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丛燕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铜仁 554300)
如今,普通话已成为我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70%以上的人能够基本掌握普通话,可见推广普通话对提高国家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方言,又叫“土话”“土音”,是区别于普通话且只通行于某一地区的语言,是当地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德江方言就是区别于普通话的德江县特有的“家乡话”,受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在字、词、句上都有自身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话开始逐渐占据方言的地域中心语地位。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德江方言文化势在必行。因为德江方言里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魅力,它承载着德江人的智慧与情怀,是德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活化石”。
德江方言不但是德江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且已刻上德江人生活的印记。随着推普政策的实施,德江方言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德江人意识到加强方言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政府也出台了政策保护德江方言文化,《德江文化辞典》《德江方言》《德江伏以》《德江哭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发行的。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对方言的保护与研究也可以为推广普通话发挥积极作用。
在3000多个普通话常用字中,有600多个翘舌音,260多个平舌音。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就可以分清平、翘舌音。一是按偏旁部首类推的方式,记住其代表字,方便学习。如“宗、棕、综、踪、粽、淙、鬃”这一组,我们只要记住“宗”字是平舌声母,其他几个字就全记住了。二是可以将平舌音代表字编成口诀,帮助我们记忆区分。如:“姊随嫂,操做早,曾撒笋,才擦灶,催锁仑,速采桑,蚕丝足,村村足”。又如:“兽子奏祖宗,次则曹操从。仓卒随此错,崔资赛采葱。坐最思三载,蔡自参才聪。尊嫂挫慈赞,散作族词颂。”[1]除此之外,普通话翘舌音声母r,德江方言念平舌,遇到时,将平舌改为翘舌就可以了。但少数字不能按偏旁部首类推,需要单独记忆,如“擦”“此”平舌,“察”“柴”翘舌。
常用汉字中,只有80多个n声母的字,而l声母的字有270多个。同样,记少不记多,运用偏旁部首类推的方法记住n声母的代表字,也可以将其编成口诀来记。如:“拟稿凝神耐口含,囊内玛瑙尼难拈,女扭拿奶牛啮人,糥米油腻捏又碾,小倪逆行南宁暖,小聂诺言闹廿年,阻挠不成人苦恼,你虐农奴哪能撵,人孬气馁无奈何,男子耨地嫩蘖蔫。”[2]
德江方言中,“乎、呼、胡、湖、糊、葫、蝴、扈、斛、鹄、虎、唬、户、护、沪、互、忽、惚、壶、狐、弧、浒、核”等字,声母都读h,遇到时改为h就好了。
德江方言中,将iɑn读成in,üɑn读成ün。没有enɡ韵母,将其读成en或onɡ;没有ing韵母,将其读成in。这些都为学习普通话带来不便。学习时,仍然可以按照记少不记多、归纳代表字、编口诀的方法记住这些字,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德江方言中,把ie、üe读成i、ü。如把“爷爷”“说成yíyi”,“树叶”说成“sùyí”,“超越”说成“cāoyù”,“月饼”说成“yùbǐn”。记少不记多,记住ie、üe的代表字即可。
德江方言常把üe说成o,如“麻雀”说成“máqó”,“喜鹊”说成“xǐqó”,“的确”说成“díqó”,“音乐”说成“yīnyò”。而在普通话里,j、q、x、l都是不和o相拼的。还有把o、e、uo混淆的情况,如把“哥哥”读成“ɡōɡō”,“过河”读成“ɡòhó”,“说话”读成“shōhuà”,而在普通话里,ɡ、h、sh、zh、ch、r都是不和o相拼的。把“白、北、伯、得、国、革、黑、或、客、脉、默、墨、麦”等字的韵母统一说成了“æ”,而普通话里没有韵母“æ”。
文化自信里有语言自信,乡村振兴里有语言振兴。德江人学好普通话,就是为快速将德江建设成为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架起语言的桥梁,就是为让德江文化与各省文化深度融合、多元发展架起语言的纽带,就是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认同,就是为了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感、自豪感。同时,保护德江方言,将德江方言的声韵系统与普通话声韵系统进行对比,为德江人学习普通话提供了便捷,能够让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有序进行。
德江方言不但是德江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且已刻上德江人生活的印记。如:无事生非叫“cǎnsìr”,说谎叫“cěijīr”,吹牛叫“dǎiɡuānɡér”,得意叫“tāisǐwǎr”。也有一些在逐渐消失的方言词,被书面语取而代之,如“ɡànɡzài(闹矛盾、吵架)”“chǎnshèr(无事生非)”“kímá(蛤蟆)”“huánbīn(厕所)”“dádár(辫子)”“dǎɡiǒu(因矛盾、误会等原因而不往来)”。改革开放以来,也增加一些新的方言,如“sáɡuǎnɡ(外出打工)”“máomèn(心情不好)”。德江方言丰富多彩,有词汇、谚语、歇后语,有山歌、民歌、儿歌、小调,有四言八句、民间花灯、龙灯、狮子灯与日常的口头禅。遗憾的是,除了一些谚语、歇后语可用汉字表述外,大量的词汇、短语、口头禅、山歌、民歌等只流传于日常口语中,只有读音,无法用汉字记录,实属遗憾。
一是丰富的语气词。句首常用“三、仔呀(取字音)”等;句中常用“哈、之、呆、当、怕、倒、得、啊、里、来”等;句末常用“啊、哇、嘛、噻、不、没、嘎、翁、哦、儿”等。还有把称呼加上儿化当语气词用的,如“幺妹儿呢,他才tiáo得快哦(tiáo,跑)”。无需用什么修辞手法,这些语气词能把情感表达得生动、形象、真切,反映了德江人的豁达与直爽。二是语义颠倒。如普通话的“叔叔”,德江方言叫“爷”,“大爷”“二爷”“三爷”就是“大叔”“二叔”“三叔”的意思,而普通话里的“大爷”则是对年老的男性的称呼。三是直白形象。“没有精神”叫“yīndiǎlǎ”,“可怜”叫“sælài”,“丢脸”叫“sàopí”,“很丢脸”叫“sàodàpí”。四是变化多端,如将“吃饭”说成“dǎifàn、kīfàn、qīfàn、qīmānɡmānɡ、biāoxú、ōlì”。“dǎihuǒ”根据具体语境,有厉害、老火两层意思。五是儿化音多。普通话里有的儿化词,德江方言都儿化了;普通话不用儿化的,德江方言也儿化。如在称呼中使用儿化,就格外增加了几分亲切感,如把“姐”叫作“姐儿”,“哥”叫作“哥儿”。如发誓时使用儿化词,又增加了几分真诚,如“儿就哄你”“哪个舅子儿就拿你的了”。六是叠词的运用。如表示害怕叫“dǎsǎnsǎn”,有帽沿的帽子叫“cócó帽”,姑娘叫“姑娘家家”,光着身子叫“光dǒnɡdǒr”。这些多样性的词语,广泛应用于德江人的日常交流中,也使得德江方言别有一番风味儿。