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正
(邳州东大医院放射科 江苏 徐州 221300)
因内源或外源的栓塞因子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出现肺循环的阻塞性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称为肺动脉栓塞,其发病率极高,但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中的误、漏诊情况频发,致使病死率居高不下[1]。因此提升PE的精准诊断,并指导后续合理治疗,是提升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PE的诊断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仍未发现一种既操作简单又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临床对PE进行诊断最常用且目前最准确的方法是通过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查,但该检查是有创的,无法作为首选临床检查方法广泛使用。DSCT在肺血管的造影应用中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使用,且诊断准确率较高,这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2]。本文分析接受DSCT检查后的PE相关结果检出情况,探讨DSCT肺动脉造影用于诊断PE的应用价值,结论如下。
选取邳州东大医院2016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38~80周岁,平均(58.34±10.83)岁;60例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咳嗽、烦躁症状,21例见下肢水肿,15例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情况。纳入标准:①所有病患均接受DSCT检查;②对病患讲解检查研究相关办法,并获病患知情同意签字。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严重肝部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疾病的病患;② 哺乳及孕期等特殊时期并发症病患;③合并精神类疾病、无法自主交流沟通、对检查相关办法不耐受或检查依从度欠佳的病患。
使用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机(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对病患的胸部进行DS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选取胸廓入口到肋膈角水平处。利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注射入患者的外周静脉中,剂量在30~40 mL之间,注射流率设置为4.5 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再将30 mL的0.9%氯化钠溶液以相同流率注入。将人工智能触发扫描的感兴趣区设定在肺动脉干位置,阈值设置为100 HU,扫描参数设置为准直0.6 mm,螺距设置固定1.2,有效层厚设置为1 mm,重组间隔设置为0.5 mm,电压设置为100 kV,管电流智能变化(105~150 mAs),旋转时间设置为0.28 s,扫描时间设置为2~3 s。采用Syngo.via vb10软件进行容积再现重建(volume reconst ruction technique,VRT)在全程扫描过程中的血管,通过旋转操作,观察不同方位的病变情况,对重点的病变位置区域再进行曲面重建(curved multiplannar reformation,C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VRT等靶重建,以提升病变的检出率。
记录病患的肺动脉显示栓塞支数及PE征象情况。肺动脉显示支数越多,肺动脉栓塞支数显示越多,PE征象中充盈缺损类型定位越准确,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进一步确认帮助越大。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0例患者的DSCT图像上共显示4161支肺动脉,有1199支(28.82%)显示栓塞,按从高到低依此排序肺动脉显示栓塞支数为:亚段肺动脉、段肺动脉、叶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肺动脉干,详见表1。
表1 患者的肺动脉显示栓塞支数[n(%)]
1 199支PE征象中充盈缺损涵盖四种表现形式发生率按从高到低排序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完全闭塞、偏心型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其他间接征象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序为:马赛克征、肺动脉高压、肺梗死、胸腔积液,详见表2。
表2 患者的PE征象情况[n(%)]
PE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三位常见多发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临床提倡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因其误诊、漏诊、病死及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尽快接受相关检查并进一步治疗对病患预后的疗效影响十分关键[3]。但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进步,CT等相关检查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对于心肺的血管成像方面技术不断成熟,也为探究一种更为有效提升病患肺患区小血管及血管内的栓子显示率提供了研究平台。
