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城市下美国圣塔菲民间艺术市集的发展机制研究

2022-11-19 05:28马熙逵张鑫
创意设计源 2022年4期

马熙逵,张鑫

美国西南部城市圣塔菲以“艺术之都”“休闲胜地”闻名于世,其城市建设注重整体的文化样式,拥有众多的艺术机构、画廊、博物馆,形成了以文化、艺术、旅游相融合的产业集群,在今天已成为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的美国“第三大艺术圣地”。圣塔菲虽然位于沙漠地带,土地贫瘠,但仍实现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离不开圣塔菲长年坚持文化、艺术、旅游相融合的产业集群模式,其城市面貌与文化影响力的形成,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面对强势的工业文化,源于乡村的传统技艺、民间艺术逐渐式微。但美国西南部城市圣塔菲,凭借众多的艺术机构和团体组织,通过以民间艺术市集为代表的发展平台,不仅从物质方面改善了手工艺人的生活处境,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承,还通过民间艺人、文化精英的聚集,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影响力与艺术生态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与消费,反哺了当地的城镇和乡村发展,这对现代创意城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一、圣塔菲概况

(一)圣塔菲的历史背景

圣塔菲在西班牙语中是“神圣信仰”(Santa Creencia)的意思,其坐落于美国西南部,是新墨西哥州的州府,地域面积 9 6.9 平方公里,海拔高达 2 000 米,是美国海拔最高的州府城市。截至 2012 年,圣塔菲的常住人口约 7 万人。印第安人是圣塔菲最早的原住民,1598 年西班牙人到达这里后,圣塔菲所在的区域逐渐成为殖民地,伴随着新工艺、宗教、物资的输入,西班牙文化在此传播。1846 年,美国与墨西哥爆发战争,墨西哥战败,包括圣塔菲在内的新墨西哥州部分区域被割让给美国,1912 年,新墨西哥州以圣塔菲为州府,成为美国第 47 个州。在长期的历史融合中,圣塔菲汇集了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和美国本土文化,这与纽约、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等美国本土都市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20 世 80 年代以来,铁路带来的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众多追求精神生活的新人类相继来到圣塔菲,多元文化在此融合与发展,为圣塔菲日后形成以文化、艺术、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二)圣塔菲的整体面貌与特点

圣塔菲在建设之初,就极为重视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圣塔菲政府在 1957 年就通过了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政策和法规,比美国联邦政府 1964 年颁布的立法还要早。在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在圣塔菲成为主流,城镇建筑都以泥草为基础材料,体现了西班牙式的村庄风格,即使是钢筋水泥建筑,也需添加瓦制屋顶和泥草墙,确保城市整体形象不受现代建筑形式的影响。这些以泥草为基础材料的建筑被称为“土坯房”,它们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圣塔菲地区具有抗热保暖的作用,有的老屋虽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但仍保存得很好。成规模的“土坯房”是圣塔菲城市建筑的特色,通常人们还会在门上悬挂辣椒以作装饰。

圣塔菲对城市建筑的高度有着严格的规定,自 1996 年以来,建筑的平均高度由原来的40~50 英尺控制到了 12~16 英尺,甚至对每条道路的宽度也做了限定,充分体现出圣塔菲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方向[1]。如今的圣塔菲,无论是旅店、餐厅,还是商店、民居,从乡村到城镇的建筑风格都十分统一、和谐,形成了极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圣塔菲有着“暖色泥土围绕”的城镇印象,被誉为“最不美国”的城市,却成为美国中小城镇中的第一艺术目的地[2]。

二、创意经济下文化与艺术产业的综合发展机制

(一)艺术计划的推出和文化政策的制定

在知识经济与文化经济占主导的社会类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商品的文化内涵、艺术品质等因素成了新的价值定义。从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到文学、美食,人类所创造的无形资产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以文化和艺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现代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目标。圣塔菲十分重视艺术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手工业和民间艺术市场化发展的计划,推出“艺术和旅游计划”“城市经济发展计划”“圣塔菲设计周”“绿色圣塔菲”等区域文化活动,增强圣塔菲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文化精英聚集,形成良性而独特的地区发展策略[3]。“艺术和旅游计划”强调“艺术+”的发展策略,即以艺术为吸引点,串联旅游、餐饮、酒店等产业,促进城市经济与文化影响力的双重发展;“城市经济发展计划”侧重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形成艺术产业与服务业互补的良性循环;“圣塔菲设计周”的构建重在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吸引文化精英与艺术家汇聚圣塔菲,形成合力共生的设计潮流,创建个性化且极富魅力的城市文化软实力;“绿色圣塔菲”从设计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倡绿色设计融入城市发展,促进环保与资源的再利用,赋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二)“艺术之都”圣塔菲的发展策略论述

1.基于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新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圣塔菲就开始着手推进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 1957 年历史文化保护政策的推出,到如今文化艺术产业的发达,都离不开当地政府与民众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圣塔菲整体建筑风格统一,有着浓郁的西班牙式村庄风格,宛若一座巨大的“城镇花园”。即使是希尔顿、沃尔玛这样的高级酒店、大型商场入驻当地,都要为区域统一的视觉形象让位,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圣塔菲以艺术融入生活、以文化引导发展的坚定理念和独特策略。

