虾”可直译为salted prawns,国际友人能够直截了当从中获取菜式信息。但当菜名较为抽象,或晦涩难懂时,运用这一方式就不那么合适了,比如将“驴打滚”简单译为“Rolling Donkey”就比较难理解,必须配合注释才能完整传达信息。

(三)直译加意译

直译加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Free Translation)是一种综合型的运用方式,主张在直译的基础上,结合意译方式进行补充和解释。意译本身与直译具有一定的对立性,与直译逐字解释的方式不同,它打破文字原本排列结构,对词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但在实际运用中,二者结合的场景十分多见,可以通过有机融合形成有益的互补结构。对于美食来说,注释内容通常为烹饪方式或食材原料,这样既可以传达菜名有趣的文化内涵,又可以达成辅助理解的目的。

三、当前山西饮食文化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首字母大小写混淆不清

山西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食种类数量数不胜数,这给英语翻译标准的统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首字母大小写混淆就是标准不同步的结果,部分文件中对所有首字母都采用大写,而部分却只对首个词汇的首字母进行大写,比如“Pingyao Beef”与“Pingyao beef”。还有部分词组,既有大写也有小写,比如山西美食中一道“栲栳栳浇肉”,某些菜单中翻译为“Kaolao lao pour Minced meat”,整体看上去极为混乱,容易带来不好的观感。但实际上,早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盛会时,外事部就对中文菜单译法进行了规范调整,翻译实践时可以参照《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中所述标准进行规范书写。

(二)漏译致使信息缺失

漏译主要表现为翻译过于简略,不管中文菜式名称体现了多少信息内涵,统一按照关键词直译,对于其他信息,采用简略带过或直接剔除的方式,导致英文说法难以实际传达美食信息。比如,将“生葱拌窝头”直接翻译为“Buns”,不仅省略了原菜名中“生葱”这一原材料,和“拌”这种烹饪方式,且对“窝头”的翻译也并不够准确。再如,将“香辣莜面”简单翻译成“Spicy Side”,只传达出这种菜式比较辣的特征,食材特色完全没有反馈。这种翻译方式很容易让信息接收者产生误解,认为菜式中只有“bun”一种食材,从而失去深度了解的欲望和兴趣,是非常不可取的。

(三)逐字翻译问题突出

逐字翻译是一种较为简单粗暴的翻译模式,对中文菜式名称进行拆解,再将单独的汉字直接翻译成英文中对应的单词。但实际应用中,中文菜式为方便记忆和寻求趣味,很多时候会使用象形说法进行命名,逐字直译的方式很多时候不仅不能反映本来意思,还可能造成误会和笑话,比如,将“豆腐脑”翻译为“Tofu Brain”。山西面食中,为了寻求口感上的差异,会将面做成各种形状,并依据形状进行名字选取,比如,“猫耳朵”,如果直译成“Cat Ear”,不仅美食意味丧失,听上去还有些许惊悚,因此逐字翻译是十分不可取的。

(四)未考虑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实际上是对信息符号的一种转换和传达,在国际场景中,它面向的是两个处于不同生长环境、具备不同思维观念的个体或组织。在传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音的改变,还要考虑句式结构、语法等情况,照顾到双方文化差异,最终在通顺、准确的基础上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但当前山西文化美食的翻译中,对中西文化的考量还比较欠缺,比如,“不烂子”是山西饮食文化中广受欢迎的一种面食,其名称实际上起源于山西方言,将“拌”字两个音节拆分形成该叫法,如果采用直译方式,理解起来会十分困难。

(五)翻译用词不够准确

措辞是翻译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对象,作为完整的语言体系,英语中同样存在大量意思相近,但本质不同的词汇,翻译过程中若未能精准区分,很容易带来歧义,使得沟通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以传统晋菜“右玉烤羊”为例,很多餐馆翻译时,会将其写为“Youyu Roasted Lamb”,表面上看来翻译相对准确,但实际上,“roast”一词更多表达的是不与火接触、慢慢烘烤的方式,比如“Roast Duck”,而右玉烤羊烹饪中,为保留羊肉原本滋味,时常会采用明火烤制的方式,因此采用“grill”一词,要更加恰当。再如,“太谷饼”一词的翻译中,很多材料引借“Moon Cake”的用法,将其翻译为 Taigu Cake,意在表现其质软、味甜的特征。但实际上,太谷饼与一般意义上的“蛋糕”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体型较薄,也远没有蛋糕那样蓬松,对于不甚了解太谷饼这一美食的外国友人来说,听到“cake”一词,很难往“饼”的方向联想,因此现代部分学者的文献中,提倡将其翻译成“Taigu Muffin”。

四、山西饮食文化英语翻译对策分析

(一)原料命名法

原料命名法较为直观,信息接收者可以简单地从英文翻译中了解到食物成分结构,从而大致区分美食特征,获取第一印象。在山西美食中,面粉是最为常见的食材,对于小麦面这种常见原料来说,一般不做特殊强调,统一称作“noodles”或“pasta”。但山西面食制作时,为追求口感差别,同时达到健康、绿色的目标,还会应用许多粗粮面,如高粱面、豆面、莜面等,这些食材有时单一使用,有时组合起来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出美食的特征,因此有时会特殊注释,比如“三和面”中,除“Sanhuo Mien”的主名称外,还会括弧备注“noodles made of mixed wheaten,sorghum and bean flour”的信息,“碗团”美食中,也特殊备注了“buckwheat”这种原料,这同时也是一种直译与意译融合的翻译方式。