德江方言里,有浓浓的家的味道。远在他乡,能听到一口家乡话,顿时就觉得亲了许多。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德江人创造了大量儿歌、谚语、歇后语,内容包括持家理财、为人处世、社会公德等。德江方言里的儿歌,也如儿童文学中的儿歌一样,内容包括谜语歌、数数歌、绕口令、颠倒歌等,反映了德江的地域、人文、育人文化等。如儿歌“一二三,切猪肝儿;四五六,揪你的肉;七八九,拍皮球,哆来咪,hǎjījī;哆来哆,背上一tuó”,就蕴含了育儿的智慧,歌戏结合,让幼儿在亲子游戏中学会了数的逻辑。谚语、歇后语更是丰富。从“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可以看到德江人团结的智慧;从“春分响雷防冰雹,夏至响雷防暴雨”“春前霜主雨,春后霜主旱”“打雷顺秋,干断河沟”“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处暑逢降雨,结实也难收”,可以看到德江农耕的智慧;从“菜当三分粮,菜园当座仓”“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稻田养鱼,稳获双利”“吊儿郎当饿得心慌,劳动积极胀破肚皮”可以看到德江人持家的智慧;从“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才知父母恩”看到德江人感恩的智慧;“戴上脸壳就为神,放下脸壳就是人”看到德江人为人处世的智慧;从“当家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可以看到德江人议政的智慧;从“登山要有好向导,高徒要有严师教”“读不完的书,杀不完的猪”“堆金不如积谷,买田不如读书”可以看到德江人教育的智慧……可以说德江方言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观、处世观、道德观、价值观,是德江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只要掌握德江方言的含义和语音,就能体会到德江人在用方言表达思想情感时的智慧与幽默,那是德江人的豪迈、细腻与真诚。
德江方言是德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地方文化价值,它蕴藏在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德江方言中,蕴藏在德江方言特有的味道里。
德江方言不仅包含大量词汇,而且还有很多风趣、含蓄、形象的谚语、俚语、歇后语,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德江方言是人们劳动、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囊括气候、时令、季节、生产、生活、时政、理财、忧患、安全、道德、伦理、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可见,德江方言的文化价值所在。普通话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扫除了障碍,不可忽视它的作用。但很多方言文化,如果用普通话来表达,那味儿就荡然无存了。如德江土家儿歌、德江哭嫁、德江伏以,用普通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儿了,而儿歌、哭嫁、伏以是德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推广一种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可见,推广普通话与保护德江方言并不矛盾。尊重一种语言而不忽视它的存在,也就等于尊重一个地方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当然也是对我们自身文化属性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化以及文明的尊重。德江方言包含自身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文化。“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终结或者说一种传统文化的消亡”[3],每种语言的文化价值都值得尊重与传承,而一种语言的文化价值其实还包括方言的存在。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语言大背景下,德江人又该如何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呢?作为德江人,可以很自信地说:“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会传承和发展下去。”[4]这是对德江文化的自信。然而,德江方言会不会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成为“弱小者”?如果“大力推广”的力度大到从孩子呱呱坠地时就只学习普通话,我想,不用几百上千年,几十年的时间足以让德江方言淡出德江人的生活,又谈何传承德江文化?因此,学校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切换普通话和方言,家长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也要尽可能使用方言,让孩子感受到方言传承的魅力,让孩子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喜欢上方言,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可方言,让普通话的普及和方言的保护在学校以及家庭教育中找到平衡点,让孩子的语言交流环境更加多样化,能够推动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5]。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根,我们怎能将其丢掉?让牙牙学语的孩子首先学会德江方言,是每一个德江人应尽的义务,也是保护德江方言文化最有效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本文对德江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对比、德江方言的文化价值、保护德江方言的文化意义做了简单的梳理。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坚持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科学合理地保护德江方言。加强对方言的整理研究,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传承方言文化的意识,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方言文化传承人。保护德江方言,就是保护德江的地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德江文化,从而加大对德江历史、人文的研究和传承保护,促进德江高质量发展。
特别申明:本文中方言词注音使用汉语拼音,未使用国际音标,是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阅读。但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汉语拼音的拼合规律,阅读时取其读音即可,切勿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