美国新墨西哥州与亚利桑那州、犹他州、内达华州相似,境内有较多的沙漠,而圣塔菲正是位于沙漠中的一座城市。沙漠气候意味着天气干旱、土地贫瘠,圣塔菲却在贫乏的土地上创造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峡谷街(Canyon Street)、欧 姬 芙 美 术 馆(Georgia O'Keeffe Museum)、新墨西哥州艺术博物馆(New Mexico Museum of Art)等艺术家集中地不仅闻名美国,而且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誉。文化、艺术与旅游相融合的产业集群模式,每年为圣塔菲带来高达 11 亿美元的收入。2005年7月 13日,圣塔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首个“手工业和民间艺术之都”,并被批准加入联合国的“创意城市网络”[4]。作为常驻人口只有 7 万人的圣塔菲,却拥有 7 万多个与文化艺术活动相关的团体,超过 250 家艺术馆和博物馆坐落于城市及下辖的乡村中,1/6的雇员在为艺术产业工作,圣塔菲因此成为美国第三大艺术品市场,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游览[5]。对文化和艺术行业的多样性尊重与保护,不仅为圣塔菲的城市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而且文化艺术精英人物的聚集,也促成了圣塔菲独特的区域品牌形象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二)打造独特的艺术产业布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旅游、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中指出:“‘发展’不仅仅是自由竞争后资本形态的优胜劣汰,而是让所有公民享有成长的机会,所以,‘文化、遗产和多样性应该被视为旅游的重要资源’,因为文化的精髓在于保留人类创造成果的多样性。”[6]圣塔菲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发展精神。为促进文化、艺术、旅游事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圣塔菲政府设有专业的艺术委员会,通过逐年的发展规划,促进圣塔菲艺术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政策中,除了对民间手工艺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外,还明确提出了每年将房地产收益总额的 2%和酒店床位税的 1%用于支持艺术产业的发展[7]。圣塔菲通过多项创新举措,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融入圣塔菲地区发展。在促进文化、艺术、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还集合了政府官员、文化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等跨界人士,共同探寻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现代传承的可能。在多重职业者的协作下,艺术、文创设计、手工艺制作、民间艺术创作等相互融合,形成多元、互补的发展模式。

圣塔菲不仅拥有众多的画廊、艺术机构和博物馆,其居民参与文化和艺术事业的比重也极高,作家、建筑师、艺术家和工匠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居全美前列,文化与艺术产业每年在圣塔菲的经济收益中占比达 40%[8]。因文化和艺术而来的游客一般都对艺术品充满好感,且有良好的购买力,对于民间艺术品的营销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生产与制造业竞争压力逐渐扩大的时代背景下,圣塔菲通过各种政策推进了“创意城市”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工业城市,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积极的城市活力。

三、基于互联与促进的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

圣塔菲有着开展文化市场、销售民间手工艺品的传统。自 1922 年以来,圣塔菲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艺术市集,但主要限于本地艺术文化圈。2004 年,这种小规模的艺术展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并且至今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间艺术市集。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是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性文化活动,每年 7 月举行。通过市集运营,曾经遭受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遮蔽”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重获珍视。因市集而到访圣塔菲的购买者为地区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带来巨大增益。2018 年,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吸引了 2.1 万名世界各地游客的到访,其中 91.2%的游客是再次到访圣塔菲,门票和税收收入达 169.2万美元,市集开放期间,带动地区经济创收 1382.2 万美元[9]。

(一)互为合作又互相制约的艺术市集部门制度

作为创意城市发展策略的一部分,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不仅为传统手工艺人搭建了展示与营销的服务平台,在营收中对该手工艺进行再创作和传承,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了来自全世界的精美手工艺品,提升了民众的审美和生活品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文化影响力。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的管理主体是董事会及下属主管运营的七大部门,分管市场、金融、项目、艺术家、互联网等内容,其管理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部门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工作人员大多为非常任的志愿者。为了维护艺术市集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在市集交易的过程中,艺术家不会涉及资金流的产生,所有手工艺品的种类、价格、数量都会登记在册,未统计的手工艺品不允许在市集出售。因此,从填单、付款、取货均由不同职能的志愿者负责,这种措施是市场监管的一种表现,也是在美国税收制度下,避免漏税的一项必要举措。

(二)全民参与下由志愿者组成的管理主体

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的运行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2 0 1 8 年,有1 7 7 4名志愿者参与了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活动,志愿者中既有 1 2 岁的少年,也有 9 4 岁高龄的老人,他们为逐渐式微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付出自己的辛劳,为推动城市发展献出了自身的一份努力[10]。圣塔菲政府有专业的艺术委员会,推出很多有关民间艺术保护和手工艺市场化的推进计划,但也离不开民间组织、机构的协调与支持。民间力量的参与不仅缓解了保护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也在某种意义上激起了民众参与保护行动的自觉性。