传统的肺动脉造影曾一度被认为是PE诊断的金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其重复性会受到限制,而且是一种有创的检查项目,不利于临床广泛使用,因此目前临床很少会沿用这种检查手段。目前PE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很多,如核素扫描、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肺动脉造影等。放射性核素和肺灌注在检查肺通气扫描中可以做到无创检查,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无法准确显示肺动脉内血栓的位置和形态、不能区别急慢性栓塞,所以很难满足临床的实际使用需求[4]。MRI血管造影可以对急性或慢性的肺动脉血栓症状进行诊断,对中心性的PE准确符合率也较高,但在进行周围性PE诊断中仍有部分局限性。目前使用最多的检查设备为多层螺旋CT,它的扫描速度十分快,而且图像分辨力极高,这也是目前最为快速诊断PE的检查办法。而双源CT(DSCT)是CT技术发展的更高台阶,与单源CT(MSCT)相比,它拥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且对病患机体的放射剂量更小[5]。双源CT是在目前最为成熟的64层CT扫描技术基础上加装2个Station零兆金属球管及2套探测器系统,配合更为先进的静音、散射线校正及射线剂量调控等多项特殊技术。在PE的诊断中可以更好发挥快速、精准、安全等优势。
DSCT在PE诊断中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① 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在X2Y平面上DSCT具备间隔90°角的两套完整采集系统,可以将机架进行90°旋转从而获取180°的图像数据,这也使得在单扇区的采集时间分辨率能达到70 ms,病患在CT检查中会因呼吸运动造成影像的伪影,高时间分辨率即可更为显著地消除这种伪影情况,从而获得更为显著的对比增强效果,帮助提升对PE诊断的检出率[6]。②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它的层厚及准直更薄,在空间分辨率提升方面有显著提升效果,从而增加小血栓的检出率,使亚段PE的检出率更高。③可采集大量信息。急性PE诊断中,DSCT的横断面图像及MIP重建图像应用价值突出,既可以更为直观的显示出PE情况,又可以辅助观察相应供血区域肺组织的变化情况,从而对疾病的实际情况及预后作出更为全面的判断及评估[7]。④使用更少剂量的造影剂。约合MSCT的50%,降低了病患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节省了医疗支出费用。⑤精准无创。DSCT可以做到无创检查,这样病患也更容易接受,同时DSCT的检查技术参数更为精准,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有利数据支撑。
按形态学改变分类,DSCT检查中PE的表现可分为直接及间接征象。其中直接征象是表现出病患的肺动脉管腔内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充盈缺损及管腔阻塞情况的影像。这是CT诊断PE的特异征象,具体可以细分为4种:①中心型充盈缺损,在病患管腔中央发生充盈缺损,造影剂在四周可见充盈状态,长轴断面显示出环征,重建图像长轴显示轨道征;②偏心型充盈缺损,在病患管腔一侧充盈缺损,在造影剂旁边可见充盈状态;③附壁血栓,血管壁与充盈缺损处紧挨;④完全闭塞,未见受累的肺动脉管腔中有造影剂充盈情况[8]。这其中中心型充盈缺损是最为常见的。PE的间接征象也有很多种,主要有马赛克征、肺梗死等,对临床诊断PE具有一定的提示效果。其中马赛克征是诊断PE十分重要的一个间接征象,可见病患的肺内不均匀灌注,相间存在肺灌注过渡区与灌注下降区[9]。肺梗死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间接征象,可见胸膜基底,尖端指向肺门状态的楔形致密影。
文中相关结果显示,病患的肺动脉显影十分清晰,呼吸运动伪影较少,其显示分支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亚段肺动脉499支(21.22%)、段肺动脉486支(38.85%)、叶肺动脉146支(41.95%)、左/右肺动脉54支(38.578%)及肺动脉干14支(20.00%),其中亚段动脉及分支显示率较高,而PE征象中充盈缺损表现形式从高到低依此排序分别为中心型充盈缺损610支(50.88%)、完全闭塞277支(23.10%)、偏心型充盈缺损207支(17.26%)、附壁血栓105支(8.76%);此外其他间接征象也有一定检出:马赛克征13例(1.08%)、肺动脉高压9例(0.75%)、肺梗死5例(0.42%)、胸腔积液5例(0.42%),这使PE的临床诊断检出率及准确性大幅提高。对于细微的PE血栓情况及疾病变化观察更为有利,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PE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及误诊情况的发生。可以为病患PE的早期治疗提供更为有利的依据,以帮助医师决定治疗方案,从而提升疗效,缩短整体治疗疗程,避免延误治疗,改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PE诊断中,DSCT检查办法更为有效方便,具有明显的临床使用价值,对细小肺动脉管腔情况的显示更好,通过图像重建再处理,可以提升PE检出率,是目前临床诊断PE最为高效简便的办法,并且在提升检查效率的同时,检查本身也是无创的,病患更易接受,适用人群也更广,可以作为PE的首选检查手段,为PE的进一步诊治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性指导建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