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治平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时政热点学习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有必然联系的。学生通过学习时政热点,有助于培养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授课的方式方法,转变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的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时政热点教学资料,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认知途径,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教材内容讲解、考试划重点、学生针对重点进行背诵的模式上,对学生是否了解目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前的时政热点有哪些、时政热点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什么优势等并不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不重视,只在考试前进行重点背诵,大部分的学习精力还是放在文化学科的学习上,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的教学观念,将时政热点学习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及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从根本上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不再仅局限于应付考试上,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内容时,教师巧妙地将社会生活道德与时政热点相融合,用身边事、身边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用时政热点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人,不再将全部精力放到文化知识学习上,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由此可见,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相融合,有助于将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观点植入学生心中。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教学观念,有效提高课程质量。
目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不重视,对时政热点也很少关注。同时,学生课业压力较大,平时很少有时间接触到时事政治新闻,了解不到当下的时政热点问题[1]。这些最终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不重视。近年来,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是语文作文命题与时政热点相关考点的出现,促使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的学习对自身及其他学科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提高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加大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进而提高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时,教师将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了解国家大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自身有密切联系,认识到对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关注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要想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时政热点传递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来开展,通过课内与课外两种形式,使时政热点教学常态化。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知识竞赛、与时政热点相关的手抄报活动、参观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及报刊剪辑展览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2]。
例如,在“报刊剪辑展览活动”中,学生可以从教材课本、报纸期刊、电子产品推送时政热点截图打印以及观看新闻联播了解的时政热点进行手抄记录的方法,将收集到的时政热点在活动中进行展览,供同学与教师了解。其中,时政热点内容可以涉及政治、体育、文化物质遗产、卫生、科技等方面。若有重复的信息,教师可以请学生述说消息来源,进而帮助学生扩展了解知识的途径,开阔视野,养成利用业余时间看新闻、阅览报纸杂志、留意广播播报等习惯,了解时政热点,并进行重点摘抄、记录与分享信息资源。教师通过组织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相关活动,有助于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从繁杂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知识并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因此,将时政热点教学常态化是达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必经之路。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注重生活实际与教育启发。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教学活动安排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课程内容,最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要调整好时政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时政内容,这样才能够结合时政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选择陈述事件导入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与生活相关的话题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与了解生活的深层意义及广阔含义。
例如,道德与法治“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单元包括“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做负责任的人”等内容。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责任的意义是什么,谁对自己有责任,而自己对他人又有什么责任,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人。”[3]教师可以讲述真实的社会责任事例,向学生传达正视社会问题、遵守社会规范的理念,使学生认识到责任的意义。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加强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新闻、时政热点问题,并结合自身情况,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并关注时政热点的兴趣。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点还是教材内容的讲解上,内容更偏重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教材内容,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4]。因此,教师要在课前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时政热点资料查询,选择合适的时政教学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讲解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当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将生活实例与即将要讲解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将现实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结合在一起,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播放新闻资讯“神舟十二号,安全回家”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关注国家大事,明白只有国家科技强大,国家才会强大,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时政热点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传统的报纸、期刊也会传播这些信息,但是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播报更快捷、直观立体,更能刺激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教学时,选取合适的时政教学资料,不仅能将信息传达给学生,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相较于其他学科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拥有健康生活、良好道德品质,以及形成法治观念[5]。这对学生来讲,学习内容更广泛,也更抽象一些。如果教师在课上仅进行教材内容讲解,一味指导学生理论背诵,那么学生会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对上课没有任何期待,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现代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繁荣,学生每天都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收集和整理时政热点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分类的方法,有效整合互联网中的时政信息,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分析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时,教师在开始授课之前,可以先使用电子白板播放展示与祖国建设相关的视频,如“大国工匠”“百年奋斗为人民”“与祖国同行”等聚焦祖国发展建设的主题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高了专注力并在观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正式进入今日的授课内容,在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情感共鸣时,将教材内容轻松传达给每个学生,并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其立志为建设美好祖国贡献自己一分力量,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都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尤其是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教师通过一个观点、一条社会新闻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观点讨论,丰富道德与法治知识,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提出“网络时代来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并抛出有害的观点,发表证明观点正确的言论。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同意教师的观点,而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持反对意见:“网络时代来临,查阅各种资料信息更方便了,对国家大事了解得更多了,尤其是某些App 的推送功能,每天定时定点发送时政热点新闻,节省我们寻找的时间等。”针对学生列举网络时代来临的好处,教师顺利进行教材讲解,“虽然网络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我们也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思考问题,网络只起辅助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正确的思考方向,还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将教材内容通过新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后,还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毕竟课上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还需要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组建小组学习圈,推动学生在课后进行时政热点探讨学习。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幸福的社会生活”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关注每天的时政热点,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时刻注意自己的学习重点,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教师需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时政热点,通过强调学习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的重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关注时政热点,了解国家大事,最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推进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的教学步伐稳步前进。