(三)基于艺术市集特色保证的入展筛选机制

每一位能入展的艺术家都需经过市集专家遴选委员会的审核,委员会会根据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以及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分档,以保证入展作品的原汁原味和价值保障。现代时尚产品、旅游纪念品或经过工厂批量加工的产品都不允许进入市集。对于初次入展,且在经济上确实存在一定困难的艺术家,一旦通过遴选,市集将会为其提供援助资金,用于艺术家往返美国圣塔菲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这极大地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为身处发展困境的手工艺人带来希望。2018 年的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150 多位艺术家参与其中,他们来自 60 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2.6 万个合作团体的支持。市集中的每个摊位产生将近 2 万美元的收入,这让艺术家的全年艺术创作所需支出有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四、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对我国民间艺术现代传承的启示

对于艺术早已融入城市生活的圣塔菲来说,国际民间艺术市集更像是一次年度性的升华经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技艺、民族文化、独特审美融汇于此。所有精美的手工艺品呈现在眼前的震撼,远超于传闻和图片,这也是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如约前往的原因。基于人文关怀的艺术展在创意城市下更像是一次世间菁华的绽放,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在此得以复归。

现代生活模式下,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所遭遇的“价值遮蔽”,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国针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展过多次普查,从 2001 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 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从法律意义上明确了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技艺等项目保护的工作机制。但在保护过程中,仍面临众多的问题,如何让传统技艺、民间艺术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它的永续利用,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也是后非遗时代,民间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11]。圣塔菲作为“手工业和民间艺术之都”,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机制并非短期内形成的,文化、艺术、旅游相融合的产业集群模式需要地区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更需要全民参与下的文化影响力。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是区域文化推广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配合其他活化手段的必要节点,这一系列的良性循环既促进了地区文旅经济的发展,也为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的推广提供了最实际的经济支持,值得我们借鉴。

(一)“文化艺术+”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圣塔菲的城镇建设和规划就极其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振兴,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当地民众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也强于美国其他地区。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见证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美丽乡村建设更应顺应传统文化的延伸,使其成为地区形象与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源于乡土的、传统的文艺形式,才能代表民族的独特审美和优势,才能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形成不同寻常的核心竞争力。民间艺术的发展与美丽乡村的构建是相协调的,不是牺牲某一方而孤立发展的,尤其是在创意工坊、手工艺空间愈加受欢迎的现代生活视野下,民间艺术价值语境的回归,也意味着美丽乡村构建的逐步完善。

(二)基于区域文化特征的模式创新与美育引导

圣塔菲境内多为沙漠,资源相对匮乏,也不适合耕种,但圣塔菲充分融合旅游、手工艺、画廊等文化与艺术产业,通过面向全球的艺术计划改善了很多手工艺人的生活境遇,形成了良好的地区经济闭环。不同于西方的城邦文明,中华文化的发展源于乡土,乡村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民间文化,其合理的创新发展与价值转化对区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乡村文化创新应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与高附加值的内容转化,盲目追求短期收益,忽略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能导致民间艺术的符号被泛化和错用,形式流于表面。美丽新乡村的文化创新需要凭借地区物产与文化优势。本着尊重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出发点,对地区物产与文化进行合理的应用与现代设计改良,依托产业化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化发展,进一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以此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参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

(三)新媒体下可持续化的民间艺术发展计划

圣塔菲多年来致力于保护当地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其良好的城市文化与发展理念为保护世界手工艺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数字平台建设方面,圣塔菲积极营造民间艺术的网络展示与销售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全球民众前往圣塔菲亲身体验。从政府专业艺术委员会到一般的艺术活化与推进计划,许多资金用于开展各种基础教育活动,为学生团体或当地家庭开设关于民间艺术的免费课程,使年轻人认可传统工艺的美与价值。创意为本的时代下,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仍然是社区内部彼此沟通和认同的纽带,蕴含着不竭的文化创造力。伴随着5G、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新的文化传播和消费模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巨大引擎,影响着民间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媒体、新技术的加入,品牌建设、网红经济、文化IP等潜在的、可以形成高附加值的新形式,需要更多文化精英公益性的投入。在取得高收益的前提下,提高乡村民间艺术从业者的积极性,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

五、结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等概念的形成,人们逐渐发现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促进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价值转化,成为一门显学。美国圣塔菲国际民间艺术市集是较早探索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活动,它依托圣塔菲庞大的旅游、艺术、文化产业支撑和探索民间艺术当代价值回归的可能,不仅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新助力,而且丰富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根”和“魂”在乡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与永续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我国乡村民间艺术设计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即民间艺术的现代价值转化与再生设计,而且应考虑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融合。美国圣塔菲常住人口只有7万多人,且坐落于地理条件不占优势的沙漠地区,却因旅游、艺术、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形成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区域魅力。美丽新乡村建设需要物质上的改善,也需要文化层面的人文关怀。本着惠民、利民的思想,探索顺应时代需求的价值转化模式,让民间艺术不仅能够“活”在当下,而且能够“火”在当下,进而成为引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