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燕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之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4月26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指出:职业教育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1]。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劳动教育、落实劳动育人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五育并举、相互融合、同向发力,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应然之举。
17世纪,英国学者贝勒斯首次提出“劳动教育”一词,对劳动及教育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2]。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体制下,劳动的主体、环境、内容与形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劳动教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存在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阐释劳动的本质与价值,提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推动人类社会关系形成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视角,对劳动的主体性、劳动历史观、劳动正义观、劳动幸福观以及实现劳动解放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由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现了对以往劳动观的批判继承和超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全面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主张通过技术教育的方式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原理和劳动技能教育。列宁继承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提出要“使普通生产劳动同普通教育相结合”[3],并在其著作《共青团的任务》中提出了著名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号召人们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自愿自觉为国家做贡献,增强民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劳动方式也被认为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开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积极探索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之基和思想之源。
劳动教育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概念,而是不断与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国家建设的实际需求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列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4]。新中国成立之初,劳动教育就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其内涵不仅包括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还强调综合生产技术的教育,由此初步构建了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技术、劳动方式、劳动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譬如:脑力劳动大幅增加,劳动创造的价值得到高度彰显,创造性劳动逐渐受到重视,复合型劳动成为最常见的劳动形态等。人类历史川流不息,如今,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等技术发展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这些新科技经由发明创造正不断转化为新的劳动工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技术、劳动方式、劳动形态等不断演变。但是无论这些如何变化,劳动者创造历史、劳动开创美好未来的真理从未改变,劳动教育需要准确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及其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党中央多次发表重要论述,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将劳动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体系的战略新高度,明确提出要“五育并举、齐头并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开创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境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5]可以说,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思想是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性的丰富和发展,包含“诚实劳动”的劳动品德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自由和谐”的劳动审美观、“辛勤奋斗”的劳动幸福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等丰富内涵。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它直接面向劳动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有着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生产性、开放性等特点。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职业教育的提档升级预留了充足空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已经破冰起航,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当首先突出其职业教育特质,与时俱进,依托专业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劳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职业技能、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当始终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个人素养,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态度,通过参加日常生活劳动,锻炼劳动能力,磨炼意志品格,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服务等公益性活动,融入社会群体,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情怀,在社会公益活动中提升个人价值感与社会责任感。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劳动教育所涉及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职业能力、责任感与使命感等诸多方面,但更需要强调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涵养健康人格。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培育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全面提升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核心要义。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回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需求,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的约束逐渐增强;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科技革命正加速演进,中国面临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我国科技水平亟需实现从量到质的超越,实现高水平科技领域自立自强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要突出其时代性与针对性,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面对新变革、新变化,高职院校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让劳动教育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紧密结合,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要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加强跨学科领域学习,激发创新意识,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其一,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对于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就是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有高素质劳动者和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也需要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2021年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不断变为现实,在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新的历史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引领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引导人们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担当起新时代的使命责任。因此,高职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劳动素养的培育,“五育并举”意味着德、智、体、美、劳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发挥五育并举的综合育人功能,才能有效落实新时代教育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劳动教育并不单纯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它可以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教育内容联结在劳动实践中。“德、智、体、美”都可以通过“劳”体现出来,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学习与实践提升品德修养、个人才智、坚强体魄以及审美情趣,通过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与劳动技能,展示自身能力与综合素养,最终呈现出美育熏陶下的劳动成果。五育并举、相互渗透、齐头并进,这既能有力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也更有利于形成整体育人合力,有效建构更高水平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动实践。新时代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大批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工匠人才,必须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6],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充分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全面深刻地阐释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阐明了劳动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技能,且尚未形成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抓住时代青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这一关键时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和生活实践,更加关系到未来的就业创业倾向、人生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精神特质,是促进劳动者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长远之计。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当从劳动意识、劳动品德、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激励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未来实现个人价值、履行社会责任奠定坚实基础。
劳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也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掌握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必须习得的立身之本,职业技术与技能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劳动教育。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能够办出价值、办出特色,最终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实现人才高质量就业最主要的因素。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职业性”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要精准对接技术变革与产业需求,“高等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定位要精确对标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求。因此,高职教育主要侧重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劳动学习与专业实践去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不局限于专门的课程或知识技能点,还包含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劳动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应当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各环节、各方面,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这种劳动教育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依存于学生的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自觉行为过程中。强化劳动教育的激励性和基础性,使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一种良好的习惯和自觉,这样的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专门化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真正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1日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曾教导广大青少年:“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成就和幸福不是靠坐享其成得来,而是要靠劳动去创造,总书记多次深入哲学层面阐述劳动蕴含的丰富哲理,劳动是获取生命幸福的源泉,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以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为最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提升全民族全社会的幸福感。幸福感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感受,劳动教育可以从知识、技能、思维、态度、审美等方面改善个体的生存技能和生活境界,从而提升个人获取幸福的能力;而劳动教育的过程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幸福因子,能够充实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精神追求,令人感受满足、愉悦和收获。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丰富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劳动的认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体会到个人幸福与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最本质的要求,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全体劳动者付出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靠的是一代代中国人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实干。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仍需要“强国一代”新青年肩负使命、接力奋斗、砥砺梦想、拼搏实干。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这些都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别技术工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职院校是培养新时代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的摇篮,需要肩负起对国家振兴、人民幸福的责任感。劳动和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需品。通过实施劳动教育,鼓励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人生幸福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有机统一,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梦中国梦,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深耕细作,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出不平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