(二)地方命名法

有些食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当大众提起这种美食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某个具体的地区,因此有时也可以直接采用地方命名法,代表食物风味的同时,也能起到推广宣传的作用。在山西饮食文化中,老陈醋就是一种带有地域独特风采的食品,因此翻译时通常写作“the Aged Vinegar from Shanxi”,不仅突出其工艺体系历史悠久,也能表达其地方代表性地位。山西以地方命名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上文中提过的平遥牛肉、太谷饼等,翻译时注意保留地名特色,以发挥美食的旅游名片功能。

(三)形状命名法

山西居民、餐馆在烹饪面食时,很多都会先将面粉揉制成光滑的面团,然后对面团进行或擀、或削、或揉搓的做法,使之形成不同形状、大小的面片、面条,因此命时还多会以形状为依据,进行象形比喻,比如猫耳朵、擦蝌蚪、拨鱼儿等。在对这些特殊形状的面食进行翻译时,切不可采用直译方式,而是要突出其“形状”特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同时关注到《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面食的不同定义,“noodles”通常指细长状的面条,而不同形状面食通常用“pasta”表示,综合起来“擦蝌蚪”可以译为“Tadpole-shaped Pasta”,而“拨鱼儿”则可以译为“Tadpole-shaped Past”,从而消除歧义,更好地传达山西美食的内涵。同时,“猫耳朵”的叫法在中文中还颇有可爱、俏皮的趣味,在翻译时可以突出这一感觉,使象形命名法更有意义,比如翻译为“Kitten-ear-shaped Pasta”,就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

(四)典故命名法

山西面食文化起源较早,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文化典故,有时面食名称会从这些典故中得出,比如“抿八股”一词,就来源于唐贞观年间的小故事,据说当时唐太宗叔姑遁入空门后,一次为客人烹饪,不慎在面团中加入过多水分,于是用筷子抿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客人吃后询问菜名,叔姑却由于紧张意外听错,答成乳名“八姑”,该种面食由此得名。在翻译时应当着重保留这些典故命名的美食,“抿八股”就直接翻译为“Minbagur”,后面可适当备注原料、做法等,比如注释“Minced pasta with chopped meat and vegetables”即可,这样可以激发外国友人的好奇心,趁机宣传山西本土文化,使游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五)工具命名法

剪刀面是山西又一闻名美食,因其制作环节需使用剪刀得名,剪刀面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隋末,可见《字锦》一书。在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剪刀面的故事,传说丈夫走西口,妻子在家每日食用剪刀面,寓意剪不断的思念。翻译过程中,应当突出剪刀面制作工艺的特殊性,通常写作Scissors-cut Noodles,同时也要关注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在简短译名的基础上,可结合注释的方式进行展示,起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刀削面也是山西较为常见的美食种类,制作环节对烹饪者技艺要求颇高,削出的面片应当形似柳叶,尝之外滑内筋,旧有翻译方案中,多将之写为Sliced Noodles,或者Knife-cut Noodles,但事实上这是不恰当的,刀削面使用的刀并非菜刀,而是弧形削刀,体形较小,制作出的面片与sliced也相去甚远,同时cut也无法准确描述削的动作,因此译为Knife-shaved Noodles更加合适。

(六)烹饪方式命名法

作为中华面食文化发祥地,山西省粮食作物种类多样,名目繁多,在节俭、勤劳的优良晋商文化滋养下,山西人民将面食制作方法开发到了极致,翻译时完全可以将烹饪方式作为依据,比如麻花译为“Fried Dough Twist”,既能表述形状、口感,又能传递烹饪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山西部分美食中,名称与实际做法是相冲突的,比如“闻喜煮饼”,表面上传达的是“煮”的烹饪手法,但在旧时的晋南民间,多用煮代替“炸”,制作环节是将面粉、蜂蜜等原料混合在一起,炸制酥脆后在外皮滚上芝麻,内里还包裹有馅料。因此,在英文翻译过程中,要着重调整,翻译成“Wenxi Fried Dessert”更佳,后面备注相关做法即可。最后,部分美食中,可能无法找到英文对应的烹饪方式,比如焖面,此时应当对作法进行详细分析,并提炼出较为相似的词汇。焖面烹饪时,通常需要将锅盖盖紧,借助菜汤产生的蒸汽烹熟面条,因此可采用Steamed Noodles的译法,烩面则译为Stewed Noodles。

(七)盛装工具命名法

对于五花八门、新奇有趣的山西美食来说,命名方式是十分多样的,有时由于食品本身盛装工具较为特殊,民间就会直接将之融入食物名称中,翻译时为体现民俗特色,可以适当保留,但要做好注释标记。比如,“栲栳栳”,栲在方言中泛指植物,栲栳则是用植物编制成的器具,常见的原材料有竹篾、柳条等,可以装水或其他东西,其本身原料为莜面,制作时需用开水和面,趁热搓条揪块并制成圆筒形,最后排列起来形成蜂窝状,浇上调料食用。翻译环节可直译为 Kaolaolao,后边备注“a macaroni-like pasta with special sauce”即可。再如,碗团,是柳林地区将荞面置于碗中,用特殊方式调和、晾凉、凝固后制成,形状与外围的碗一致,因此得名碗团,在翻译时同样直接写作Wantuan,后续跟随加注“a bowl of buckwheat paste with vinegar and chili sauce”。

五、结语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推广能够极大地带动山西经济的开放,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当前山西饮食文化翻译中还存在拼写混乱、漏译、直译频繁等现象,部分美食的翻译也没有照顾到中西文化差异,为饮食文化价值的发挥带来了较大阻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正视相关问题,灵活运用原料命名法、地方命名法、烹饪方式命名法等,将山西美食推出国门,推向世界,发挥其在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面食命名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Do You Know?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东方女性(2018年3期)2018-04-16 15:30:02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阅读理解题精练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